叶尚青先生,中国书画家、美术教育家、诗人、有名老艺术家、中国画大师潘天寿入室弟子;是近百年浙江画史上难得的具备诗、书、画、印“四全”品质的艺术家。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物我有情、两相浃洽,中国画以笔墨为语言艺术、画道之中笔墨相辅相成,谓之“相为表里”。“画印诗书融一炉、寓兴哲理美且都”,画为底、辅以诗书以记之,篆刻为博纳互补、呈现在中国书画史上便是不可多得的妙笔横趣。叶尚青、1930年生于浙江玉环,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学学会名誉会长等。他的画,笔求气势骨力、抑扬顿挫,墨求神韵意趣、情致节奏,成为浙江百年画坛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叶尚青先生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古志记载“晨雾绕岛,形状如环;上有流水、洁白如玉”,正是这样的一个海滨小城、滋养了一代代人的质朴与真诚。钟光伟说:“叶老师是1930年8月份出生,他少年、青少年都是在玉环长大,解放之前、他参加了革命工作,青少年的时候也受过革命思想的熏陶。”在新中国成立后,叶先生在文工团、青年团和报刊部门担任文艺宣传,美术设计和编辑工作,那时候的叶尚青便身兼数职,在工作一段时日后、他深觉学无止境,并于1954年选择深造进修,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195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1993年离休,叶老从小便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年少时的经历更是铺垫了以后的学艺之路。雁荡中学呢,这个自己记得印象最深雁荡中学、当时自己是一年级,住了个草房子、很大的草房子,草房子造得很考究很漂亮,自己就从这个时候开始觉得雁荡山又奇又险又壮、又雄壮,山的水的特点也很优美,那个时候是比较早了,是61年的时候,62年到雁荡山、和潘天寿老先生在这里住了时间比较短,潘天寿老先生有个特点他是默记,凭记忆观察自然、看到自然,看到自然的环境,山水、花草、树木,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再记在心里,记在心里以后呢、回去再创作,他有这么个特点。玉环简师,全称玉环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玉环党组织经过精心策划、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追求进步,使玉环简师成为共产党培养革命有生力量的阵地。当时自己是念的是玉环简师,那个时候玉环还没有中学,简师的一个班主任姓董的、董仲升先生,所以他经常用《芥子园》这本书上的示范作品,在黑板上画花鸟、或者是画山水 ,叫我们临摹,这个就是影响自己当时学囯画的意向了。有三个启蒙老师,一个是张怀江、一个是陈沙兵,一个是夏子颐,后来他们两位老师都到美院了。陈法文讲:“自己同叶尚青同志呢、我们是老战友了,他是1947年到我们括苍山游击根据地来参加革命的,他来到这儿就是搞文化工作,一直到现在、一直搞到现在,70多年都是搞文化工作。”中国画艺术,约言之、以既新且美为意旨,并不断开拓超前、上下求索,邃邈情思、高骞远韵,国画艺术特征为诗、书、画、印熔之。叶尚青先生是近百年浙江画史上难得的具备诗 书 画 印四全品质的艺术家,他集绘画、书法、篆刻、诗文多重艺术于一身,“多维”不仅是叶尚青艺术的重要属性、也是百年浙江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累积而成的文化传统与核心动力。自己接触中国画,可以说是从小学开始,很多同学我们经常去看一个画家、当场表演,这个画家是我们家乡,就是玉环当时叫县、玉环县,画得最好的画中国画花鸟画的一个老先生,叫大聋、他的笔号叫大聋,耳朵有点聋、叫他大聋,名字叫陈骐,他为了维持生活经常在街上摆个桌子当场画,画了以后人家喜欢卖 就卖钱,他这样来维持生活,自己看了以后、慢慢慢慢地懂了,看得也很认真,所以这样子给自己启发帮助很大,促使自己当时就想到、哦,画国画是这样子画出来的,那么以后就是想去画好的画国,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有画国画的启蒙。叶尚青先生原是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人物画的,后因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由上级组织决定,向潘天寿先生从学花鸟画,为入室弟子、兼潘老的研究生及秘书,得到亲炙、力学不倦,叶尚青的花鸟创作有潘老的遗意、又有自己的面貌,这种“以貌而取神”的学习方法显示出叶尚青极高的艺术秉赋。美院选拔了几个教师,自己选上就是接潘天寿先生的班,做潘天寿先生研究生和秘书,具体地跟着潘天寿先生一起活动,给自己最大的启发、是他提出来的“四全”。这个四全就是诗书画印、四个方面,后来潘老先生正式把这个观点写在书上,从此以后、就是美院的学生,美院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沿着潘天寿先生提出的四全来继承、来学习的。观叶尚青的艺术经历,转益多师是其重要特点,在美院求学期间、广泛涉猎各派的艺术风格和各家的性情涵养。另一方面我们学中国画、学花鸟画,要求除了学老师的画以外、对老师的老师,对老师的老太师,像吴昌硕、潘天寿先生的老师吴昌硕,任伯年、吴昌硕老师是任伯年,任伯年再上去、八大山人,石涛,包括徐渭,一直到元朝、像吴镇,倪云林,到宋朝,这些前辈艺术家、他的笔墨技法,他的传统艺术,我们都要学。叶尚青先生的艺术著作遍及祖国南北,有些画作远渡海外供人们观赏品鉴,在日本、美国等20多个国家展出,并被中外各国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作品的交流也让叶尚青先生觅得海外良师益友,叶老也将这些宝贵经历写进了自己的诗词中,如与新加坡嘉宾笔会时所作诗中、有“西泠桥畔留心迹,友好情谊犹永存”之句。参加中日文化交流活动时所作二首,其中亦有“中日群贤聚雅集、即兴书画镌图章”,“群贤毕至会稽地、赏识丹青拙作藏”等句。在八零年代,日本岐阜市市长来到西泠印社参观时,也曾作诗“弄花香满衣、松寿千年翠”,叶尚青先生做了幅画、题字“梅竹共岁华”,二人交换作品作为礼物、意义深远。叶尚青先生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与日本著名书法家青山杉雨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二人常常写信互相交流、友谊长存。叶老师承交友之广,每一次游历都是他在艺术上的一次修行,切磋琢磨、容量自大、得益良多。叶尚青先生在艺术道路上长期以来总是耕耘不辍、孜孜不倦,故乡沿海的风景培养着叶尚青对大自然的喜爱,因为他热爱家乡的自然美、这种美深深扎根于他的脑海中,同时也展现在他的画面里,并且把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精神“观物取象”、“道法自然”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张画,开始自己就画荷叶,画的比较简单的,这个荷叶的表现风格呢、可以看的出来,自己是从八大山人和吴昌硕这些老前辈他们那边的一些表现技法,因为自己学的是潘天寿的先生的大写意,上面是叶子、下面这几个是荷花,然后画荷花叶子画完以后呢、底下画小叶子,这样子画小叶子、感觉画好以后,最后配上鱼、画的主题思想就出来了,就是鱼戏莲叶图,有点互相连接、联系的关系。《净植荷花》、《百鸟图》、《鱼戏莲叶图》、《富春江鹳》、《关关雎鸠》等这一帧帧作品,题材源于大自然,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叶尚青的画作多富有生活气息和笔墨功夫,故分外亲切、耐人寻味。这几张创作是自己、也可以说是晚年了,晚年的时候的创作,这张老鹰、这个是当时自己提出来的衰年变法,就是老年变法,就是晚年的时候、能够有一个突破,一个创新,一个求索,所以自己用线来表现,以线为主,比较工整、比较严谨地来表现对象,这样子作为一种尝试。对于传统中国画来说、“以书入画”可以说是基本常识,叶尚青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他继承了潘天寿“骨法”的用笔之道,将“骨法用笔”的概念运用到书法创作之中,体现出一种劲健刚正的生命力量。《百鸟图》这幅画,有景有鸟,一百种鸟,后来自己请沙老题字,因为当时沙老已经91岁了,所以这样子前前后后、自己修改前前后后大概有十年时间。书为心画、印亦如其人,叶尚青对篆刻同样痴迷,从小就酷爱书法、印章,小学时篆刻为劳作课、曾在一只笔筒上刻“抗战到底”参加全校劳作工艺展。以这个笔筒为依据,这个笔筒是“抗战到底”四个字,这四个字是自己读三年级的时候刻的,这几个字是老师写的,这个老师是个美术老师、他教我们劳作,当时自己做了这个笔筒、刻得不错,老师看到了这个字刻得很好,现在这个笔筒已经破裂了、时间太长了,已经80来年了,所以很有纪念意义,自己一直留着、留到现在。叶老的篆刻作品具有一种古拙浑厚、苍劲郁勃的气息,他对篆刻艺术的追求、其实也是对绘画作品中“金石气”的磨练,落笔圆浑质朴、却又不失凋疏,一刀一刀刻下的、是叫老对技艺的打磨,对艺术的追求,更是对生活的态度。叶尚青先生的诗词创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老师们的传授以及自己的领悟下,叶老渐入诗学门径,并养成了古体诗词写作的习惯,用诗词记录生活、缘情感物、遣兴题画,《叶尚青诗词吟草》的出版、凝聚了叶老先生艺术创作的心血和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参悟与喜爱。陆维钊先生从杭大调过来到美院,这个时候陆维钊先生上诗词课,从这个时候开始、也就是从61年吧,61年的时候开始学诗,当时自己就作了,作了之后、就是在这个稿子上抄出来、已经很正规了,学了以后作了,作了以后他(老师)就修改,红笔是陆维钊先生修改的;黑笔、黑的,旁边这个、这个小字的,是潘天寿先生改的,所以自己现在就留下了这么一个东西。叶尚青先生用文笔诗赋作为记录,涉及纪游、写生、题画、论画、漫吟、记事诸方面,这些诗词直接反映出画家的艺术状态与学术观点,更是叶老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