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红楼梦》中的艺术手法简析

《红楼梦》中的艺术手法简析

1、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小说写作技法之一,属于埋伏笔的方法。与“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意同,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脂批中的“伏笔”“伏线千里外之笔”“伏线法”“草蛇灰线”“伏后文”等都是此类写法。

“草蛇”:一条蛇从草丛穿过,不会留下脚印,但蛇有体重,还是会留下一些不明显却仍存在的痕迹。“灰线”:拿一条缝衣服的线,在烧柴后的炉灰里拖一下,由于线特别轻,留下的痕迹也是很恍惚的。“伏笔”或“伏脉”“伏线”:是指前文为后文预先埋下的线索或暗示。早在《红楼梦》诞生之前,草蛇灰线一法就已然成为中国古典小说成熟的结构技法,也为其后的小说家所常用,这是中国小说结构艺术一个独特而杰出的创造。在古代的文学评论中也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说。该成语最早是金圣叹评水浒传时所提出的,包括景阳冈一段连写十八次‘哨棒’,紫石街一段连写十六次‘帘子’和三十八次‘笑’,圣叹说这是“草蛇灰线法”。后来被很多评论家所借用。但《红楼梦》中这一手法的运用,与其他小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其他小说中,“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的创作手法,只具有局部的,有限的意义,偶而使用一下而已,而在《红楼梦》里,这种创作手法则是贯穿始终。一言以蔽之,脂批是将草蛇灰线法指认为曹雪芹小说创作中采用的一个基本的、全局性的艺术手法。这一手法在小说情节发展中起到了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的作用。也就是说:草蛇灰线法的具体作用有四点:①上下勾连,彼此呼应,实现宏大繁复艺术结构的完整统一;②时断时续,首尾相连,增强故事情节的有机性;③前引后应,暗示人物命运或事件发展的方向;④反复呈现特定事物,构成特定事物的经典特征。

2、找前伏后:即为承接前文,引出后文,承上启下之意。

3、互相映射:一种彼此照应的写作手法。与“照应法”相类似。照应,本意指照顾;照料。此处指文学创作中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为使文章气血贯通、脉络清楚,和预伏往往对应使用的一种写作技法,又称“照映”、“后应”。起到作品下文与上文相呼应的作用,即“回应上文”。

4、双歧岔路之笔:是指故事情节如顺一般情理发展下去会令读者感到单调乏味时,便岔开另走一路下笔,亦即穿插另外的情节。此种笔法与脂评中提到的“横云断岭法”、“截法”、“岔法”、“突然法”等手法意相同或相近。

5、云龙作雨:此法与脂评中的“云龙雾雨”、“神龙变化之文”等类似,总的含义是指《红楼梦》在情节安排上出人意表,神妙变化的艺术手法,但每条批评又有各自具体的含义。

6、一击两鸣法:小说写作技法之一。也叫作“一只笔作千百支用”。与“一笔两用”“一击空谷、八方皆应”“空谷传声”“一石数鸟法”“一箭双雕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喻通过一个情节、场面或细节的描写乃至只言片语,涉及两个甚至好几个人物的技法。一般用来称赞作者通过一件事而描绘两件、多件事的技巧,或仅用寥寥数语便引起一连串念头或情感的能力。

清代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第六十六回“这些混话倒象是宝玉那边的”一处说:“好极之文,将茗烟等已全写出。可谓一击两鸣。不写之写也。”六十五回末尾处,兴儿向尤二姐介绍贾府的情况,先说是见了林黛玉、薛宝钗二位姑姑连气都不敢出,后又说:“不是那么不敢出气儿,是怕这气儿大了,吹倒了林姑娘;气儿暖了,又吹化了薛姑娘!”六十六回开头,写鲍二家对兴儿一席话的打趣:“原有些真;到了你嘴里,越发没了捆儿了!你倒不像跟二爷的人,这些话倒像是宝玉的人。”此处原本写兴儿,也映照出宝玉身边茗烟等人的神情风采。

7、三五聚散法:亦作“攒三聚五”,为中国绘画术语。“三五聚散”原指点苔、画梅,有聚有散,有疏有密,错落有致。脂评这里指小说中的一些人物虽然在一起,但分别安排,“各人各式”、“疏疏密密”、“方不死板”。

8、“柳藏鹦鹉语方知”之法:引句出自明代朱权传奇《荆钗记·分别》第十五出:“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原意比喻事情尚朦胧未明。脂评引此句用以说明曹雪芹不明写凤姐风月之事,而以若隐若现的朦胧手法写出,即含蓄、暗示的笔法。

9、密处不容针:与“疏者可走马”对比,原指行书中巧妙的结体,可以较大程度的疏密变化使得行书结构灵活生动。此处指情节发展中的手法,或紧或松,灵活自如。

10、偷渡金针法:偷渡金针与金针暗度义相同。典出唐代冯翊《桂苑丛谈·史遗》,写采娘“七夕夜陈香筵祈于织女……曰:愿乞巧耳。乃遣一金针长寸余,缀于纸上,置裙带中,令三日勿语,汝当奇巧。”后也以刺绣譬喻作诗文者别有巧妙。明清小说、戏剧评点家也常用来评点小说、戏剧中的巧妙章法和构思,如金圣叹评《西厢记》、张竹坡评《金瓶梅》。脂评也多次用这一文学批评术语。从《红楼梦》有关回的正文看,作批者是指曹雪芹表面在写一回事,而实际有更深的、另外的含义,或者是运用巧妙的艺术手法而不露痕迹。

《红楼梦》中的艺术手法简析

11、画家烘染法:“烘染法”本是工笔画的一种设色技法。是指大片的烘托底色叫做烘染,烘染是为了作品画面的气氛效果的营造,通过水墨或色彩涂抹画面,衬托主体的表现,增加画面的整体的视觉效果,使阴阳相衬,浓淡得宜。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遣·列朝·宣宗御笔》:“烘染设色,直追宋人。”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三·御画牛》:“意态生动,笔墨烘染所不能到。” 王颂余《中国画技法述要·染法》:“烘染是一支蘸有墨或色的笔,涂在需要浓重的部分,随以另一支含着清水的笔,向需要浅的部分润开,使这块墨或色随笔的走向由深而浅,逐渐消失,或与另外颜色相融接。”后被借用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具有衬托之意。

12、行云流水之法: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13、不写之写:一种文学写作方法。是指在描叙表现对象时,既生动而逼真地写出其要写的部分,给读者以形象具体的感受,又留下某些空白不写,以激发读者的想象来弥补作者笔触未到之处,形为“不写”,实则已“写”。“不写之写”在作品中的运用,体现了事物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符合以部分反映整体、以个别表现一般、以点带面的写作规律。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写”与“不写”之间的关系,要具体地写好要“写”的部分;“不写”也是一种“写”,“不写”是手段,“写”是目的。

14、繁中减笔:繁杂之中做以减笔,是为提炼。也叫做“将繁改简法”,与“就简生繁法”相反,意指作者将复杂或重要的事情,用简单的笔法写出。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15、《春秋》字法: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大陆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法。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也就是说,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16、史笔: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晋书·曹毗传》:“即登东观,染史笔;又据太学,理儒功。”唐·岑参《佐郡思旧游》诗:“史笔众推直,諫书人莫窥。”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余谓刘有史学,无史笔。”

17、避繁:小说写法技法之一。即避繁就简,与“删繁就简”意近。也叫“就简去繁”“避繁文法”:指选择简明的写法,去掉繁杂的部分。语出《尚书·纬》:“删夷繁乱。” 宋·严羽《历代诗话·诗法家数》:“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后文的“避难法”,与此类似。“避难法”是对难以构成生动情节的事件,巧妙地用略写出之;或对用实写难以写出生动的事物灵活地以虚写出之。《红楼梦》中多处用到。如《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黛玉“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了什么,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的”。与埋香冢时的“哭的好不伤感”相对比,后者是较为明显的描写。而前者,则对于紫鹃、雪雁素知林黛玉的情性这一情节未做详细的叙述,只简单几句话交代。

18、反衬章法: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作用:通过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主题。

19、反跌法:反跌(对比)手法原本是文学创作中被频繁采用的一种情节技巧。当它在微型小说的短小篇幅里被限定使用时,这种对比技巧便产生了它在一般小说中并不具有的光彩和魅力。

20、闲笔:是指文学作品中非主线情节的文字。“闲笔”一词,最早出自于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之口。是他点评《水浒传》等名著的作者用于写作的方法。金圣叹的“闲笔”是指小说中关于非情节因素的描写,他认为“闲笔”能“向闲处设色”,即丰富小说的审美情趣。用闲笔是一种高妙的写作技巧,有时能使文章妙趣横生,所谓闲笔,在古代是“信手拈来顺带牵扯的轶闻轶事,随时而发的一点议论与感兴”。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闲笔”又叫“闲篇”,是指与正事无关的话。“闲笔”作为一种审美的表现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一直被广泛运用。文学闲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写作对象的细微而典型、具体而富有特色的生活片段,能起到揭示作品主题、刻画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气氛和引发读者联想的作用。因此,用闲笔能起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奇效”,形散是放得开,形不散则是主体集中。闲笔可以深化主题。《红楼梦》中与此相类似的手法,还有“忙中写闲”“忙中闲笔”“百忙中极闲之笔”“闲文不闲”。原意是指非情节性的因素:有时指次要的,交待因果的情节;有时指次要的人物事件;有时指对生活中实有情景的随意点染;有时指一段闲谈、一段闲论或一处闲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主线叙述中穿插的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这些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表面看似乎是繁冗之笔,实际上却能调节作品的叙述节奏、衬托情节气氛。所以,“闲笔不闲”,因为它不仅能强化作品的真实感和动感,还能增强作品的“意趣”。其实,闲笔不闲,它不是文学作品中可有可无之物,而是不可或缺之笔墨,无则文章显得生硬不真实,缺乏生命力,有则生机勃勃,活力四射。而且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都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红楼梦》中的艺术手法简析

21、横云断岭法:即横云断山法,亦称横云裁(截)岭法、山断云连法。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即用云雾横抹山岭,于尺素之间显示出峰岭的远近高低,造成一种寓无限于有限之中的美感。后来成为文学作品中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叙事性章法,此法自宋朝画家李澄叟《画山水诀》中的“高山烟锁其腰,长岭云繄其脚”演化而来。《红楼梦大辞典》中解释:是指一个情节如再发展下去便会单调乏味时,便插入另外的情节,以引起变化。脂评之“断法”、“截法”、“岔法”、“突然法”、“双岐岔路之笔”等法,均与此法相同。(可参考:“高山烟锁其腰,长岭云繄其脚” ——《红楼梦》中叙事之“横云断岭法”)

22、云罩峰尖法: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即画山峰而以烟云罩笼峰尖,更显山之高深。

23、层峦叠翠之法:小说描写技法之一。层峦叠翠,是中国山水画中表现群山之深远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犹如一波尚未平,又起一波之意。后比喻在相同空间或时间中,相继展现多个人物或事件。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第十三回“谁知尤氏正犯了胃痛旧疾,睡在床上”一处说:“所谓层峦叠翠之法也。野史中从无此法,即观者到此,亦为写秦氏未必全到,岂料更又写一尤氏哉。”曹雪芹描写秦可卿去世一段文字,正运用此法:可卿辞世的同时,宝玉“从梦中听见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觉的‘哇’的一声,直喷出一口血来”;而秦氏婆母“尤氏正犯了胃气疼的旧症,睡在床上。”三桩事,在同一时间出现,有如几重起伏的山峦,事事惊心,令读者应接不暇。

24、陪笔:是指陪衬的文字。也叫“衬贴法”:是小说写作技法之一,指用文字衬托以求工整贴切。

25、正笔:与“陪笔”对看。

26、虚虚实实:假假真真,以假乱真。此处指文艺作品中虚写、实写并用,表现方法耐人思索回味。

27、双关:一种修辞手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双关可分为语音双关和语义双关。语音双关是利用同音或近音的条件而构成的双关。语义双关则是利用同一词语有几种义项构成的双关。如第二十回王熙凤劝李嬷嬷用此法,一是提醒她是贾府老人,应该知规矩而行规矩;二是提醒李嬷嬷,袭人是贾母的丫头,不看僧面看佛面,也应有所顾忌。

28、晋人倒食甘蔗,渐入佳境:引典出自《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世说新语・徘调》亦载。甘蔗的本甜于尾,顾恺之从上端吃起,则越住下吃越甜。后“渐入佳境”用来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味逐渐浓厚。第五回是写第一次“家宴小集”,“偏如此草草写”,这是因为后边还有更盛大、内容和含义更深刻的家宴。脂批这里有好戏还在后面的意思。

29、倒卷帘法:指倒过来卷帘似的的修辞手法。一件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前文并没有交待,却于后文叙述相类事件时将前面发生过的事情顺带说出,这就是“倒卷帘法”。有时倒卷帘法起到的是对比作用,在对比中塑造人物,评骘人物的优劣。将两个人或两件事情很突出地并列地一起,加以比照。倒卷帘法与补叙法看似相同,实则两样,虽然同是补出以前的事情,但倒卷帘法是对以前事情的追忆,没有蛛丝马迹可以追寻,为了不致突兀和累赘,于是在叙至同类事情时,轻轻把发生过的事情补出,使得文章生动而紧凑。而补叙法则是前文曾经交待过的事情,由于行文篇幅和悬念的运用,于后面补叙出事情最后的结局。

30、折笔:本是书法用笔的基本技法之一。本回指王熙凤教训贾环时的转折之笔,凸显了王熙凤的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31、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指羚羊夜宿时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用该词语比喻诗的意境超脱。一般作宾语。出自陆佃的《埤雅·释兽》。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他还用“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来形容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灵玄远的诗境。

32、重作轻抹:重作轻抹法是古典小说结构技法之一。着力描写非中心情节的生活画面,并以情理中的小事轻巧收束,自然地转换到中心情节上来。曹雪芹常以“重作轻抹法”令读者产生意猶未尽的感觉,并籍此精炼简洁地转换情节,显示出高超的写作技巧。另外,也应该认识到,“重作轻抹法”说的仅是作者的笔法技巧,并不涉及情节主次。

《红楼梦》中的艺术手法简析

33、穿插:穿插,指互相错开;交叉;小说戏曲中,为了增加情节曲折性和衬托主题而加上的一些次要内容。

34、白描: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白描,不仅可以运用于小说的描写中,还可以运用于散文、诗词的创作中。使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要求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在很多作品中,作者有时用白描勾勒人物肖像。除了《红楼梦》,大陆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也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小说久是白描的典范作品。鲁迅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35、过脉:指诗文中承前启后贯通上下的段落。

36、曲折:指描写故事情节中,为了使某些事情的发展变化复杂多样而采用的笔法。

37、点苔法:本意指山水画中的点苔,是表示山石缝隙中的杂草,和山间、溪畔的灌木丛,以及远山上隐约可见的树木。此处是指曹雪芹描写林黛玉和香菱交谈的闺中细事采用了与“点苔法”类似的文学手法。在国画中,点苔用笔要轻灵,古人形容为“如蜻蜓点水”,在纸上轻轻一啄,迅速提起。用墨要富于变化,苔点密集的地方要浓浓淡淡,苍苍茫茫,表现出丰富的笔墨内容。用以提神的苔点要浓如墨漆,黄宾虹常以焦墨、宿墨点出,使全幅画神彩倍增。点苔的时机可在着色之前,也可在着色之后,可根据画的意图而定。未着色时点苔,则点与皴相结合,笔墨之迹交融,易产生淋漓浑化的效果;着色后点苔,则纸面为水色胶结,着色处变为熟纸,墨色不能渗入,这时如用浓墨点苔,更能收提神醒目的作用。

38、“哨探遁”法:本意是指探听侦察敌方的情报、动向等,此处是探听、打听的意思。结合文本可知,此处是指茗烟借帮贾芸打听宝玉去向为由而躲开应酬贾芸这件事。

39、暗透法:暗透法是描写技巧之一。在不为人注目而又不经意处暗施笔墨,以其十分自然平淡的细节描写,透出人物精神。这种手法,能把人物隐蔽、微妙、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含蓄而感人地揭示出来。

40、大手眼:“手眼”指本领、才能。此处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笔法豪迈大气。

《红楼梦》中的艺术手法简析

41、大章法:章法是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称“大章法”。习惯上又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这里指对薛蟠这个人物的特点进行了合理的铺排。

42、避俗套法:“俗套”,指世俗的习惯和礼节。也指陈旧的格调、程式。“避俗套法”,望文生义,就是避开陈旧程式的写作手法,不落窠臼,更觉新鲜。

43、活龙活现之文:形容描写的内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一般。出自明末冯梦龙纂辑白话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

44、文若张僧繇点睛之龙:即画龙点睛之意。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传神,更加生动有力。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45、自难自法:自难自法,当为自难法。即指作者有意将小说的情节发展往难处写。小红与坠儿在滴翠亭内密谈因手帕之事如何回谢贾芸,而正巧宝钗在外面听见,亭内之人(红玉)却又突然说道“看有人来悄悄在外头听见”怕听见,偏又有人听见,作者这样写,确是自往难处写,非常难处理,但又极富戏剧冲突,引人人胜,逗人悬念。故脂批文云作者“惯用险笔如此”。正因如此自难,用此险笔,才又引出宝钗的“金蝉脱壳”计来,使后文的人物、情节更丰富。无此自难的写法,宝钗虽偷听到亭内密语,但情节也就此中止了。

46、由近渐远法:小说结构技法之一。描写人物行动,或者叙述事件发展,或描绘环境景物时,有近处向远处运笔,使得事物或人物的影响逐渐扩大或延伸,让读者有种由浅渐深的感觉。

47、重作轻抹法:“重作”,重要从创作,这里指需要着力描写的内容;“轻抹”,指搽抹或涂抹,即用轻微的笔墨描写。总之,就是指将前面描写的重要内容,只用一两句话就守住了,而又“并无纤毫牵强”(脂批语)之感。这种艺术手法,使作者要着力表现的内容更加突出。

48、虚敲实应法:小说结构技法之一。先对某人某事叙述其大略,而下文寓意精细描绘与之相呼应。宝玉知黛玉生气,“认作昨日晌午的事,那知晚间这段公案,还打躬作揖的”,而黛玉却实在是因为昨晚之事生气、伤心。

49、间色法:原指国画的一种技法。中国画颜色里除基本色外还有许多与其相接近的中间过渡色。作画时先用基本色做底色,再在上面使用一种它的过渡色,这种作画方法叫间色法。在《红楼梦》中,间色法就是对作者的一种写作手法的称呼,作用在于写一件事,实际上是要告诉读者另一件事,正是脂批中的:明修践道,暗渡陈仓。大抵,这是从画家的笔法中转化来的:在作品中画上一种杂色,正是为了强调正色。除了本回写湘云金麒麟之法,第二十六回中描写贾芸与小红的情事也是此法。

50、画家三染法:小说描写技法之一。三染:多次皴染,国画表现笔墨层次的一种技法。从不同角度,由远而近,由虚而实,由隐而显,由淡而浓,多层次地描写人物、事件、景物。如对贾宝玉出生时的那块玉,书中多次侧面描写后,才于第八回正式露面。

51、双峰对峙:即两山对峙。意思是指对抗、抗衡,也指两山相对耸立。出自郦道元《水经注·资水》:“县左右二冈对峙。”《红楼梦》中最明显的一对,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物的对峙,她们各自代表的木石前盟和金玉良姻也属于双峰对峙。甚至清·涂赢“影子说”的代表人物:晴为黛影,袭为钗副。

52、特犯不犯:大陆古典文学写作技法之一,经常被小说评家运用。“犯”指类似或近似,“特”是故意设置。“不犯”指不同的细节、不同的人物秉性。涂元济先生在《论“特犯不犯”》一文中对这一技法有明确定义,就是“在小说创作中,为塑造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性格、描写具有独特色彩的事件,故而先刻画一个或几个同类型的人物,记述一件或几件故事类似的事件,通过对比,从而刻画出个性鲜明的人物,记叙出事件的独特性。”《红楼梦》的脂砚斋批语中也多次提到这一技法,在前八十回明确点出的就达五次之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