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更能方便随时回来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历史上能人辈出,不乏文武双全的全能型人才,但纵使是贤能志士,命运之轮也只能随大环境的轮轴按部就班推进。
历史上的辛弃疾就是如此文武兼具的奇才,但困囿于宋代重文轻武的总基调,一腔壮志却报国无门。
而后人对辛弃疾的了解多通过其词句中的情感抒发或是史料记载,大多停留在对辛弃疾豪迈词风和极高的文学造诣的称赞。
实际上少有人知辛弃疾是一位难能可贵的六边形战士,尤其是在军事领域的极高天赋。
辛弃疾年少成名,21岁时即有领兵50人战5万人的惊人事迹,虽然是夸张说法,并非正面冲突。
但其在当时表现出胆量和谋略即显现了辛弃疾在军事方面天赋特异,这也就是辛弃疾作为六边形战士的其中“一边”,但也正是军事才能未得以施展,推动了其他方面天赋的显现。
亲爱的读者,作者写文不易,收入微薄,不得不在文中加入了短短5秒广告,观看即可免费阅读全文。我知道这可能会稍有打扰,但您的理解和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会努力带来更多优质内容!
按理来说,良将难得,为何辛弃疾却未能受到朝廷重用,反而因其过人的天赋使其最终抱憾而终?这就又要回到文章开头讲的大环境轮轴的不可违背。
大环境对辛弃疾军事才能的塑造和埋没可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分说。
一方面是政权对峙导致的朝局复杂。辛弃疾出生于金国,其出生地原是宋政权的疆域,但经靖康之耻后,即沦为了金国附属。
在其幼年时,政治动荡,战争时有发生,其父为抗击金人的扫荡,被金军杀害,后辛弃疾之母也因思念丈夫而积郁成疾,不久就离开人世,年幼的辛弃疾最终在祖父的庇佑下得以长大。
其祖父辛赞虽故土为金国所占,血亲为金军所害,但为了家族的延续,也只得委身在金国做官,“曲线救国”,可这种家国仇恨辛弃赞从未忘记。
父母为金人所害加上祖父的细心栽培让辛弃疾的杀害贼敌,收复疆域的报国之心与日俱增,并且在幼年时,辛弃疾即表现出对军事知识的高度兴趣。
情怀和天性的叠加,使得辛弃疾在后来军事才能和军事信心的展露奠定了必要基础,这就是大环境对辛弃疾军事才能的塑造。
但同时由于南宋政权在军事领域的羸弱,对与之对立并存的西夏和金国多采取怀柔政策,也就导致了在南宋政权内部对主动军事出击往往持反对态度。
只要能保证政权大方向的稳定,对于对立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无须做过度反应,也就在客观上导致了对军事实干人才的忽视,辛弃疾军事才能的受埋没也就有了由来。
另一方面是北宋和南宋重文轻武总基调注定了辛弃疾欲在军事上有所建设的高难度。
宋政权所采取重文轻武的治策略根源于其政权建立的非正当性,著名典故“杯酒释兵权”即是对宋政权建立非正当性的佐证。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政权,取代了后周,而其政权的建立并不符合政治伦理。
因此政权建立后不久,为了避免“黄袍加身”,他人夺权历史的再现,宋太祖即接受了赵普建议,将拥兵自重的将领召集在一起,声泪俱下述说政权建立的艰辛。
在情到深处时,更是举杯号召众将领,最终通过打感情牌的方式解除了武将兵权。
在此之后,朝政上对武官愈发打压,军队将领更是直接由文官担任,实行将领轮换制,并在此基础上再形成严密的监督网。
最终导致了宋朝的冗兵黩武,军事力量孱弱的积弊。在此历史传统的影响下,军事才能突出的辛弃疾必然遭受打压。
显然南宋朝廷的恐惧不仅来源于对立政权的侵扰,也来源于武官力量过强而导致政权侵夺的历史经验。
在对大环境的积弊有所了解后,我们再从辛弃疾自身所呈现的超强军事实力进行窥探,他是如何不受南宋朝廷重视,甚至是对其感到恐惧的。
命运的开始即是我们所提到的辛弃疾50挑5万的惊人战绩。在公元1161年,金军南下,时年21岁的辛弃疾首先是在家乡召集了200多人的队伍进行反击。
后辛弃疾受到起义军首领耿京的赏识,便将其纳入麾下,此时辛弃疾的才能终于得以施展。
与此同时一支由首领名为义端的队伍也加入了耿京的麾下,但未想义端名称“义”,却大行不义,偷走了耿京的军印,直接投靠了敌军。
在辛弃疾得知消息后,立即对义端展开追击并将其直接击杀。
后金军内部发生内乱,金朝皇帝完颜亮被杀,金军顿时群龙无首,而宋军势头大好,耿京即决定归顺南宋政权,并派出辛弃疾前往都城向在位皇帝表明归顺之心。
但未曾想起义军内部再出叛徒,军中张安国降于金国并直接杀害了起义军首领耿京,让整个起义军陷入了险境之中。
辛弃疾闻讯直接率领50名士兵潜入敌方50万人的军营中,活捉了张安国并将其带回南宋,而此时的辛弃疾不过也就22岁。
该次行动直接展现了辛弃疾惊人的军事天赋和异于常人的胆量与魄力,但这次良好的军事开端并未能助力辛弃疾后来军事事业的发展。
辛弃疾归宋后,受到朝廷重用,委以官职,开始辗转于各地,不断开展抗金行动。但朝廷的主降派却反复横跳,在抗金行动方面犹豫不决。
而辛弃疾则是全力支持抗金,由而得罪了主降派权贵,被恶意构陷,遭朝廷革职罢官。
军事才能和爱国情怀的难以舒展催生了辛弃疾豪迈诗词的诞生,但开篇即高潮后就只剩落幕,其英雄主义和归隐情怀来回辗转。
后公元1203年,64岁的辛弃疾再度迎来报国机会,但却因韩侂胄的刚愎自用而导致辛弃疾的建议未得采纳,北伐失败。
3年后,朝廷欲再度启用辛弃疾,但此时英雄迟暮,辛弃疾已无力再战,至死,辛弃疾仍心系家国,高喊“杀贼!杀贼!”1207年秋,一代能人就此陨落。
辛弃疾,文武双全的全能型选手,本可一展宏图之志,却因历史错位,抱憾终身,而所谓的南宋不肯重用辛弃疾是因其杀人如泥沙,不过是戏谑之言。
关于辛弃疾为何不被南宋重用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