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初,上海杨浦江口寒风凛凛,一位身穿白色西装的年轻男子带着期许的眼神静静望着远方。
就是这样略带孤独色彩的画面恰恰成了一段世纪爱情童话的开场。
在世人爱情观越发开放与自由的今天,跨国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可就在近百年前,世界军事风云诡谲、多国战火四起,大多数普通人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爱情才真正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
由此,真正的爱情童话也才显得更加感人与可贵。
这是杜承荣和瓦格纳的故事,或许看过他们你会重新相信爱情。
“嫁给杜承荣就是我的幸福!”
两人的爱情故事还要从1931年说起,那时的中国与奥地利在国力上有差距,身为中国警员的杜承荣奉命来到奥地利维也纳接受先进警务训练。
就在亲眼见证奥地利的强盛国力后,他更加清楚吸纳欧洲军事先进知识的重要性。
如饥似渴的求学态度,让杜承荣成了当地教官们印象最为深刻的中国学员,而这一点也成了他日后赢得跨国婚姻的重要背书。
说起杜承荣和瓦格纳的相遇,源于当时维亚纳盛行的溜冰活动,杜承荣常常在学习空闲之余溜冰,而他那异于当地人的清秀面孔就是在此后被瓦格纳关注。
至于奥地利姑娘瓦格纳,她的全名是特鲁德·瓦格纳,出身奥地利一户普通人家,巧合的是,她的父亲是杜承荣的教官,一家人居住的地方还在杜承荣住处附近。
当时的两人正值青春年华,怀春少女、谦谦公子产生情愫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面对瓦格纳的一见钟情,杜承荣这个传统的中国小伙子最初还是极为矜持与忐忑的。
但爱情来了不可阻挡,通过后来的接触与相处,他们也就正式确定了恋人关系。
如今的我们还是可以理解这份带着冲动与柔情的跨国爱恋,可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他们的结合在一些人看来就有些刺眼了。
其中就有瓦格纳的父亲,在他看来,女儿最好的归宿自然是嫁给本国人,此外,杜承荣还是出身中国乡村的穷小子,能否让瓦格纳过上幸福生活真的是个未知数。
事实上,就在瓦格纳的朋友们得知此事后,她们的态度大多也是反对的,她们也都很担心瓦格纳因此让自己的人生陷入困窘。
“无论你们怎么看,我都要嫁给这他,即便父母反对,我依旧决定这样做!”
就在瓦格纳的父亲一度想要以“子女出国需得到监护人签字”这项法律要求试图斩断这场情缘之际,一个人的一句话让他陷入了沉思,这个人就是他的教官同事。
“听说你的女儿喜欢杜?这位中国青年真的非常优秀,我自己就有两个女儿,如果她们中间有人想嫁给杜,我一定会支持的!”
网络图片
或许是这样的话更有分量,眼看父亲原本反对的态度有所转变,这对年轻的恋人不禁在心里松了一口气。
可杜承荣也迎来了归国的日子,临行前,他们相约在歌剧院看了一场感人的爱情剧《微笑的国度》。
就是这部演绎奥地利贵族少女与中国清朝大使忠贞爱情的歌剧,洗去了他们分别之际浮于心头的忧愁,“你是我全部心灵之所在”也成了他们离别之际的誓言。
回到中国后,杜承荣在杭州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过上安稳生活的他第一时间给瓦格纳发去了电报。
此时的瓦格纳即将成年,这也意味着她终于能摆脱一切束缚去追寻此生最爱。
“五年后我会回来看你们的!”
1934年12月,瓦格纳终于年满18岁,与此同时,她也收到了来自杜承荣的一张开往上海的船票,全家人都知道她必定会孤身前往遥远的中国,这一次,上了年纪的父母感到五味杂陈。
虽说他们深知杜承荣品行踏实,可又有多少父母真的愿意心爱女儿远嫁呢?
登船前,瓦格纳和父母以及三位弟弟依依惜别,面对家人充满祝福与担忧的眼神,她留下了那句“五年后我会回来看你们的”。
可全家人怎么都想不到,这句话却在后来成为了一个奢望。
玫瑰号客轮驶离码头后,这艘船途径地中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整整26天的漂泊,就在瓦格纳看到杨浦江口时,她的心上人已经在此等候多时,正是开篇提到的那一幕。
原来,杜承荣在给恋人邮去船票时就算好了瓦格纳抵达的大致日期,为了万无一失,他提前请假又买了一套雪白的西装,只为在第一时间接到朝思暮想的恋人。
就在两人相拥那一刻,先前所有的思念落在实处。
就在瓦格纳晚年之际,每每想起这一幕,她总会满眼爱意地重复一句话。
“我的杜真的没有骗我,他一个人在码头上整整等了3个日夜,就是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努力和苦难都是值得的,我就是天下最幸福的女子!”
1935年2月24日,两人在当年杭州知名的北山路新新饭店举行婚礼,就在两人的结婚证上,瓦格纳有了属于自己的中文名字——华知萍,还是杜承荣特地起的,寓意“萍水相逢,人生知己”。
婚礼结束,新婚小夫妻回到了杜承荣的老家东阳。
虽说瓦格纳对中国乡村的风土人情一窍不通,可她还是高高兴兴穿上中国女人传统服饰、盘起发髻,努力开始两人的中式生活。
甚至在心中时常憧憬着有朝一日回到奥地利和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幸福。
天不遂人愿,这样幸福且平静的生活没能持续太久,就在日寇大举进犯中华大地之际,奥地利也遭到纳粹德国的摧残。
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际,瓦格纳已经阔别亲人整整4个年头。
就在夫妻俩一路逃亡的路上,他们体会过孩子降生的喜悦,也遭受过爱子夭折的痛楚。
面对山河破碎、亲情思念,他们给活下来的4个孩子取名强华、兴华、丽华、邵华,瓦格纳还给孩子们分别起了好听的德文名字,以此寄托思乡之情。
1946年7月,中国与奥地利终于恢复了通信,就在收到弟弟们的电报时,瓦格纳也收到了她最难以接受的消息。
那就是老父亲已经在1945年去世,老人家终究没能等到女儿重归故土的那一刻。
而瓦格纳的命运轨迹又在建国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里有我的家,我要回去!”
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为杜承荣曾在国民党阵营效力,再加上瓦格纳特殊的身份背景,夫妻俩决定回到东阳老家务农。
事实上,杜承荣当年完全可以带着妻儿去往台湾,可他的一片爱国心最终还是让夫妻俩决定留在大陆。
朴实也累人的乡村生活对于杜承荣而言并不陌生,可对于瓦格纳就截然不同了,从烧火做饭到饲养家畜等等生活琐事,她都要从头学起。
就连婆婆都忍不住感到心疼,可瓦格纳却乐在其中,哪怕娇嫩的双手生起老茧,她依旧为自己过上这样平淡的生活感到幸福。
与当时其他勤恳的中国传统女性一样,丈夫、孩子们的衣服鞋子都是她一针一线缝制的。
寒冬腊月之际,她的手满是冻疮,每每深夜守着油灯缝缝补补的背景总是令孩子们难以忘怀。
遗憾的是,就在1969年,瓦格纳再度收到母亲离世的消息,奈何当时的社会氛围不尽人意,再加上不放心将丈夫和孩子们留在中国,她也只能含泪放弃重回故土的念头。
1980年,瓦格纳已经彻底放弃回国的想法,杜承荣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联合村民共同证明妻子从未加入过中国国籍,换言之,瓦格纳始终都有着奥地利国民身份。
此举也表明杜承荣无论何时都支持妻子做出回国的决定。
1990年4月28日,杜承荣病逝,几个月后,在奥中友协的帮助下,当时的维亚纳市长再度向瓦格纳发出邀请,希望她能重回故土看一看,当然也希望她能回到家乡安度晚年。
或许是被丈夫病逝之际殷切的眼神感动,还有那始终未能释怀的思乡之情,瓦格纳最终决定回国探亲。
她那远去的“5年归乡之约”终于兑现,可是,双亲此时都已远去,弟弟们也都青丝换白发。
在家乡维也纳,瓦格纳受到国人亲切的欢迎,她与杜承荣的爱情故事早已传为美谈。
与此同时,她想要留下来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对此,她的态度却还如年轻之际那样决绝。
“我从不后悔嫁给他,我爱的只是他这个人,与年代、国度、环境无关。如今,我的家就在中国,那里安葬着我的丈夫,还有我的孩子们,我是一定要回去的。”
就这样,与弟弟们团聚3个月后,瓦格纳带着大女儿重新回到中国,继续平淡的乡村生活。
直到2003年,老人家突发脑溢血,在家中病逝,至此,她已经在中国度过了68个年头。
就在她的葬礼上,浙江省委副书记发来唁电,当地各级领导纷纷敬送花圈,奥地利驻上海领事馆的温伯格女士还亲自出席葬礼。
这场有始有终的跨国情缘终究在他们的努力下成为感动世人的爱情童话。
就在那一年,中奥两国以两人的爱情故事为蓝本创作了故事片《芬妮的微笑》。
仔细想来,这个世间真的没有什么故事比他们的爱情更能彰显人性的光辉还有跨国情缘的动人之处。
这就是杜承荣与瓦格纳的故事,希望诸君相信爱情,也祝愿各位能收获最好的爱人与幸福!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瓦格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