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见到这位首都法官,是在北京三伏天的清晨。刚刚结束外出执行,他换下被汗水浸透的灰色制服,露出了腼腆的笑容。毛寸头、国字脸,说话干脆、走路带风,转业多年后,伍爱军身上依然能够看到军旅生涯留下的痕迹。
从身着橄榄绿的“首都卫士”到护航平安的首都政法干警,这些年,伍爱军先后荣立三等功一次,嘉奖两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三次。他说,向着既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始终坚定向前走,是部队教会他的道理,让他终身受益。
去当兵,当个好兵
“一方面是想锻炼自己,另一方面是看到抗洪一线的军人,特别崇拜。”1998年的冬天,在大专计算机专业学习一年半后,20岁的伍爱军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参军入伍。
听到消息,身处湖南革命老区的父母并不意外,毕竟自打记事起,爱折腾的伍爱军就不是一个让人省心的“乖”孩子。临行之际,父母忍住担心和不舍,只是叮嘱儿子,努力当个好兵。
迷彩的梦想总是青春而热血,初入部队的伍爱军却很快意识到,好兵,并不好当。面对陌生的环境、严格的组织纪律、超强度的训练,曾经信心满满的“新兵蛋子”有些措手不及。
“墙面非常滑。仅靠一根绳索攀登,踩一脚,身体就像钟摆一样摇晃,怎么都上不去。”在楼房攀登科目训练中屡屡受挫,耳畔一次次响起刺耳的“行不行?”时,伍爱军迷茫了。
自己真的适合部队吗?已经体验过了军营生活,是不是呆够2年就离开呢?带着心中的犹豫和不舍,伍爱军决定,拼尽全力试上一把。
那些日子,他几乎把自己扎在了训练场,汗水在迷彩服上浸出盐花,手掌也被绳索磨出道道血痕。迷彩的背影越攀越高,动作愈发娴熟,也一点点有了答案。
“在军人的字典里,应该是没有‘放弃’的。无论多忙、多累,哪怕不按时睡觉、吃饭,也一定把任务完成。”带着这份冲劲,伍爱军逐渐适应了部队的节奏,还顺利通过士兵考学,进入军校,并在毕业后留校任职。
就在其他人看来,伍爱军的生活即将按部就班时,爱折腾的他又给自己找了个新挑战——自学法律。“主要还是自己有对法治的向往。身边的领导同事也给我鼓劲儿,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呢?”
从零开始的学习并不轻松,每天繁重的工作训练之余,伍爱军总会挤出时间,潜心学习。为了啃下法学自考本科的硬骨头,他半年内光听课就用坏了几套耳机,专业书籍都被翻起了毛边。
寒来暑往,伍爱军不仅顺利通过了法学自考本科,还成功考取了兰州大学法律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这也成为他转行军校政治理论教研室教员的敲门砖。
大专学员、部队新兵、高校研究生,绿色的青春岁月印刻下坚实的足迹。伍爱军说,在部队最大的收获是让自己看到,爱折腾有时也不是坏事,“当你找到愿意奋斗的目标,就会有无穷的动力。你会去关注它,实践它,让它成为北极星,在黑夜指引道路,一往无前。”
转业军人不能认输,是不?
2011年,武警院校和训练机构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全面启动,武警院校由27所精简为14所,伍爱军所在单位也面临撤并。
“其实就像刚毕业的大学生,甚至在法院的实践经验还比不上他们。”告别军营,伍爱军有了一个新身份:法官助理。
到新单位报到一段时间后,有时走在上班路上,伍爱军还会感到“不像是真的”。清晨登上地铁,紧抓扶手,环顾四周,乘客熙熙攘攘,眼前流动的不再是整齐的队列,耳边也再没有熟悉的口令。这一年,他已经三十五岁。
为了迎头赶上法院的“大部队”,年龄不小的法院“新人”开启了学中做、做中学的“加速度”:旁观法官办案,熟悉工作流程,增长办案经验;加班加点钻研卷宗,研判争议焦点,把案件吃准吃透……
通过看似笨拙却认真的学习方式,伍爱军一点点摸到了门道。这份努力耕耘的感觉,让他不禁想起了初入军营的时光——夕阳之下,新兵握紧绳索,任由汗水从额头滑落,全身绷紧发力,一点点挪向攀登的终点。
就这样在法院“摸爬滚打”几年后,伍爱军不仅完成了从部队到地方的转身,还穿上了心心念念的法袍。初任法官,一起行政案件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因为某企业存在漏税情况,某区税务局取消了它的高新技术企业税务优惠资格,双方因此对簿公堂。
在案件审理中,伍爱军了解到,企业并非恶意漏税,而且补缴了税款,只是超过了期限。税务局的取消行为有理有据,但企业的后续经营更需要机会,伍爱军知道,调解,是化解纠纷的最好出路。
“这家企业还是为区里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的。”“您看,税款后续也是足额缴纳了。”“如果取消资格,企业经营确实会面临比较大的困难。”……
就像当初死磕部队训练难点一样,伍爱军与税务局“较上了劲”。为了让企业重获生机,伍爱军一回回找到新的切入口,多次进行线上线下沟通,最终,在税务局的支持配合下,企业获得新生,案件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从军队到地方,告别的不仅是军装,更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回顾转身这些年,伍爱军坦言,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和挑战,自己也有过想要放弃的时候,但内心总有一个声音在鼓劲,“咱是部队出来的转业军人,啥时候也不能认输,是不?”
老百姓的需求,就是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随着群众法治意识提升和立审执一体化推进,财产保全类案件数量呈现大幅增长。在工作调整中,伍爱军成为了北京三中院执行三庭的一名员额法官。
聚焦当事人反映集中的保全流转周期长、执行效率不高等痛点,伍爱军采取“当事人+法官团队”双向深度调研,发现了传统执行模式下财产保全文书录入工作量大、重复性高等突出问题。
面对新问题,爱折腾的伍爱军有了新思路:财产保全采用制式文书,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利用软件自动生成文书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将回避人工处理反复文书的短板。
执行法官抽时间“折腾”软件编程,在一些人看来有些不务正业。身处首都中级法院,面对日益多元的人民群众司法需求,伍爱军的工作也并不轻松。可他思虑再三,还是决心尝试。“人民法官,肯定是奔着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老百姓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为了验证心中的想法,伍爱军自费购买编程书籍、课程,利用工作日晚间和周末时间自学Python编程语言。几乎连轴转的探索后,他成功研制自动生成小程序,并在三中院推广。
有了新软件的助力,相关文书制作时间缩短为以往的20%,办案人员精力也从机械性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充分地投入到案件审执中。
入职法院这些年,伍爱军做过许多类似的创新微举措。结合财产保全案件办理特点,他还创建了“线上+线下”双轨《财产保全信息表》,案件办理实时进度、重要节点、核心事项一目了然,切实避免财产查控措施遗漏、超期。
实现民事权利,更好诠释新时代司法工作的温度、力度、深度,伍爱军坦言,执行工作能做的还有许多。在办公室呆了没多久,他收拾好资料,哼着熟悉的军旅小调,又开始了新的外出执行任务。
早高峰时段,法院的警车开足马力,融入了前行的滚滚车流中。车中的转业军人知道,面对新挑战,还有更多工作等待自己去“折腾”。
供稿:北京三中院
编辑:张竞丹 肖飞
审核: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