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内疚式教育正在毁掉你的孩子!你有多久没快乐了?

近日,豆瓣小组一篇名为《我好像总是在压抑自己的每个细小需求》的帖子火了。

网友@锂离子猫,分享了几个亲身经历:

“走在街上,忽然觉得路边书店很有意思,想停下脚步逛逛,又觉得算了,虽然没有其他紧急的事要做。”

“想让室友熄灯,又觉得亮一点我也能睡,只是慢一点,算了。”

“上课想上厕所,其实说一声老师就会让去,但忍着总是更好的,也不是什么大事。”

......

她说,被自己压抑掉的那些细小的欲望和快乐不计其数。

“我的健康、舒适、快乐,牺牲起来总是最容易、成本最低的。于是,我总是乐于优先牺牲它们,尽管根本已经没有人要求我怎样。”

我发现,包括我在内,身边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感受。比如:

周末追了一天剧,到了晚上感到很后悔,责怪自己浪费时间;

过生日奖励了自己一个平常舍不得买的包包,却不断怀疑自己是不是太奢侈了;

出门旅游,本来沉浸在美景中,突然想到没带父母出来玩过,内心产生强烈的负罪感;

好不容易不用加班,却不敢在加班的同事面前表现得太开心......

在这些时刻里,我们因自己的快乐感到后悔、恐惧,以至于很难纯粹地享受快乐本身,甚至会主动压抑自己的快乐。

你还记得人生有多少个瞬间,那些呼之欲出的快乐被自己掩埋在心底吗?

今天,想和你好好聊聊:

为什么我们会“不敢快乐”?

爹妈:没苦硬吃

孩子:不敢快乐

01

不敢快乐

是因为对“快乐”有偏见

“快乐”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感受快乐”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

但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干扰因素,让我们对“快乐”产生不合理的认知,从而导致我们“不敢快乐”。

常见的不合理认知有:

1. 只能为“有用”的事情快乐。

父母可能过于看重成绩等外在评判条件,只要求孩子考得好,其他方面都不太关心。

一位网友说,她姑姑的女儿青青(化名)从小就很喜欢跳街舞,可姑姑却不愿意给她报舞蹈班,而是执意给她选了她不感兴趣的钢琴班。

因为姑姑觉得钢琴证书可以加分,对青青以后读书、留学都有帮助。

当她想去游乐园时,父母却说:

“去那种地方有什么用?”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父母的价值观,把成绩和成就当做衡量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

长大后,即使父母不在身边,父母的期望也已经内化成了TA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觉得自己应该保持“自律、上进、优秀”。

内疚式教育正在毁掉你的孩子!你有多久没快乐了?

2. 认为快乐是需要资格的。

把快乐当作一种奖励,认为必须达到某种标准,自己才有资格享受快乐。

比如,小时候考了好的成绩,才能和朋友出门玩;

长大后,升职加薪了,才舍得对自己好一点......

如果没达到这种标准,快乐就会带来羞耻感,于是会下意识地否定自己的快乐。

3. 认为快乐是不该存在的情绪。

TA们的快乐从小就被压制:

在家里模仿喜剧演员做搞怪动作,被训斥:

“疯疯癫癫的,像什么样子!”

考了97分,开心地拿回家炫耀,被反问:

“说说你这3分是怎么丢的?”

这容易使人形成一种观念——还有其他事情,比自己的快乐更重要。

比如找做错题的原因,比快乐重要;行为举止斯文,比快乐重要......

TA们固执地认为“一旦快乐,就会发生不好的事情”,因此不敢快乐。

内疚式教育正在毁掉你的孩子!你有多久没快乐了?

4、觉得自己“不配快乐”。

这些人在快乐时的第一反应,常常是觉得自己“背叛”了父母/伴侣/孩子/朋友。

在很多家庭里,你经常能听到家长说出这样的话:

“我这么累、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一定要听话听到没有。”“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和你爸离婚了,你还不听我的话,真要气死我吗?”

这些话语,从表面上看是在通过表达自己的不易,鼓励孩子听话,懂事,实际上却是在向孩子传达一种信息。

“看,我多痛苦,都是因为你啊。”

于是,为了不让父母的付出白费,不让父母的期待落空,孩子只能顶着高于同龄人的压力前行。一旦自己没达到目标,孩子会觉得自己没用,对不起父母的付出,心里难免沮丧、难过。

为了让心理好过,他们甚至会采用极端手法来惩罚自己。

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他们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如同背上沉重的十字架。“负罪感”成为生活的底色,一个人就很难感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从而形成了“不配得”。

内疚式教育正在毁掉你的孩子!你有多久没快乐了?

02

如何避免孩子失去

快乐的能力

或许,可以试着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

1、

内疚式教育正在毁掉你的孩子!你有多久没快乐了?

避免自我感动

内疚式教育正在毁掉你的孩子!你有多久没快乐了?

有很多家长在对孩子说“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的时候,是处在一个对自己的牺牲自我感动的状态。

他们并没有注意到这样的付出孩子需不需要,就像冬天的扇子,夏天棉袄,都是好东西,但却是对方当下用不着的东西。

爱从来都不是单方面一厢情愿地给予,还要考虑到对方能不能承受得住这份爱。

2.

学会对自己负责

越是心怀恐惧、安全感缺失的家长,越是喜欢强调自己的付出和“牺牲”。

职场的不顺、家庭中的摩擦、生活中的困难都能被家长用来当做增加孩子负罪感的武器。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和你妈离婚了。”“要不是为了你,我至于每天起早贪黑吗?”“要不是为了你,我至于看别人的脸色吗?”

……

很多父母会在无意识中把这些压力都转移到孩子身上,仿佛自己过得不好、不快乐,都是孩子造成的。

苏珊·福德沃《情感勒索》中说:利用“负罪感”等情绪向他人实施情感支配的人,本身对外界环境缺乏信任。

越是心怀恐惧、安全感缺失的家长,越是喜欢强调自己的“付出”和“牺牲”。

让孩子觉得亏欠父母,从而更好地控制孩子,让他按照自己设定的道路来成长。

诚实、成熟的家长,应当懂得自我负责——对自己的情绪、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通过引发孩子的愧疚感,来让孩子承担。

别用沉重的爱套牢孩子的手脚,禁锢他们的灵魂。

通过自我牺牲来控制孩子,只会导致两败俱伤的局面。

希望家长们能够以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引导和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

内疚式教育正在毁掉你的孩子!你有多久没快乐了?

工具化体验过多的人,很容易觉得人生无意义。

因为TA们的人生,是为了满足他人、社会的期待而活的。

脱离这种功能性的存在,TA们很容易找不到真实的自我。

一个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很多人在学习、工作之外的时间里,不知道如何填满内心的空白。

当自我是虚假的,一个人也就很难想象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也就更容易产生无意义感。

于是,TA们只能不断苛责自己,一刻不停地工作、学习,产生“休息羞耻症”。

直到某天突然被迫停下来,就再也找不到前进的动力,陷入精神崩溃。

内疚式教育正在毁掉你的孩子!你有多久没快乐了?

03

长大后的你

如何大大方方地感受快乐?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配快乐”,首先可以试着接受羞耻感和快乐是可以共存的。

立刻消除羞耻感是不现实的,先不要去否定这些负面情绪,然后慢慢建立“配得感”。

一点点去做那些曾经想做但不敢做的事,并有意识地觉察和放大那些让你快乐的因素。

比如当你追了一下午剧,觉得浪费时间时,可以去思考:

什么让我羞耻?——浪费时间;

什么让我快乐?——辛苦上了一周班,得到了充分的放松。

过程中,两种感觉依然会在你的内心交战,但你已经开始尊重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慢慢的,你会不自觉地去追寻更快乐的部分,在不断练习中减少羞耻感,学会抓住每一个快乐的当下。

让自己快乐快乐

这才叫做意义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脱离压抑你快乐的人和环境。

如果你因为父母不敢快乐,那么一定要和父母进行课题分离。

分离的第一步并不是远离,而是理解父母的匮乏感。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父母在养育过程中,难免会在孩子身上投射自身的生存焦虑。

尊重TA们的生存方式,但不要用自己的人生供养TA们。

为父母做能力范围内的事,课题分离就已经完成了。

如果TA们现在不再过度干涉你的生活,你可以试着和过去和解,照顾好自己的内在小孩。

最后,把那些照顾别人的精力和方式,分一些给自己。

你怎么对别人,就试着怎么对自己。

如果觉得很难,也可以寻求朋友或者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增加社会支持,获取更多心理能量。

爱自己其实非常具象,就是照顾好这副肉体。

来源:网络综合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果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母爱好时光》热线:0451-82898800编 辑:琬璘审 核:崔英终 审:凯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