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强岑老师,有名箫笛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人称八闽“箫笛奇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教育家、民族乐器的改革发明家。
作为土生土长的闽南人,陈强岑整个艺术生涯始终与南箫相伴相守,而南箫艺术的深厚文化和传承发展也始终影响着他、牵动着他。
自己是78年考进福建省歌舞团,在这之前、自己是69年上山下乡,当时算主动要求,因为当时的独生子是不用上山下乡的,但是自己是觉得在我这个年龄我应该是找一个可以锻炼的地方,所以自己就主动报名了。70年,分配在清流的文艺宣传队,一直待到78年,正好有个机会,正好我们福建省歌舞团在招一些器乐的演奏员,那自己就以竹笛演奏员的身份去报考歌舞团,很荣幸就考进了。家里是非常支持的,因为自己父亲也是一个文艺工作者,所以他也很支持自己走上艺术的这条路,所以自己从小开始学习乐器、喜欢音乐,这都是受自己父亲的影响,他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当时考进省歌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自学的,到进了歌舞团才发现、我们自学的跟专业的还是会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还好省歌有几个老师、民乐界的老前辈,他们对自己都非常的关心,所以自己慢慢的适应了这种省团的这种大团体、在这里演奏。后来到81年,省歌它觉得我在各方面还不错了,所以就送自己到中国音乐学院去进修了两年。到中国音乐学院拜了两位竹笛的大师,现在中国也算很出名的,一个是北派的冯子存、再一个就是南派的赵松庭。在中国音乐学院这两年对自己是人生的一个飞跃。那两年回来以后,也学了南的、也学了北的,所以说这种对自己的一生、特别是对自己以前所学的东西觉得半知半解的东西、一下子能够很规范的、很专业的,所以慢慢自己就走上了专业的道路。在艺术上有了质的飞跃后,陈强岑的人生也有了新的转折和起点。在中国音乐学院进修的两年时间里,他的箫笛演奏技术汲取了南北两派艺术之精髓,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他日后潜心研究南箫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很有幸的就是说自己在北京、在中国音乐学院进修的时候,偶尔自己去参观了一个乐器研究所,里面展示了全国各种不同风格的、不同民族的乐器,看到了我们的一组南音的“四大件”的乐器,特别是看到我们那把洞箫、那自己觉得我们在福建这把箫、自己觉得如果能够把它应用到我们整个的乐团里边,那一定会非常好的,所以当时自己就有一个念头,就是怎么把我们这把南音洞箫发扬光大,所以那个时候一回来以后,自己就开始着手、开始研制我们的这把南音洞箫,因为这个南音洞箫、它本身就有6个孔,所以它在演奏上、在转调上都非常的不方便,所以自己就开始、从82年开始,自己就对这把箫进行改良。这个很多都是靠经验的,特别在改良这一块,你一定要、比如说传统、传统南音洞箫的基础,你一定要非常的扎实,要把它学透了,你才能想说在哪个地方进行改良,一开始自己进歌舞团的时候、这把萧自己也不了解,传统自己都不了解,所以说也是专程来泉州拜访这些老艺人,从他们中间学到了很多它传统的一些奥妙,乐器要想演奏不同风格、而且要能够转调方便,那一定要加键,因为当时自己在清流文宣队的时候也学过单簧管,所以说自己就借鉴、把好的东西能引进的、都引进到我们这个,在我这箫的改良上。一直到83年,自己就经过一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一把加键的箫。这把加键箫呢,然后在我们的乐团里面应用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个跟以前的箫完全不一样,一个是可以转调、一个它又保留了它的原来的箫的音质,所以当时还是被认可的。1986年,陈强岑改革的第一把“加键尺八南箫”研制成功。在继承传统南箫柔美音乐的同时,还将中国传统七声音阶的洞箫改革成果与西洋管弦乐队的二十四个大小调和十二平均律相融合,使洞箫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同年,荣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奖。所以自己第一把洞箫改良完以后、它在乐队里面使用完,大家觉得非常不错,所以自己86年去参加了一个文化部的科技奖、得了一个文化部的科技三等奖,这在省里边、也许是自己第一个、省里是自己第一个拿奖的,所以当时省里也非常的关心,领导啊各方面、那自己就在这个基础上,既然改良出来了、就一定要在舞台上展示,所以说当时我们省里作曲家吴少雄、也是年轻人,就专门为这把改良箫写了一首曲子《乡月三阕》,参加了86年的全国的一个电视大奖赛,当时就是以这个箫写的这个曲子、那就是尽量的发挥这把箫的一个性能,把它的所有性能都写进去,当时这一首曲子在全国也是一个轰动,86年也有一部电影、《苦藏的恋情》,也是专门为了这把箫、跟上海的电影乐团合作的一部电影,所以当时也是这把箫跟整个交响乐的合作、效果是非常的好,所以说这些乐器改良完以后又有作品、又有在不同的乐队展示,所以说大家都觉得这个改良非常的成功,所以在这个基础上自己才想到、那不能停留在一把,自己就想说、要想进入乐团的话,你起码是要高、中、低三把,所以说当时就开始酝酿着怎么再发展、发展它的高中低,等于说自己现在这一把中音的是一个以传统为主改良的,那高音跟低音等于是全部重新制作的、重新设计,重新制作了一把新的乐器,你看到的这把弯管的、这个就是低音,当时设计出来的一个外形、低音的。还有一把,这把是高音的,所以形成的一组高、中、低,这高中低一出来、它整个的音响就不一样了,我们歌舞剧院当时排了一个《丝海箫音》,就是贯穿着这三把加键箫,当时也是陈燮阳指挥的,自己就带着这三把箫到上海、跟他们的上海交响乐团合了这首《丝海箫音》的舞剧音乐,那是非常好。三把箫以后,当然自己想说我不能再就这样停着了,当时在93年、当时又去参加了一次文化部科技奖,他说你当时一把获奖,现在三把了,他们讲说你这个一把小小的洞箫获了两次的文化部科技奖,当时文化部科技奖是非常大的奖,自己说很庆幸、这也就是缘分、跟箫结下来的缘。完了以后自己就开始想说再大吧,总不能就这三把,后来才想到了一个家族,关键就是发展它的低音,我们中国的民族乐器最缺乏的就是低音声部,所以你像我们中国的民族乐团、大的民族乐团,现在连自己的低音声部都没有,都是用西洋的大提、贝斯来代替我们的民族乐团的低音,这是不应该的,所以说自己就从90年代开始、自己就开始动脑筋做我们低音的箫、倍低音箫,从两米多长做到三米多长,管径都快5公分6公分,人的气就这么一点点、你怎么灌到三米长、你怎么能吹,又是本管、又不能借鉴哨子什么的,所以说在这个问题上、自己是花了好几年的时间研究它的吹嘴,所以自己现在采用的是一种埙,所以自己一讲出来,他们讲说、谁都没想到说 能够这样子,因为我们的埙也是很大的,但是它怎么吹呢、把它缩小,吹嘴缩小了、缩小完就剩下一个小孔,那吹进去了、它在里面也产生一个很大的共鸣,这是一个用埙的原理,然后又回到我们唐代、唐代箫最早的是外切口,我们现在的箫都是内切口,外切口、就是一个新的原理,加上唐代箫外切口的这个原理,当然里面还有很多科学的原理,这样吹出来的话、整个就不一样了,它的震动、特别到低音都非常好,所以说这个做完以后、那现在就、它这个整个共鸣就非常好。不然你如果这么大一个口、你怎么吹都吹不响。再一个就是键,键的原理、因为它已经没办法了,手指头已经没办法按了,一定要把它集中在还是六个孔在按,跟我们传统的箫上面,虽然是键、但是它的换孔,跟我们的传统换孔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他们一拿来、马上就能吹,只要适应一下那个吹口,需要的时候、比如说小拇指这多了两个键、需要的时候再按,这个按到这底下,这个也是一个联动键、跟我们刚才那个传统的第一把的是一模一样的。
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箫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分为北箫和南箫,南箫以泉州的南音洞箫为主,一直是泉州南音的“四大件”之一,声音低沉、适合表现哀婉凄凉的情景,具有极强的艺术穿透力。我们箫的最大特点,就是本管振动,箫跟笛其实它就是一家的,原来都是叫笛,后来唐代才开始分家了,竖吹的叫箫、横吹的还叫笛,其实它的震动原理都一样。比如说我们这把箫,它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个是打后孔、大拇指打孔,本来这个孔这个是最难的,比如大拇指你如果要动的话、是最慢的,速度最慢的,所以它现在是用网来代替、代替这个大拇指,还有用b来代替大拇指的颤音。还有一个双指颤,本来颤音只有一个手指头颤,我们这个箫的最大特点、就是它还可以双指颤,所以这两个形成了我们也是南音风格非常重要的一个演奏技法,所以这个在我们中国的管乐、所有的管乐器只有我们南音洞箫才有这两个技巧,自己就是一直学完这两个技巧、在以后的所有的演奏、以后的曲子里面,自己都把这两个技巧贯穿在曲子里面,那起到的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