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前225年,秦军号称要从邯郸发兵攻打魏国,四十万魏军陈列河北严阵以待,实际上秦军以王贲为将从楚国越境而来,直逼魏都大梁。
秦军引黄河之水灌淹中原第一雄城大梁三月有余,城池被水冲破,魏王假出城投降,被王贲所杀,魏国宣告灭亡。
而在黄河北赶来救援的四十万魏军,被王贲他爹王翦堵在了安阳邑,成建制的消灭了魏国的武装力量,魏国全境沦陷,成为了秦国的郡县。
从魏国的灭亡来看,战国初期独霸百年的魏国,是怎么把自己给完没的呢?
天胡开局:
三家分晋后的魏国强到什么地步?把老牌诸侯关西霸主捶得不敢出门,在魏国面前,赳赳老秦想东出函谷关就是个笑话。
别说出兵关东了,整个河西之地都被魏国霸占,还是有理没地方说的那种。
面对这种情况秦国扛把子秦惠公不是没想过反抗,举国之力集结了五十万大军,要跟魏国决一胜负。结果就是被魏将吴起带着五万魏武卒打得丢盔弃甲找不到北。
从此以后魏国内合三晋,拳打燕齐,脚踢秦楚,独霸中原百年,无人敢惹。
可物极必反,嚣张跋扈惯了的魏国,瞧谁都有点瞧不上眼,管你是名家大儒还是百战骁将,在大魏国的地盘,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等着魏国君主点菜才能有发挥的机会。
人才流失:
在这种境遇下无数怀才不遇的人才投奔他国,来看看有魏国流失人才有哪些,咱就能更清楚的了解魏国衰弱的格局:
变法强秦的商鞅:本来是卫国人的商鞅,受强魏变法的李悝影响极大,本来打算到魏国追星自己的偶像,同时也一展包袱,结果不被魏惠王待见,这才到了秦国。
连横抗合纵的张仪:出身魏国的张仪天然对家乡应该是有亲近感,但偏偏在六国都混不下去了才到了秦国,之后出名后也任过魏相,但是出的主意两任魏王都不听,难怪张仪对秦惠文王死心塌地。
远交近攻的范雎:范雎本来是魏国人,跟着中大夫须贾混,这两人出使齐国的时候须贾被齐襄王各种瞧不上,反而是作为门客的范雎进退有度被欣赏。回到魏国后须贾对范雎各种穿小鞋栽赃陷害,差点没把范雎给玩死。范雎没办法只能逃到秦国,这才有了后来秦国的“远交近攻”。战略。
五国攻齐的乐毅:乐毅先祖乐羊就是魏国人,起先也在魏国为将,但是不怎么受待见,出燕国的时候被燕昭王以国士待之,这就留在了燕国,后来五国伐齐乐毅主帅连下七十余城,差点没把齐国给灭了。
再有就是两位大佬孙膑跟吴起了,都有机会留在魏国,但也最终去了其他诸侯那大放异彩,至于其他像尉缭、魏章等实际上很牛但不为人熟知的将才那肯定就更是不胜枚举了。
这么多人才的流失,一方面削弱了魏国的实力,另一方面壮大,甚至改变了敌对诸侯的格局,此消彼长,魏国怎能不衰弱。
战略膨胀:
除了人才的流失,战略上的膨胀跟混乱是导致魏国灭亡的直接因素。
韩、赵、魏本来处于中原地带的四战之地,魏国的崛起,也得益于这三个诸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渊源。
可强大后的楚国,有点膨胀了,首先就不把韩、赵放眼里,三个诸侯窝里斗就耗了不少国力。
之后魏国更是嘚瑟的四面出击,结果就是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谁都想弄,谁也打不过。
国策上也是摇摆不定,一会听张仪的连横,一会听公孙衍的合纵,想一出是一出,就这种混乱的战略规划,衰败是不可避免的。
地处中原核心,不强大己身稳步发展,各种浪,浪到后来被秦国收拾得不要太轻松。
可能在秦国灭的关东六国里,除了韩国太上不了台面,也就后期的魏国手拿把恰。
结语:
从战国初期的霸主到国灭,这落差不可谓不大,魏国的剧本本可以更宏伟,但最终只能沦为秦国的三川郡。
不能尽地利,不能笼人心,魏国从巅峰下来,基本就没走对过,生生把自己给玩没了,可惜了一副天胡开局的好牌。
#历史##战国##为什么魏国人不接受商鞅了?##战国初期,魏国作为霸主,国力远超秦国,为何不先把秦国灭了免除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