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吴三桂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从明朝的忠臣到清朝的开国功臣,最终又成为反清起义的领袖,这一系列戏剧性的转变令人难以理解。
然而,在日本发现的吴三桂原版反清檄文,揭开他降清背后的真相,这篇檄文不仅详述吴三桂投降的原因,还描述了后来为何要起兵造反。
今天咱们就通过这些历史文献,更加客观地审视这位历史人物的多面性,深入地了解吴三桂在极端压力下的复杂抉择。
烽火连天中成长起来的吴三桂
根据历史的记载,吴三桂出生于1612年,祖籍在江苏省高邮市。家庭背景十分显赫,父亲吴襄曾担任明朝的辽东总兵,是朝廷的重臣。
生活在军人世家,他从小便耳濡目染地接受严格的家教,学习兵法和骑射,在辽东的广袤草原上成长,练就一身过硬的骑射本领,为后来的军旅生涯埋下伏笔。
明朝中后期辽东作为明朝抵御后金(女真人)的前线,常年战火布满浓烟,空气中时不时就弥漫着血腥的气息。
吴三桂少年时期正值明朝与后金的战争如火如荼,亲眼目睹无数次激烈的战斗,也目睹无数次血腥的屠杀,这种环境使他从小便养成果敢坚毅的性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吴三桂逐渐长大成人,凭借其显赫的家世和出色的军事才能,很快在明朝军队中崭露头角。
辽东的边关总是险象环生,他随父亲在辽东与后金不断作战,期间还多次立下战功。
每次战斗前吴三桂都会做足充分的准备,一次次的战斗使他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军事才能也得到上司的认可和重用。
崇祯年间,吴三桂被任命为宁远总兵,镇守山海关这一战略要地。
从地图上来看,在燕山与渤海之间有一块狭长的土地,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道,北部是宁远和锦州,而南部就是山海关,此地也是明朝抵御女真人的重要防线。
崇祯帝将如此重要的职位给了吴三桂,可见对于他寄予厚望,希望能够扭转辽东战局抵御后金的进攻。
吴三桂多次率军与与后金军队展开激烈的战斗,战场上的他勇猛无比,亲自率领骑兵冲锋陷阵,英勇表现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使明军在多次战斗中取得胜利。
不过,尽管围绕山海关打起来的战役屡次获胜,辽东的局势依然不容乐观,亦或者说明朝的局势不容乐观。后金不断吞并周边的势力,综合实力迅速壮大,明朝的防线一点点被压缩。
外患没有解除,内忧也导致大明朝千疮百孔,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如星星之火,无论崇祯皇帝怎么去平叛都没有彻底解决该问题。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破北京,本以为高大的北京城可以阻挡农民军,不曾想此刻的明朝因种种原因已是强弩之末,短短三天就被攻破城墙,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明朝宣告灭亡。
当时吴三桂正在驻守山海关,所处的位置十分矛盾,面对李自成与清军的夹击陷入两难的境地,究竟是投靠清军还是效忠于李自成?一件事情的发生导致他做出最后的选择。
吴三桂的选择,清军入关
吴三桂的家人,包括他的父亲吴襄、妻子和孩子,都在北京被李自成扣为人质。在这种极端压力下,吴三桂决定与李自成联系,甚至已经表达投降的意思。
这个时候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不仅逮捕吴三桂的家人,甚至还侵犯了他的爱妾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扭头就与山海关的清军联系。
山海关的夜晚营帐中的灯火通明,吴三桂与使者们低声商议制定计划,使者们带着他的信件悄然出发前往清军营地,很显然吴三桂想要与多尔衮秘密接触,借助清军的力量击败李自成。
多尔衮是清朝的摄政王,掌握着清军的最高指挥权,收到吴三桂的信件后立即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他知道吴三桂的投靠对清朝入关具有重大意义,这个机会不可失去,一旦失去也不可能再有,毫不犹豫接受吴三桂的请求,接受吴三桂投降清朝。
1644年5月,多尔衮率领清军大举入关,与吴三桂的军队在山海关汇合。吴三桂率军迎接清军的到来,双方在山海关城下举行隆重的会面仪式,紧接着就是发动对李自成的战争。
清军与吴三桂联军迅速向北京进军,李自成的军队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不久之后清军攻入北京闯王仓皇出逃,顺治入关清朝建立,吴三桂的决定彻底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
清军入关后,迅速控制中原和华北地区,朱家新建立起来的南明力量被逐步压制,吴三桂成为清廷的重要军事力量之一,最后还亲手杀死南明皇帝朱由榔。
古人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满清虽然重视吴三桂,却也一直对他始终抱有戒心、担心他有异心,所以吴三桂在清廷内部的地位并不稳固。
康熙十二年清廷决定削藩,命令各地藩王裁减兵力、交还封地,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请求回乡养老,这一请求得到康熙帝的批准并成为削藩政策的开端。
吴三桂早已在云南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和势力范围,宛若一个土皇帝,意识到清廷的削藩政策直接威胁到他的利益和地位,面对这一危机决定起兵反清。
1674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自称“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并发布《反清檄文》,号召各地反清势力联合起来推翻清朝的统治,迅速得到一些地方实力派的响应,一度形成与清朝对峙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吴三桂在起兵时发布的《反清檄文》,揭示他起兵的原因和真实想法,亦或者说他当年为何会投降多尔衮。
《反清檄文》揭示吴三桂的真实想法
1958年,日本东洋文库刊行一套名为《华夷变态》的史书,首次公开吴三桂反清檄文的原版,这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官员整理的史册,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这篇檄文中吴三桂表示,自己当初投靠清朝是为借清兵击败李自成、为崇祯帝报仇,自己一个去找李自成报仇不是对手,无奈之下不得不去找帮手,报酬就是给一些土地。
许虏藩封,暂借夷兵十万,身为前驱,斩将入关,以谢先帝之灵。
也就是说他起兵是为光复明朝、为崇祯帝复仇,本希望借助清军击败李自成后扶持南明,然而事情的发展超出吴三桂的预料,没想到清朝背信弃义窃取明朝的江山,清朝扩张迅速瓦解他的计划。
正欲择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谢夷人。不意狡虏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据燕都,窃我先朝神器。
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三桂只能卧薪尝胆、等候时机,积攒足够的实力后再反过头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康熙削藩就是这一契机,所以也就有了三藩之乱。
本镇刺心呕血,追悔无及,将欲反戈北逐,扫荡腥气......
这篇檄文详细描述吴三桂的初衷和心路历程,揭示他在极端压力下的选择和抉择,还说自己为了等候这一天的到来足足等了三十年(盖三十年矣......)。
吴三桂的起兵在初期取得一定的成效,他的军事才能再次得到发挥,短时间内就席卷大半个中国,响应他的地方实力派众多,一度形成与清朝隔江对峙的局面。
可惜的是,吴三桂在兵锋正盛的时候却突然停滞不前,还在衡州称帝自号“周王”。吴三桂的反清檄文上明明白白写着,自己起兵造反是为光复明朝,如今却自立为帝,这引发许多人的不满。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吴三桂此举不得民心,在之后的战争中不断溃败,称帝仅五个多月便因病去世,结束他充满争议的一生。
吴三桂的继任者远不如他有能力,导致叛乱迅速瓦解,清军重新控制局势,三藩之乱不久便被平息,吴三桂的反清事业失败,后代和部属也遭到清廷的残酷镇压。
其实吴三桂在镇压南明势力的过程中,就曾表现出冷酷无情的一面,尤其是在追杀永历帝的过程中,他的行为令汉族士大夫和民众愤怒不已,这个时候就注定他这一生都无法洗白。
总的来说,吴三桂的一生充满矛盾与复杂,他前期是大明的忠臣,后期又成为清朝的开国功臣,两者结合在一起却成为明朝的叛将、清朝的叛贼。
日本发现的原版反清檄文,虽然可以窥伺他降清的真相,了解真实想法和起兵的动机。
奈何他的做法与想法却天差地别,也难怪在后人的眼中名誉不好,清朝甚至还将其归类为“贰臣”、“逆臣”。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吴三桂讨清《檄文》原文本考 - 中国知网 (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