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这句经典台词出自电影《封神》。
由导演乌尔善执导的,并在2023年暑期档上映,这是一部走“神话史诗”风格的电影。在“封神”世界中展现出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无论在叙事方式上,还是在视听表现上,都堪称国产神话片的“天花板”。
以工业化电影的精细刻画和神话史诗类型片的华丽想象,演绎了古代中国一段充满奇幻色彩的历史,再现了殷商时代的古老审美特质。《封神》中的英雄不再是虚幻的神明,而是更加人性化的神明,他们不再强调神明的力量,而是关注人类的成长和挣扎,这种英雄的成长过程,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一、一个与众不同的“商纣王”
而《封神》中的其他角色,也都是经过了创新的。与传统故事中简单、脸谱化的角色设定相比,这部影片结合现代人对人类的普遍认识,挖掘人物本身的复杂性,创造出更为现代的立体形象。
比如对纣王,影片将其英雄气概的一面放大。电影开头冀州之战,冀州叛军以火油纵火,纣王更是身先士卒,冲入冀州城,彰显纣王的人格魅力,令人叹为观止。《封神》中的纣王,与之前影视作品中的荒淫无道的君王不同,这一次更是将纣王的勇猛表现得淋漓尽致。
武力,野心,残暴,让观众跳出了固有的审美模式,对纣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质子旅”在小说《封神演义》和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中都没有提及,而“质子旅”则是电影《封神第一部》中虚构的一支强大部队。
这支强大的军队的统帅,正是殷寿。殷寿摆出一副大帅的架势,带领着一队年轻的运动员冲锋陷阵。电影一开始攻打冀州,就用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描绘出了殷寿和他的运动员们狂野的美。
古代殷商的狰狞之美,融于运动员的青春雄健之美,殷商时代的饕餮、兽面纹等符号,在运动员的头盔和盔甲上熠熠生辉。这部电影并没有简单地在形式上赋予这些运动员古老而又现代的美学形态,而是在其内在气质中注入了更具当代意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导演乌尔善在影片中对青年演员的世界观进行了清晰的定位。在《封神第一部》中,有一前一后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电影一开始,在冀州一战中,殷寿作为一个悍不畏死的英雄,被放在了画面的正中央,虽然他的心理已经开始扭曲,但他依旧凭借着正面的形象,获得了英雄的光环。
质子旅的战士都是殷寿一手调教出来的勇士,殷寿的勇猛和机智已经融入了这名质子的身体和灵魂中。只有摒弃和过滤掉殷寿的心灵之毒,才能摆脱追随者和模仿者的角色。龙德殿逼子弑父,让殷寿从一尊战神,化身为一尊魔神。这魔鬼既离间人,又引诱人,更逼迫人。这个恶魔让人质们接受了绝对的考验。
龙德殿的考验更加艰难,也更加扑朔迷离,就连姬发这等聪慧之人,也是在父亲的指点下才明白过来。姬昌启发姬发道:“不管你是谁生的。重要的是,你是谁。”父亲一语惊醒了姬发,使他由殷寿追随者变为反对他的人,走上了英雄的成长历程。
二、妲己:曾经的“红颜祸水”
在《封神演义》中,女娲派了一只狐妖来迷惑纣王。这就是所谓的因果报应,用来解释纣王的所作所为。《封神第一部》放弃了这一解释,而是以殷寿为商朝立下汗马功劳为主线,以逐渐膨胀的权力欲为视角,勾勒出殷寿权欲日渐失控的心理历程。
如此惊人的战绩,再加上妖狐的帮助,殷寿相信,以他的实力,完全有能力争夺王权,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君王。苏妲己一直以来都是蛊惑人心、助纣为虐的“狐狸精”,而纣王正是中了苏妲己的蛊惑,才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封神》中,苏妲己的形象与设定都发生了变化,虽然还是“狐狸精”,但却被封印之后被纣王所救,并且在电影的最后,苏妲己更是为了报答姬发所杀的商王殷寿而将其复活。纣王与纣王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关系,想要借助狐仙之力,维护商朝的江山,实现他的野心。
《封神》在剧情上赋予了苏妲己更大的自主性与自主性,她不再是被动的“配角”,而是拥有了独立的智慧与勇气,敢于主动改变命运。这种对传统风格化形象的背离,打破了观众原有的期待视野,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角色,从而激发出更强的审美期待。
苏妲己被妖狐附体前,是冀州苏护的女儿,是一位小公主,被妖狐附体,这是一个悲剧。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都没有从妲己这个凡人身上提取出人性的元素,苏妲己成为了“祸水”,祸害了殷寿,祸害了整个商朝。但是,这部电影仍然在某种程度上重写了“红颜祸水”。
妲己以殷寿的一滴血为代价,“品血读心”,这说明殷寿本身的欲望,已经带上了一丝魔性和魔性。在电影中,到处都能看到殷寿主动释放自己邪恶本性的一幕,如此一来,殷寿和妲己之间的人妖关系,也从单向的魅惑变成了双向的结盟。
这样的关系,用“红颜祸水”都不足以形容。这样的改编,让人和妖之间的精神融合,比原著获得了更深的诠释。
三、少年英雄的塑造
《封神第一部》首先描写的是少年们明辨是非的能力,然后又讲述了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在影片冀州战斗的一段片段中,姬发率领质子旅冲入火海中,摄影机始终跟随着纪发。
姬发坠下战马,坠入火海,跌跌撞撞,看着四面八方的厮杀,耳边嗡嗡作响的马蹄声,火海带来的热浪让他头晕目眩,镜头转向他的脸,这一刻,他对战争充满了恐惧。随后,姬发扔掉了斗篷和头盔,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镜头跟着姬发冲进火海,想要救队友,结果队友又被一箭射死了。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姬发的各种反应,真正体会到姬发的喜怒哀乐,体验到战争的残酷和残酷。“龙德殿四侯之争”是《封神第一部》最精彩的一幕,虽然没有华丽的打斗场面,但却充满了感情,将人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封神第一部》中,殷寿一改往日的昏君形象,成了“PUA大师”。纣王残暴成性,他弑父的计划被识破,姬昌预言他会死在自己的亲人手中,所以纣王就命人杀死了他的父亲。纣王不停地说着“讨回公道”这四个字,并且开出了诱人的条件,“杀父之人,皆可取而代之。”
伯邑考赶至朝歌城为姬昌求宝,在鹿台上与纣王、妲己共宴宾客。鹿台下着蒙蒙细雨,格外清凉,殷寿打着鼓,为妲己起舞,而伯邑考则是为二人助兴。这出戏虽无台词,只有歌舞奏乐,但却充满了殷寿与妲己的缠绵悱恻之情。
镜头一转,殷寿和妲己出现在了屏幕上,毫不掩饰自己的阴谋得逞。与伯邑考不同的是,他吹口哨的时候,从未抬头看过殷寿和妲己一眼。直到妲己舒展着双腿,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听着纣王粗重的喘息声,伯邑考依旧是低着头,沉浸在音律之中。
故事的结尾,妲己沐浴在雨中,伯邑考跪在雨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最后,画面定格在伯邑考吹笛的蚩身上,预示着他的结局。电影中关于姬发的描述,是以他作为人质的身份,在商朝的历史上进行的。
从一开始,他就是纣王的追随者,对纣王充满了崇拜和崇拜,但随着纣王的本性暴露出来,他的心也开始动摇了。在电影中,纣王下令质子杀死自己的亲生父亲,这一命令引起了人质们的不满。
姬发之父被纣王所囚,兄长被杀,纣王奋起反抗,行刺商纣王,逃出岐国,准备推翻商朝。姬发是个善良、单纯的人,但现实却逼着他改变了自己,让他走上了英雄的道路。
结语:
《封神第一部》带给观众的是一个崭新的“封神”世界,恢弘的视觉和听觉感受,以及独特的东方审美,将中国人带入了一个史诗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