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澳大利亚,因为野山羊泛滥成灾,因此政府向居民发出捕杀野山羊的通告,并许诺对捕杀的山羊给予一定的补偿政策,甚至还提出了高达7万澳元的奖金。
但结果却让人感到意外,因为这么高的奖金人们只捕杀了500只野山羊,且这500只也是一位农场主主动捕杀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连7万澳元的奖金都没能让人们动手呢?
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野山羊泛滥成灾。
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动物物种中,往往遵循着这样的选择规律。
然而在这个自然规律上面却时时发生着一些不一样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往往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正如澳大利亚的野山羊一样,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因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与气候极其适合绵羊生存在此地,所以当时的英国人便开始将绵羊大量引入到澳大利亚。
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人口的增加,绵羊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最后爆炸式增长,甚至澳大利亚也因此多出了“澳洲牧羊人”这样一个称号。
要知道在十七世纪的时候,英国人将900只绵羊引入到澳大利亚,经过几百年的繁殖生长,到现在绵羊数量已经达到700多万只,甚至有的地方绵羊还比人多十倍之多。
然而当时英国人引入绵羊是为了给人们提供食物,随着人们的需求量加大,绵羊数量也便越来越多。
但此时在当地绵羊并没有特别的天敌,所以这个时候的绵羊数量甚至是没有限制的。
就这样在短短几百年的时间里,绵羊数量已经多达700多万只,现在更是高达十倍人数的绵羊。
但就算是绵羊数量再多,当地的澳大利亚人还是没有放弃养羊的习惯,因为他们还会将这些绵羊的毛剪下来,或者利用绵羊奶给人们做成奶酪等食物。
但这些做法无形中也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过多的绵羊会将植被吃到没有,过多的粪便也会污染环境。
但是十七世纪的时候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且当时的人口比较少,绵羊也不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因此当时的人们也并没有考虑这些问题。
直到现在,人口数量已经多到超越绵羊的数量,而且澳大利亚的气候又极其适合野生动物生存。
并且绵羊的繁殖周期比较短,交配时间也快,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野生动物泛滥的情况。
据悉在2023年当地人口数量已达2500万人,但是绵羊的数量也比人多十倍之多。
并且除了绵羊以外,还有牛,对比1990年现在的牛的数量翻了好几个倍。
在这种情况下,牛羊等牲畜食物来源已经不足。
且当地居民在环境保护方面意识淡薄,致使植被大面积减少。
人为干预和天敌制约。
物种泛滥失控是人类人为干预自然的结果。
于是政府就想通过人为干预的方式来进行制约,然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本身较为复杂,这时候人为干预会打破原本生态环境的平衡。
因此在这时不通过人为干预,而是让生态环境自我修复,这种修复过程较长,且由于生态环境的复杂性,不同的生态环境之间还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因此难以形成统一规定的模式。
也不能控制破坏生态环境的物种,毕竟物种之间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牵制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如果没有天敌对这些破坏生态环境的物种制约,就会出现适者生存的情况。
所以我们必须在“天敌”与“人”为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才能将生态环境恢复到自然平衡的状态。
但这种平衡也是非常难以把握的,且物种之间的关系又是相互牵制的,扰动其一就会影响其他物种。
这就会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甚至极有可能导致其他物种的灭亡。
因为“天敌”并不仅仅是捕食者,还有食物资源、栖息场所等。
比如这种在澳大利亚的野山羊,它们正好处在这“天敌”与“人”为之间的边界上。
这种野山羊是被人为引入的,所以没有适应当地的环境,没有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又很快,造成目前的这种泛滥的状态。
如果此时人为加以干预,比如引入一种天敌来捕食这些野山羊。
那么现在是没有天敌,如果此时人为引入了天敌,就很有可能会造成天敌失控的现象。
这样就会使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的失衡。
此时往往会有一部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物种灭绝,甚至极有可能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
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之为“蝴蝶效应”,即引入一个小的天敌物种,可能会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灭亡。
这种人为干预生态环境的行为和我们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不断深入自然,想要探索自然的奥秘。
因此不断对生态环境进行干预,更加促进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一般出现这种物种泛滥的现象都是在自然物种的合理分布上打破了生态平衡,才会导致某一种物种数量大大增加。
这种打破生态平衡的原因有人工因素和非人工因素。
人工因素就是人为因素,而非人工因素就是自然因素。
这个需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如果有一些自然因素,比如干旱、洪水、地震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影响其他物种的正常生存。
导致其下降,如果此时其他物种依赖于这些物种的话,便会受到影响,造成物种数量大大增加。
就像我们在前面说到的这种野山羊,其实在1840年左右的时候,这种野山羊数量最多的时候才达到12万只。
但因为当时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淡薄,过度捕杀等因素,导致其数量大大减少,只有几千只。
随后1840年左右这种野山羊逐渐回暖,并且在此时人们还不太清楚这种野山羊的习性,只知道捕杀它。
即使在这个时间段农场主对其进行了大量捕杀,但由于当时他们对其繁殖习性以及生活习性等都不是很了解,所以在捕杀一部分之后,这种野山羊数量又很快激增起来。
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捕杀完全,更没有阻断其繁殖的途径,所以才导致了现在这种山羊数量激增的情况。
就算是现在政府严令禁止捕杀野山,还提出了高达7万澳元的奖金。
但在政府发布通告后,几乎没有人动手,因为这些山羊要么被捕杀后得不到利用,或者被捕杀后还要承担捕杀的费用,甚至吃上一些东西都会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即使奖金再高也没有人愿意动手。
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捕杀这些野山羊,或者说我们可以考虑引入可控的捕猎管理政策,这样就可以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物种控制之间的关系。
或者针对这些野生动物我们也可以研究食用,利用某种基因检测来评估这些野生动物肉的安全性。
要知道澳大利亚的“可怕科学家”博士其实就是这个研究的成果之一。
但是他们对于野山羊肉的研究并不是很清晰,因为这些已经成为了野山羊食品安全的界限。
如果不借助科学技术手段,就无法评估野山羊肉的安全性。
因此这些研究所产生的食物安全风险,只能由研究者自己承担,这也是澳大利亚野山羊肉市场萎缩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知道澳大利亚政府已经禁止了居民捕杀这些野生动物,但没有禁止贸易,贸易与捕杀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
在当地的饮食文化中,普遍不将有野山羊肉,而是吃绵羊肉。
因为绵羊肉食用起来更加鲜嫩,且味道也比较美味。
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人还是选择食用安全有保障的绵羊肉。
且当地的饮食文化中很少有人会选择食用野生动物的肉类。
因为当地居民普遍还是很恪守法律法规,对捕杀野山羊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感到恐惧。
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我们应该更加珍视生命。
而且植物是生命的根本,保护植物就是保护生态。
所以我们在饮食上可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选择更加珍惜的食品来源。
结语
物种泛滥失控是人类行为的后果,而我们必须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及遵循自然界的规律。
人类和物种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连接的,我们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而不要人为干预自然。
所以我们应该遵循自然,保护生态,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