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巴黎奥运会系列人物报道之六
混双从来不是网球项目的主要看点。
在大满贯赛事中,混双比赛的奖金最低,是单打之余的开胃小菜,也最容易成为“弃双保单”的无奈之举……而在奥运网球项目中,混双项目的突破也最可能让国人继续等待,因为直到7月24日,郑钦文/张之臻才确定压哨获得混双参赛资格,中国选手实现该项目的首次参赛。
因此,一开始或许没有人在意网球混双项目的这次“临时摇人”——郑钦文苦战三小时击败美国选手纳瓦罗晋级女单八强,宣布退出一个小时后开打的混双首轮比赛;由于男单项目中国选手早早出局,得知郑钦文想退赛后,张之臻已经开始看回国的机票。但是张之臻突然想到,奥运会规则下,可以临时更换搭档,于是决定“摇人”,正在球场附近做理疗的王欣瑜就这样赶来了。
没成想,“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却成全了三个人。8月1日,郑钦文首胜世界排名第一的斯瓦泰克闯入奥运网球女单决赛,当晚张之臻/王欣瑜组合紧随其后逆转对手,闯入奥运网球混双决赛。在这场“三个人的电影”中,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在奥运的幕布上留下了独特的风采。
就在三年前的东京奥运会,这还是中国网球不敢梦想的“富裕仗”。
彼时,中国只有女选手获得了参赛资格。中国男网挣扎在低级别挑战赛的泥淖中,每一位男选手还在为摸到世界前一百名的门槛而努力。拿到参赛资格的女单选手郑赛赛、王蔷也不好过,都止步第一轮。
如果非要做梦,能做的梦只有女双项目——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双项目率先实现奥运网球项目金牌零的突破,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双又收获一枚铜牌,此后的奥运网球赛场,领奖台上再无中国球员的身影。
但也正是这段时期,中国网球在职业网坛却开出了“花”。这得益于中国网协的“单飞”政策:彼时包括李娜在内的4名球员可以组建自己的教练团队、签约经纪公司、定期在国外比赛,但同时也要自负盈亏。
至此,中国网球开始和职业网坛接轨。2008年温网,郑洁率先突破打进女单四强;2010年澳网,李娜和郑洁携手闯入女单四强;2011年澳网,李娜成为首个闯入大满贯单打决赛的亚洲人;同年法网,李娜在罗兰·加洛斯捧起苏珊·朗格伦杯,摸到了职业网球天花板。
一个人的成功,带动了一群人的“进化”。在很多人的心里,正是李娜这个名字,打开了一扇名为网球的大门,而郑钦文,就是试探着伸脚迈进这个世界的孩子们之一。
2014年1月25日,三进澳网女单决赛的李娜正为自己生涯第2座大满贯冠军奖杯鏖战,那场比赛,时年11岁的郑钦文和小伙伴们坐在电视机前,兴奋地等待那一刻的来临。
没有什么能比“从0到1”的突破更能带来直接而强烈的鼓舞,用郑钦文的话来说,这是一种颠覆世界观的改变,“是她给了我梦想,一位亚洲球员、中国球员也可以赢得大满贯。”
数字不会骗人,李娜“单飞”成功,树立了职业化培养模式的标杆。
根据ITF发布的《2021世界网球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参与网球运动的人口达到了1992万,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张之臻、吴易昺、郑钦文、王欣瑜、王曦雨等人的成功更证明了网球职业化道路的持久性。
“单飞”振动了蝴蝶的翅膀,中国球员在职业网坛的成功也反哺着国家赛事。
巴黎奥运会上,中国男网凭实绩获得奥运单打参赛资格,中国女单队伍虽然由首次参加奥运的四朵小花组成,却也是本届奥运会女单项目中6个满额出战的军团之一,见微知著,过去十多年中国网球的全方位积淀正在一一呈现。
这十多年来,中国球员从奥运冠军到大满贯双打冠军再到单打冠军。老将和新锐相互促进,排名交替上升,一代人踩在一代人的肩膀上,创造了中国网球如今的好光景。
这十多年来,中国拥有了包括顶级女子赛事、顶级男子赛事在内的完整职业巡回赛序列,“中国赛季”在巡回赛中已颇有分量。
这十多年来, 众多帮助青少年成长的低级别赛事落地生根,越来越多有能力、有意愿支持孩子打网球的家庭让网球人口不断增长。退役后便投身青少年网球推广与发展的郑洁说,十年前,她刚开始做“郑洁杯”时,全国各地参赛的青少年选手很少,但现在U10和U12组别的报名名额,基本几秒内就会被抢光。
在日益浓厚的网球氛围影响之下,良性循环的社会环境已经形成。因此,郑钦文的异军突起,王欣瑜的默默进步,以及张之臻、吴易昺和商竣程这些男球员的破纪录之旅,都有迹可循。
回归到竞技体育的本质,对于运动员而言,网球是一项长时间孤独并且清苦的运动,每个网球运动员都面临着“独自上场”的时刻。可放眼整项运动的生命周期,只有足够多的人参与进来成为全民运动,它才会持续发展、野蛮生长。
今天凌晨,张之臻、王欣瑜已拿下历史性的一块奥运混双银牌。接下来,我们一起祝郑钦文好运!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