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昏下的猫头鹰:校园创作者,不愿停止表达

黄昏下的猫头鹰:校园创作者,不愿停止表达
黄昏下的猫头鹰:校园创作者,不愿停止表达

武大的校车

图源峰青文章《武大校车:等一辆爱情的大循环》

采访 | 厉娜 喻锦妍 应宁怡

撰文 | 陈蕊蕊

编辑 | 曾茜 刁乐瑶

“我想表达观点,想把思想变成文字,还希望有人在听、在看。”目前正在武汉大学读研究生的峰青在回忆创立微信公众号“牛虻2532”(下文简称“牛虻”)的初衷时说道。

2018年5月2日,峰青和好友李鸡、张咏、法老发布了“牛虻”的第一篇文章——《新世界的大门,今天为你打开》(下文简称《新世界》),四人就此打开表达欲倾泻的闸口。“牛虻”,是伏尼契笔下的革命者,苏格拉底用来自喻的思想者,如今又承载着峰青等人的创作欲望,成为带有武大文化底色的一个“明星账号”。

在武大校园内,自己创立公众号写作、记录的学生不止峰青。创作者和学生的身份叠加形成一层滤镜,他们得以从新的视角审视世界。他们在文章里分享校园生活,也表达自己的观点,部分文章的浏览量能在短短几小时内达到上万,很多读者会就他们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意识到自身的影响力后,他们对自己的公众号定位更加明确——充当“执笔人”的角色,记录校园集体回忆。

但公众号创立者遭受的束缚却不断加重。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审查、校方的行政管理、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无一不使创作者所处的校园公共文化空间收缩。

峰青把校园公共文化氛围的变化喻作“大学的黄昏”。在日渐沉寂的校园公共文化空间中,像峰青这样的校园创作者并没有停下表达,就像阻滞“黄昏”的到来仍有一份希望。

“活着为了讲述”

2020年1月,当时在武大读研的学生绛芸创立微信公众号“珞珈山遗事”。

“珞珈山遗事”的内容聚焦于武大珞珈山。绛芸曾听闻一个说法,武汉大学是一座“坟山”,埋葬着过去的青春记忆和最美好的情愫。在他看来,这与“珞珈山遗事”的主题不谋而合:“珞珈山遗事”正像是坟山上的墓志铭,在武大校园回忆消散之前留下印记。

同样为了记录,峰青在“牛虻”创立之初想要呈现和表达个人的想法。

2018年国庆节前,受到就读于复旦的同伴张咏写复旦校车的启发,峰青联想到自己每天需要排队乘坐武大校车的经历。他认为武大校车同样是校园文化中的一个特别符号。于是,峰青决定写一篇关于武大校车的文章,并时不时站在路口观察武大校车的车型和特点。

历经半个多月的艰难打磨,峰青将《武大校车:等一辆爱情的大循环》(下文简称《爱情大循环》)发表在“牛虻”上。当时武大校内电动车很少,校车是主要的出行工具,和峰青一样住在湖滨的同学只能站在路口排长队等车。“你可能会一趟一趟地等不到,然后一趟一趟地挤不上去,心里会有一种很微妙的情感”——峰青觉得,这与等待爱情有着相似的地方。

文章发出后,峰青发现《爱情大循环》的阅读量迅速飞涨至上万——它成为了“牛虻”的第一篇“出圈”文章。很多人带着文案转发该文章,好友会录屏下朋友圈内其他人的反应发给峰青看,甚至一位边海院的老师专门向排版的同学询问作者是谁。这一切让他觉得“自己的表达获得了肯定。”

兴奋过后,峰青开始思考《爱情大循环》爆火的原因。在他看来,张咏写的复旦校车同样优秀、充满代入感,但武大的《爱情大循环》得到的反响却超出了他的预期。他隐约意识到,不同的大学拥有不同的公共文化取向,而武大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气氛。

峰青回忆起刚入学时,有人在梅操贴出一张寻人启事,表示想认识一位在图书馆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的女生。这张寻人启事被人拍照分享至空间,照片很快在空间刷屏,武大校媒“掌上武大”就此开启有关“坦白情感”的公共讨论,反响热烈。峰青觉得,“破圈”的文章、被讨论的寻人启事,都缘自“武大的文化气氛对于公共文化空间有一种独特的支撑”,这份特殊性让峰青拥有继续公共表达的可能。

黄昏下的猫头鹰:校园创作者,不愿停止表达

引发讨论的“寻人启事”

图源“掌上武大”文章

《看到梅操的告示,我想到了错过的你。》

同为武大学生,whx在2019年11月创立了“谨记浮生”。“我在刚入学的时候就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其实我们普通学生是非常缺少发言渠道的。”whx说道。学生的意见表达面临阻碍和难题,公众号能够为whx提供消息传播的渠道,让他借此“去发表自己的声音”。

一般来说,学校官方创立的公众号注重宣传,个人独立运营的公众号内容则更加多元。whx认为,独立的公众号能够较完整地表达学生群体对于外部世界的看法和观点,并由下至上地反馈,从而产生一定影响。

读了马尔克斯的传记,whx把书名《活着为了讲述》写在“谨记浮生”的简介。他谈论过学校的快递纠纷事件,探讨过校内“卫生巾互助”的若干问题,也就“上海名媛”拼单的热点事件写过时评。虽身处校园,whx的讲述却从不拘泥一隅。

黄昏下的猫头鹰:校园创作者,不愿停止表达

“谨记浮生”的简介

他在“谨记浮生”一周年纪念日发布的文章中再次强调:“讲述为了证明活着,活着为了支持讲述。”

“世界的三棱镜”

“我希望‘牛虻2532’能做这世界的三棱镜,让每一束平平常常的白光,都映照出不同的色彩来。”峰青在《新世界》里这样写下自己对“牛虻”的期待,他想进行公开表达,以此和世界交流。

2019年武大樱花季期间,“和服赏樱”事件引起舆论关注。峰青发表《舆论如此,“武”可奈何》评论该事件,武大校园媒体“荒原lab”则写下《驳“四只牛虻”:樱花节怎么就成了苦大仇深的耻化叙事》进行了批驳,另一校媒“二楼会议室”很快也加入了“论战”。纵然“论战”中夹杂着一些感性和激动的话语,但它却让校园内的不同声音围绕共同话题进行自由讨论,形成了争鸣的氛围。

黄昏下的猫头鹰:校园创作者,不愿停止表达
黄昏下的猫头鹰:校园创作者,不愿停止表达
黄昏下的猫头鹰:校园创作者,不愿停止表达
黄昏下的猫头鹰:校园创作者,不愿停止表达
黄昏下的猫头鹰:校园创作者,不愿停止表达

“牛虻”、“荒原lab”、“二楼会议室”进行的樱花节“论战”

图源峰青

峰青还曾在“牛虻”提出有关“文理学部中心主义”的讨论:在武大校园文化中,文理学部的文化符号为何居于中心、被反复强调,而其他学部的景观却被边缘化甚至被漠视?“谨记浮生”、“桌沿奇思”等校园公众号对此进行了再议论,不少网友在“牛虻”后台留下他们对“文理学部中心主义”的理解。

峰青表示讨论引起的反响和共鸣超越了他的预期,说明讨论该话题对于武大的公共文化空间来说颇有价值,“你把话题提出来,然后大家有共鸣、有反响,愿意去讨论这个事情,我觉得这不是坏事。”whx也指出,峰青的文章给他提供思考的基础,让他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看法创作相关的文章。

牛顿用实验证明光不只是纯粹的白,通过三棱镜的折射,它会发生色散,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正如峰青的期待:让“牛虻”成为折射不同色彩的三棱镜,激发更多观点的产生。

2022年6月12日,公众号“武大一弟”针对“唐山打人事件”发表《总有人想强奸我——唐山事件是一个媒体为中国女人定制的恐怖故事》,引发激烈的讨论。包括“谨记浮生”在内的多个公众号对其中观点予以反驳。

whx在此之前曾发表过两篇文章评论此事件。“武大一弟”发出文章后,whx当晚又写下《驳 “武大一弟”:唐山打人是权力结构引起性别不平等的体现》,对“武大一弟”的看法进行了论述与驳斥,言语中能窥见其隐含的激动。

谈及这篇文章,whx感到一阵后悔,表示当时的自己处于比较冲动的状态。“想实现言论自由,其实需要各种各样的观点并存,才会有一个观点市场建立。”虽然无法完全认可“武大一弟”的观点,但他认为,各种各样的观点都有其存在的必要。

这与峰青的想法不谋而合。“创作者围绕一个话题写作,文章的传播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大家思考的结果变成了朋友圈里的转发和评论,这又引起了新的思考,讨论的公共性正是在这一系列环节中得以实现的。”峰青说。

然而,能折射出瑰丽色彩的三棱镜还未成形,校园公共文化空间的变化已悄然而至。

“如果真的要说时间节点的话,可能就是2019年的下半年,中间又经过疫情三年,等我们再回过神的时候,很多东西已经彻底地变了。”峰青回忆道。

“广场的瓦解”

峰青眼中的武大校园公共文化空间是这样的——“大家都很关心公共议题,喜欢表达,也善于倾听彼此、乐于讨论和思考。”当武大校内的公共议题引起众人的讨论,公共文化空间就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构筑。

“包括像‘金秋艺术节’这样的场域,它不只是一个校园活动,也是公共文化空间的一部分,因为它构筑着大家的集体回忆、引起大家关于大学文化和精神的讨论。”峰青补充说。

从一年四度的“金秋艺术节”,到公众号创作者笔下增多的“爆火”文章,武大从不缺少公共文化气息。绛芸记得,有一段时间基本每月都能看见一篇在朋友圈刷屏的文章,包括他的师兄记录的珞珈鬼话、校园记者对梅园宿舍甲醛事件的调查等。

然而,“它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只能回顾。”绛芸表示,曾经刷屏的文章不乏深度性,“现在有深度的东西不多,但是我写深度了之后,又难免偏于学术,自己本身时间有限,意味着深度描写需要挤占自己更多的学习实践,所以现在很矛盾。”同时,大家在一定程度上更关注官方公众号,许多个人公众号慢慢销声匿迹。在他心中,这样的校园公共文化空间“大不如前”。

峰青的写作感受同样陷入过矛盾。他曾在“牛虻”上发布过一篇题为《荣誉证券》的文章,批评高校学生组织挤占了同学们的时间,却不能提供相称的获得感。当时正值学生组织改革前夕,文章中讽刺的行政化现象和活动分制度被普遍诟病。

文章反响很大,仅过几小时阅读量就破万。但是,有人却找到峰青要求删稿。迫于压力,峰青在文章发表七小时后删除了《荣誉证券》,并发布撤稿声明和致歉。

在此之前,峰青更敢于大胆地选题,“想到什么就去写,有泥沙俱下的磅礴创作欲。”“荣誉证券”事件发生后,他不得不开始注意到,随着公众号在武大校园内变得具有影响力,自己的表达和选题应当更具有负责任的态度。“这个事情可能结束了那种很高歌猛进、想到什么写什么的状态,你会发现原来自媒体写作也会被干预。”峰青说。

黄昏下的猫头鹰:校园创作者,不愿停止表达

峰青发表的《荣誉证券》删除声明

提起校园公共文化空间,whx想到两个词——“很重要”和“很难生长”。他认为,建立能够自由讨论的校园公共文化空间,可以让学生的意见反馈渠道更为畅通。

然而来自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审查往往防不胜防。whx指出,现代互联网的内容审查中,信息传播平台常常采取“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监管模式,用户的言行空间在不断缩小。

在武大学习政治学的张大民时常在自己的公众号“贫嘴的张大民”上评论时政。在发表文章前,他会先检查一遍文章,尽量避开敏感词汇。但一些文章仍然无法避开平台的“重点关注”,平台会以“不符合社区规范”的理由直接删除文章。

视频、文章等内容的消失仅是冰山一角。2022年11月,当峰青再次点开“荒原lab”的主页,他发现其已经被封号,“它在公共空间里的所有东西都消失了,包括大家曾经有过的论战。”

在峰青看来,刚入大学的学生仍然相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大学的真精神;但慢慢地他发现,大学生身上公共性的部分萎缩了,个体的侧面胀大了,轻盈的观念已然向沉重的现实妥协。

他在一组系列文章中写道,自己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繁荣气象在沉寂,新生对公共议题的关注日趋转为个人物质利益的诉求,他们不惜透支身体苦苦经营自己的GPA。在他们眼中,“活动是凝结在活动分里的抽象劳动”。部分学生甚至在大学校园中公然作弊、造假,企图借此获得成功。另一方面,公共话语破碎、造神运动兴起等校园病变接连出现。

峰青认为,校园公共文化空间最初曾有一个“广场时代”,大家能够在论坛这样的开放空间内部讨论公共话题。但是随着公共领域的变化,“广场”瓦解了。

在“广场时代”,举办“风云学子”“十佳教师”一类的评选活动,论坛上会有热烈的推介、谈论甚至质疑和争议,“这本身就是一个去制造公共性的过程。”但是现在,大家更多是人情式的转发拉票,甚至不说推介的理由。缺少了来自公共文化空间的评价,“榜样”的价值难以彰显,“风云学子”也因此被戏称为“拉票学子”。

“官微想展示一些朋辈榜样,但如果没有一个广场来容纳他们的形象,这样推出来的‘榜样’,不管多优秀,也缺少公共价值层面的影响,就只能是造神运动。”峰青说。

密涅瓦的猫头鹰

居于退化中的校园公共文化空间,校园公众号创作者何去何从?

“如果我们能够尽力地去保护、开拓公共领域,我们就为阻滞大学的黄昏保留了一些希望。”《大学的黄昏》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里,峰青以这句话结尾。他坚信黄昏里依然有光,校园公共生活未被窒息。

峰青觉得,武大校园中一直存在愿意记录、有信念感的人。来自武大校媒“新视点”的李颖迪写过一篇名为《形而上学的亲吻》的文章,引起了武大校内关于哲学的热烈讨论。

文章以武大停电的一个夜晚开头,当时李颖迪正在上苏德超老师的哲学课。一片黑暗中,苏德超老师和同学们坚持上完了课程。峰青也经历了那次停电。他当时正好路过教学楼,“看到整栋楼一下子黑了。”

后来读到《形而上学的亲吻》时,峰青才意识到自己曾与一个动人的场景擦肩。那一刻,他体会到一种强烈的精神共振,感到校园中那些“有想法的人”与自己“并不遥远”。尽管他从未见过李颖迪,但李颖迪所描绘的瞬间,却成了他所难忘的校园记忆,这使得当时还是新生的他“开始意识到个体的书写是可以造就集体记忆的。”

黄昏下的猫头鹰:校园创作者,不愿停止表达

停电的教室

图源李颖迪文章《形而上学的亲吻》

受到李颖迪等前辈的影响,峰青认为坚持表达和记录、在公共文化空间中努力传递这种影响是有意义的。“可能某一个人会影响这个人,这个人又会影响下一个人。但是如果中间断裂了,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就很难想象。”峰青说。

峰青认识到,要构建校园公共文化空间,每个人都应当以共同体一分子的身份去关注公共生活,“不能仅仅只关注自己的成长发展。”他承认,由于社交媒体运用习惯的变化,如今再产生影响力显著的武大校园公众号十分困难,因此真挚希望当下每一个坚持活跃的校园公众号对其所拥有的影响力负责,执笔纪念集体回忆,向更深处挖掘观点,为未来的武大制造积极的反馈。

如今武大仍会出现“爆款”文章。2021年,“掌上武大”发布文章《作为一位武大‘差不多’学生,我想说少学一点也没关系。》引起了广泛的共鸣,阅读量达到7万以上。大家在评论区就“自我悦纳”这一概念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了热烈的公共讨论。

同样地,绛芸认识到公众号应有的责任——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录,“我们普通人,包括大学生,很多不能真正辨认是非黑白,容易被误导。”

在武大樱花季时期,绛芸发现许多在校园内传播的导游词、观光词有部分史实错误。于是他凭借自己讲解校史的经验,并向校史专家多方求证,在“珞珈山遗事”上写了几篇有关导览词和被误解已久的校史的文章,如《武汉大学“樱花节”校园观光导览词》、《纠正好玩儿但并不可靠的武大校史》。

黄昏下的猫头鹰:校园创作者,不愿停止表达

绛芸的《武汉大学“樱花节”校园观光导览词》

文章被多次封禁后,张大民更新公众号内容时更加谨慎。但张大民也坦言,公众号与自己“言说的勇气”联系密切。他还是会在公众号上写作,在他看来,“当你说得越多的时候,你就越有勇气去说;当你不曾去尝试的时候,你就可能长时间保持沉默。”

“在生出想要保护自己的担忧之后,初心其实存在一定减损,这也是无可避免的。”whx表示。《武汉大学在热搜》发布并大火后,部分读者对whx进行了辱骂,并举报该文章致使其被删除。此后遇到类似的公共事件,whx选择保留部分观点。然而在武大混管异常事件的讨论中,仍能看见他写下幽默又犀利的评论,“活着为了讲述”不只是一句简介。

whx同样希望,公众号创立者可以尽可能多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校内部甚至外部引发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影响到已经有相应看法的同学,进行心理上的支持,并启发其他没有相应看法的同学,还能和站在反对立场的同学进行观点的碰撞。”至此形成新的共识,最终实现由下至上的意见反映。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的序言里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只在黄昏时起飞”比喻哲学反思。面对大学的黄昏,校园创作者们选择放飞密涅瓦的猫头鹰,保留谈论校园生活的热情。

当被问及公众号的意义,峰青说:“它是我的精神家园,我在这里记录和回看不同阶段的所思所感,也在这里学会了如何用负责任的态度去思考和谈论公共话题。”whx表示“谨记浮生”像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我在平台中可以看到自己观点的幼稚、不足,以及认知中可以改善的地方。”

马克思曾在《评普鲁士最新书报检查制度》中引用塔西佗的话:“当你能够想你愿意想的东西,并且能够把你所想的东西说出来的时候,这是非常幸福的时候。”为了让“幸福的时候”能够长久地驻留,校园创作者们还不愿停止讲述。

(应受访者要求,峰青、李鸡、张咏、法老、绛芸、whx、张大民皆为化名。)

(周呈思老师对本文亦有贡献。)

(封面图来源于“武汉大学”官微。)

与许纪霖同游湘西(11·5-10),体验沈从文林徽因的苦难历程

意大利游学(10.1-9)|走进文艺复兴三百年,感受美的震撼

穿行塞尔维亚、波黑和黑山(10.1-10),在巴尔干半岛上寻找消逝的“南斯拉夫”

与许纪霖、韩伟华同游希腊(10.3-12),探访古迹,解锁西方文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