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京都人的面包情结:为何这座充满传统气息的古城,竟流行西式早餐

京都人的面包情结:为何这座充满传统气息的古城,竟流行西式早餐
这个充满日本传统文化的城市里,其实悄悄地散发着洋气的一面

京都,一座京町屋(“前店后宅”住宅样式,是将庶民生活和城市整体连接的要素)遍布的城市,带着浓浓的日式氛围,是许多深爱日本文化的人必访观光地。

京都人的面包情结:为何这座充满传统气息的古城,竟流行西式早餐

△来源 / unsplash

在这充满古色古香的城市里,走进一家木造的日式传统建筑京町屋餐厅,坐在围绕着日本插花及榻榻米的位子上,来一份和食早餐,想必是许多到访旅人都向往的。

但这个充满日本传统文化的城市里,其实悄悄地散发着洋气的一面。

京都人的早餐:九成民众吃面包

说起京都人的早餐,你会想到什么?

或许很多人脑中会浮现日剧里的画面:一碗白饭上打一颗鸡蛋,然后中间挖个洞把酱油淋上去,一旁摆着一条烤得恰到好处的秋刀鱼、一碗味噌汤,以及一小碟酱菜。

日剧里京都人的早餐总是让人看得食指大动, 但现实总是很残酷。

京都人的面包情结:为何这座充满传统气息的古城,竟流行西式早餐

△来源 / pakutaso

根据日本TBS电视台的街头调查统计显示,有9成的京都居民都表示早餐喜好是——面包。

就连有着京都美人代名词的艺妓接受采访时,也婉约地用京都腔说:“早餐喜欢吃面包”。甚至有庙里的住持,将法国长棍切成薄片,泡在汤里一起食用。

由此可知,不只是一般的京都民众,连和京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僧人、艺妓,也都被面包征服了。

京都人的面包情结:为何这座充满传统气息的古城,竟流行西式早餐

△当地面包店提供的面包套餐/作者提供

根据日本总务省2016~2018年的“家庭支出调查”数据显示,京都市的家庭平均一年花费27435日元在买面包(不包含吐司)上边,为全日本最高。

此外,京都面包店的总数也荣登全国第二名。就算是近几年,据统计京都面包店数量也都维持在前三名的佳绩。

京都人的吃面包习惯

京都人吃面包的习惯,也和日本其他地区有很大的不同。

譬如在东京,看到贩售切成8切的白吐司并不是难事,但在京都,除了超市贩售的工厂制造白吐司之外,几乎是看不到的。这是因为比起薄片吐司,京都人更偏爱厚切吐司。

奇妙的是,虽然在京都8切吐司少见,却看得到10切白吐司的贩售踪迹,而且销量还不差。原因是这一片又一片薄薄的白吐司,对京都人来说是可以用来做三明治的。

此外,由于面包产业在京都蓬勃发展,因此经常和面包一起食用的奶油、牛奶与咖啡等,京都也在全日本消费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京都人的面包情结:为何这座充满传统气息的古城,竟流行西式早餐

△橱窗里琳琅满目的手工面包/作者提供

日本最早的法国面包

说起面包,有一个明星商品是京都人一定都吃过的味道,它名为Karune(カルネ)。

这是由一家创业于昭和 23 年(1948年)的京都连锁面包店所推出的咸面包,这款面包在1975年推出之后,广受京都人喜爱。

据官方表示,此款面包的由来是取自法语“地铁回数券”的单词而来,希望可以像回数券的概念一样,经常被顾客回购。从它过去的高销量来看,这个名字是起对了。

京都人的面包情结:为何这座充满传统气息的古城,竟流行西式早餐

△拥有超高人气的Karune面包/作者提供

热爱面包的京都人,还有一件事可以抬头挺胸、骄傲地大声宣告,那就是:日本最早开始贩售法国面包的面包店,就来自京都。

这家面包店创业于大正2年(1913年),至今已有108年的历史。现在在京都,也是家喻户晓的连锁面包店。

创业者续木齐先生,大学时代就受法国文学及法语的洗礼,积累了深厚的法国文化造诣。在续木齐对面包品质的高标准控管下,该面包店逐渐在京都声名大噪,成为京都人买法国面包的第一首选。

现今也有许多西式餐厅,甚至会采用该面包店的法国面包作为套餐的一部分。

京都面包文化为何盛行

关于这一问题一直众说纷纭。但有京都文化研究员曾表示,面包之所以会在京都大受欢迎,主因之一是“方便食用”。

京都人的面包情结:为何这座充满传统气息的古城,竟流行西式早餐

△来源 / pakutaso

京都自古以来是一座充满商人和职人的城市。在这样的背景下,京都的早晨一直特别忙碌,比起和食早餐,方便食用的面包就成为京都商人职人的首选。

京都面包店的扩张滥觞,则要从明治时代说起。明治时代神户开港通商,许多西方人移居到神户,因此把面包文化带进了关西地区。

素来有着坚守传统文化形象的京都人,其实内心很喜欢新鲜事物。因此京都人将面包制作技术带回京都,进而发展出京都特有的面包文化。

现今京都除了遍地的连锁面包店,小巷里也有许多极具特色的当地面包小店。期待疫情结束后,旅人们能再次走访京都。

除了品尝和食早餐,不妨也走进巷弄间,来一场京都面包店的探索之旅。深吸一口气,亲自感受这座古色古香的城市所散发出来的独特“西方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