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炎热的重庆初秋,烈日也阻挡不了游客们的脚步,九龙坡的各个景区景点、热门地标,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感受着九龙坡“42度”的热情。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业内专家表示,随着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市场不断发展,大陆文旅消费需求呈现明显升级趋势。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的模式转变。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九龙坡区人文历史悠久,正积极推动文旅融合,打造“人文九龙”,让“诗与远方”走得更近。
传承历史
以新身份传递新使命
在九龙坡民主村,有许多热门打卡点,位于民主村入口的“一号信箱”就是其中一处。九龙坡民主村是谢家湾原重庆建设厂的家属区。20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设厂参照当时流行的以民主、建设、劳动、文化等新词命名新建家属区。70多年来,民主村一直有“民主”的优良传统。1953年9月1日,重庆建设厂成为重庆市一号信箱的主用单位,是重庆市有史以来唯一使用1位数信箱的单位。多年来,老职工、居民使用其传信息、表心愿、提建议,有习惯更有情感。
“一号信箱”沿用的就是原重庆建设厂一号信箱,如今这里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号信箱”接受居民们从线上线下投递的问题,大到参与民主村更新建设,如社区的园林设计、便民停车场建设等,小到社区日常生活,如配钥匙、缝补衣物等便民诉求等。这样的设计,不仅为游客增设了拍照打卡点,更是让拥有71年历史的原重庆建设厂一号信箱传统得以延续,这既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对文化的尊重。
民主村是建设厂搬迁后留下的家属区,曾有100多栋苏式红砖房。其中最老的红砖房,房龄超过70年,这些红砖房承载着民主村片区的历史,如今“它们”以一种新的身份见证未来,“它们”身上的历史印记与时代气息相互融合,让老砖房散发出了新的生命,同样也有了新的使命。这样的新旧融合是民主村的吸引力所在。
“我喜欢这样的新老碰撞,保留历史痕迹,新增时尚元素,在民主村,每一栋建筑、每一个景点都有故事,是一个值得驻足细品的好地方。”北京游客夏夏说。
与民主村一站之隔的重庆建川博物馆,与民主村有着相似的经历。重庆建川博物馆是全国首个洞穴抗战博物馆聚落,是一个由11个博物馆组成的博物馆聚落,展陈各类文物藏品近12万件,主要包括抗战、兵工、民俗、红色年代等近现代史料、物品。重庆建川博物馆所在的位置现存有55个防空洞。这里是洋务运动时张之洞创办的汉阳兵工厂西迁重庆时的旧址,也是抗战时期兵工署第一兵工厂的所在地。
在重庆建川博物馆里,不仅能看到抗战时期防空洞的面貌,重回那段烽火岁月的光荣历史,也能通过藏品反映出中华儿女的不屈意志,还能映射出九龙坡区这座工业大区的历史脉络。
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印记,每个地域都有专属的人文符号。九龙坡,亦如是。民主村和重庆建川博物馆只是九龙坡深挖文化资源的缩影。近年来,九龙坡区依托全区丰富的工业遗存、革命遗址和民间藏品等资源,秉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坚持保护利用传承并重,大力推进主题博物馆群和城市建设,植入九龙人文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讲好故事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往事。9月3日,九龙坡区“四普”工作队来到位于杨家坪街道花半里路3号的区级文保单位绿瓦楼,对其进行全面普查。矗立在此地71年的绿瓦楼,用自己的身份转变讲述着九龙发展故事。
1953年,绿瓦楼作为西南第一工业学校的教学办公场所建成投用,其后成为重庆理工大学的教学楼之一,直至学校搬迁。重庆理工大学前身为国民政府兵工署第二十一工厂补习学校。国民政府兵工署第二十一工厂前身为金陵兵工厂,为抗战时期内迁西南大后方的重要兵工厂之一,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绿瓦楼不仅是重庆理工大学校史的重要物证,也从侧面印证了九龙坡区作为抗战大后方在军工生产、军工教育上的发展历史。
2011年,绿瓦楼被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公布为九龙坡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理工大学搬迁后,作为文保单位的绿瓦楼该何去何从?2019年12月31日,绿瓦楼也迎来了新身份,重庆破产法庭揭牌成立,绿瓦楼成为国家审判机关所在地。由于长期使用和环境影响,绿瓦楼存在外墙涂料颜色褪色、地基条石轻微风化、部分木龙骨糟朽等问题。我区实施了绿瓦楼保护修缮工程,对文物建筑进行了重点维修。
经过活化利用,修葺一新的绿瓦楼转变身份,继续发挥着应有的社会效应,诉说着新的九龙故事。如今,绿瓦楼也成为许多游客喜爱的拍照打卡地,也成为大家走进历史,感受人文的好去处。
也是在2019年,一处向大家传递着川渝早期共产党人初心的文物正式对外开放。2019年5月5日周贡植烈士诞辰120周年之际,其位于铜罐驿镇英雄湾村的故居主体建筑修缮竣工并开馆试运行,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周贡植故居不仅是一处文物,更是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四川地区建立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方,尤其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四川的模范实践地,对重庆和四川的统一战线工作具有重大意义。这里还是对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整行装再出发的重要基地,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价值和教育意义。
2009年,该遗址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九龙坡区对正堂屋和右半幅进行了一期修复和保护。2017年以来,九龙坡区委、区政府决定抢救修复中共四川省临委会扩大会议会址(周贡植故居)。2018年10月正式动工修缮建筑。
如今,周贡植故居每年接待着许许多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在聆听烈士故事的同时,也感受着九龙坡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随着全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进一步加强,城市文脉和人文内涵也更加彰显。
寻味九龙
解锁舌尖上的九龙坡
外出旅游,除了欣赏美景外,必不可少的就是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地方美食往往能反映地方传统文化,九龙坡依长江、拥中梁、靠缙云,一水相依、两山峙立,多水回环、岛湾相连,幅员面积432平方公里,独特的地形地貌也让九龙坡区拥有了众多美食。
“西彭的粉肠汤、黄桷坪的蹄花汤、杨家坪的爬爬虾、谢家湾的罗非鱼……九龙坡的美食多得很,说都说不完,小面、米线、火锅、串串这些更是不摆了,好吃的店数都数不完!”李渝是九龙坡人,也是一个资深的“好吃狗”,对于九龙坡的美食,他是如数家珍。
确实,正如李渝所说,九龙坡的美食有很多。今年,重庆旅游美食“渝味360碗”发布仪式上,我区二郎卤鹅、清萍耗儿鱼、麒麟姜爆鸭、彭记炒肥肠、胡记蹄花汤、黄桷坪梯坎豆花、陶家青·花椒兔、九仓九龙烧白、赵酸酸老坛四鲜米线等9道特色美食入选。
而每道菜的背后,都有着文化典故。比如,二郎卤鹅在2022年就被评为重庆地标菜,其制作技艺被评为九龙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了解,非遗传承人夏祥勇的祖辈家中就饲养鸡、鸭、鹅,祖辈们将鹅肉变着方法烹制食用。随着客家人把卤鹅带入重庆,祖辈烹饪鹅肉的方式又多了一个卤,夏祥勇对卤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接触餐饮业,成为一名厨师,积累一定经验后开始自主创业。为了缅怀祖父和想念小时候吃到的卤鹅,心中产生了将鹅肉的各种烹饪技艺带到大家面前的想法,传承祖辈特制的卤水配方,后经不断改革创新,最终在卤鹅技艺上拥有了一套成熟独有的卤制技术。二郎卤鹅口感油而不腻,酥嫩软糯,卤味渗透骨香,食后口齿留香,回味绵长,每天卤鹅供不应求,得到了食客朋友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重庆美食文化发展研究会会长王伟、中国资深饮食文化学者牟真理认为,重庆美食文化涵养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重庆美食不仅能够满足味蕾的充分享受,更是文化传承、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
据介绍,接下来,九龙坡区将深度发掘巴渝饮食文化,大力整理并推广饮食类非遗代表项目,支持社会企业、学术机构和民间研究者改良烹调手法及菜色搭配,融入九龙传说、九龙精神,开展市场化运营。深入推进“渝味360碗”品牌培育,提升周君记、刘一手、陶然居等品牌国际影响力,打造具有地域标识的特色美食品牌。同时,有效利用闲置的老旧商业街区、厂房,改造形成美食广场或美食街,与滨江美景、山水湖泊等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美食消费新场景。
文旅深度融合的背后,是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有专家指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关键在于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力度。用好文旅融合这个重要抓手,下大气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深度融合,积极培育人们喜闻乐见的新产品,就能给文旅市场带来新气象,为文旅消费注入新动能。
九龙坡区将在推动文旅融合,打造“人文九龙”过程中,把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景点、融入社区街区,打造一批文化地标和小品,讲好九龙历史故事、革命故事、奋斗故事,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责编: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