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杨浦的“15分钟”,怎么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作为首提地的杨浦,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生活青春涌动,一起来感受这座越来越“YOUNG”的人民之城……

社区事务纷繁复杂,桩桩件件都是“居民事”。人民城市新实践,杨浦“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不断“获得新技能”,致力于将这些桩桩件件“一圈全包”。

“我主动申请把沪剧班搬到这里”“每天来坐一坐,我精神都好了”“想得到的、想不到的,这里啥都有!”家门口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相当于一个嵌入式养老服务的综合“枢纽”,各种服务触手可及,“装满”老人的“情绪价值”;因楼上邻居长期漏水,严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她来到街道派出所向社区民警求助,最终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问题得以彻底解决,“三所联动”,化解社区矛盾不再“单打独斗”……

杨浦的“15分钟”,怎么让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

家门口,如何“装满”老人的“情绪价值”?

“我主动申请把沪剧班搬到这里”

“一二三四,走起来,脚步迈开……”大桥街道第二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二楼,是一块开放式活动用地,定期向社区老年文体团队开放,方便大家开展活动或训练。一袭黑裙、一把红伞,时装走秀队个个神采奕奕;跨步、挪掌,八段锦队筋骨柔软得赛过年轻人……这里时常活跃着多支文艺团体,墙上的活动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

作为小区沪剧班的牵头成立人,79岁的卢阿婆是这里的“积极分子”。“以前沪剧班在居委会活动室排练,场地太小,我主动申请把沪剧班搬到这里,大家参与活动的热情更高了。”卢阿婆告诉记者。

在杨浦,一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相当于一个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综合“枢纽”,或者说,一个“大客厅”。日间照护、居家照护、医养康养、长者助餐、文体活动……15分钟内,各种服务触手可及,可谓“惊喜连连”。卢阿婆,就是杨浦“15分钟养老服务圈”众多受益者中的一位。

几年前,因为老伴意外摔倒受伤,住进了护理院,卢阿婆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不愿再走出家门参加文体活动。彼时,大桥街道老年协会工作人员登门探望,建议她去为老服务中心换换心情。想着离家不远,卢阿婆决定过去看看。站在门前,工作人员的热情召唤,仿佛在鼓励她与孤独告别。没想到,这一去,就成了习惯。

大桥街道60岁以上户籍人口超4万人,占街道户籍总人口的近半数。大桥街道第二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位于宁国路,面积近2000平方米,是深受老年人欢迎的“人气打卡点”。

走入其中,只见各大功能区划分清晰、“五脏俱全”:一楼设有公共客厅、心理咨询室、法律咨询室、慈善超市、睦邻小厨、便民服务站、健康服务站、居家适老化改造体验中心;日间照护中心、瑜伽室、长者智能区、康复辅具租赁中心等位于二楼。

77岁的王阿婆是和老伴一起来的,夫妻俩都是日托老人。初来时,由于患有认知障碍,老人不愿和其他人交流,后经过工作人员、其他老人的带动,如今她已经能参与活动,与大家交流互动了。

耳功八法、交谊舞、老年英语、手指操、看电影、卡拉OK、绘画……日间照护中心通常每3个月更新一轮活动表,丰富日托老人们的生活。不少老人表示,“想得到的、想不到的,这里啥都有!”

“每天来坐一坐,我精神都好了”

除了二楼的“文艺范”,一楼的“科技范”也是大桥街道第二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一大特色。

居家适老化改造体验中心内,卧室、厨房、洗手间等功能区精准还原老人高频生活路线,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和日常生活习惯,呈现一个真实、舒适的样板间。卧床可调节高度、呼叫铃24小时待命、橱柜可语音操控升降、无线声光门铃实现灯光与声音双重提醒……一个智慧型家居空间,让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

“除了智能设备以外,老人的家居生活还可以有很多设计巧思。比如厨房的灶台,为了方便坐轮椅的老年人做了凹进设计,消除烹饪空间障碍。老人如果想给家里做适老化改造,可以提前来中心参观、试用,直观体验一下。”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是本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枢纽和平台,具有一站式综合服务、一体化资源统筹、一网覆盖信息管理、一门式办事窗口等功能,是“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的重要载体。当前,大桥街道第二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全年文体活动已辐射社区5470人次,助餐18407人次,且为周边养老机构提供文体活动18场,为429人次提供便民服务。随着设施设备的更新,中心的功能将持续拓展、升级,为老人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

近年来,杨浦区民政局正加密布局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在生活、健康、社交等方面的需求,目前全区已建成28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截至2024年末,杨浦计划建成枢纽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40家。

89岁的丁阿婆是大桥街道第二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日托老人,每天推开这里的大门,高高兴兴地和“老姐妹”们聊天、作画、聚餐,对她而言是很惬意的事,“每天来坐一坐,我精神都好了。”

“三所联动”,化解社区矛盾不再“单打独斗”

社区事务纷繁复杂,桩桩件件都是“居民事”,一旦出现矛盾纠纷,单纯依靠社区干部调解、处理,往往面临“分身乏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法治力量的介入便显得至关重要。上海首创的“三所联动”(派出所、司法所、律所)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居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努力将矛盾纠纷消弭在源头,化解在基层。

因楼上邻居长期漏水,严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居民刘女士来到五角场街道派出所,向社区民警王警官求助:“我们沟通过多次,但问题始终无法解决。”接到求助后,民警多次上门走访,了解情况。原来,楼上房屋由于前任业主装修时曾挪动过卫生间水管的位置,导致极易出现渗水情况,现业主赵女士也对此头疼不已。虽然前期双方进行过协商,当时赵女士还独自出资维修,但未能完全解决。刘女士和赵女士因后续维修费用产生了分歧,于是漏水问题一拖再拖,原本和睦的邻里关系也变得剑拔弩张。

为避免矛盾升级,民警及时启动“三所联动”机制,会同街道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和居委会、物业等多家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约谈矛盾双方开展调解。

在兼顾法、理、情的情况下,民警确认了双方均想彻底解决漏水问题的意愿,随后,调解员和律师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相关法条进行了讲解解释。居委会和物业工作人员则出具了维修预计费用清单和相关计划。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达成双方各支付一半费用的调解方案。

维修施工结束后,在民警的见证下,现场放水检查,确认漏水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无独有偶,国定路小区也曾因污水管堵塞、污水外溢等问题引发矛盾。沿国定路街面的商户污水管道一直与小区共用,近年来,由于管道日趋老化、餐饮商户增多、油污过多排放导致污水管堵塞,家中下水缓慢、马桶反粪等现象时有发生,居民们苦不堪言。街道一直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小区物业费少、商铺产权分散、管理难度大,处理效果并不理想。

转机出现在“三所联动”机制形成后——整合司法、公安等各条线力量,集思广益;实地走访,直击问题症结,召集各商家代表、业委会、居民、物业共同制定管理方案,要求排污不符合要求的商户立即整改。

此外,由五角场街道牵头,每月对沿街商户的油水分离器工作情况开展一次检查,并针对沿街部分商户环保、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定期上门进行普法宣传。同时,在律师的指导下,物业与沿街商户签订合约,由物业为商户提供管理服务。

邻里间化干戈为玉帛,小区再未出现污水管堵塞、污水外溢情况……面对关乎民生又复杂多变的社区矛盾纠纷,必须不断积累经验,优化策略。下一步,五角场街道将通过“三所联动”机制,重点治理“群租”“违建”等联合执法类问题,真正落实“谁主管谁调解,没人管联合解”,进一步加强部门跨界执法事项、集成多部门的执法职能,从源头上破解部门职责不清、被动应付以及“一家单打独斗”的问题

来源: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