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元年,刘备被吕布打败,就投奔了曹操。程昱建议曹操杀掉刘备,曹操没有接受,而是给刘备提供支援,让他去小沛驻守,替自己防着吕布。
建安三年,刘备再次被吕布击败,之后曹操向吕布发起总攻,终于消灭了吕布。徐州也成了曹操的地盘,小沛就失去了军事价值,曹操让刘备跟着自己一起到了许县。后来就有了曹操那句名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就我俩是英雄。
这句话到底在什么背景下说的?
元杂剧是单纯搞笑
先说民间三国暖场。有一出杂剧,叫《莽张飞大闹石榴园》。
讲的是,曹操恨刘备不服从指挥,要杀刘备,于是请刘备到石榴园凝翠楼喝酒,暗中埋伏下刀斧手,想取刘备性命。
刘备孤身来了,负责倒酒的是杨修。曹操想把刘备灌醉,让杨修给自己倒半杯,给刘备斟满。可是杨修心里向着刘备,就只给刘备倒八分满,给曹操斟满,然后忽悠曹操干杯。
于是进入论英雄环节,刘备举例说谁英雄,曹操评价刘备说得对不对。刘备说得对,则刘备喝三杯酒,罚曹操喝三杯凉水,刘备说得不对,则刘备喝水曹操喝酒。于是刘备说吕布是英雄,又说项羽是英雄,都被曹操轻而易举驳倒了,结果曹操就不停喝酒,刘备轻轻松松喝水。
曹操快喝高了的时候,终于醒过味儿来,今天是打算把刘备灌醉的怎么就我在喝啊?于是吩咐把杨修打出去,逼问刘备,你也别举例了,就说我们俩谁是英雄。刘备继续忽悠不正面回答问题,把曹操气得拍桌子怒吼,刘备捂住耳朵说:“我怕打雷。”曹操继续发飙,说我要把你困死在楼上!刘备倒是很淡定,说我兄弟要是在就好了,我一个人可出不去,我酒劲上来了,我就睡会儿吧。
这时候关羽、张飞到了,曹操设的伏兵一点用没有,被张飞冲上楼来。于是张飞开唱,吹自己兄弟的功绩,骂曹操的劣迹。唱过爽完了,刘关张就回家睡觉了,留下曹操感叹:“用尽自己心,笑破他人口。”
元杂剧总是这样善于给人单纯的快乐。
《三国演义》做了哪些演绎
然后,《三国演义》和历史咱们一步步对照着看。
曹操带刘备见了汉献帝,汉献帝查了“宗族世谱”,得到一份从中山靖王刘胜到刘备的完整世系表,确认了刘备的皇叔身份。——这是没影的事。《三国演义》伪造的世系表,还造成了一个问题,民间文学对“十八”这个数字比较钟爱,说刘胜到刘备是十八代,结果刘备比汉献帝反而矮了五辈。当然,也不能因此说“刘皇叔”这个称呼不对,《仪礼·觐礼》云,天子称“同姓小邦则曰叔父”,是不是皇叔和辈分无关。民间胡编而与儒家经典暗合,也是有的。
《三国演义》说,汉献帝很高兴,也想利用刘备对付曹操,拜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亭侯。——这也是编的,刘备是拥有这两个职务,而且这两个职务确实大大提升了刘备的地位。左将军是金印紫绶的重号将军,刘备当汉中王之前,拥有最高的官职就是这个。但这是曹操替刘备要来的,而不是汉献帝主动封的。
接下来,汉献帝和曹操一起打猎,汉献帝射鹿不中,曹操用皇帝的金鈚箭把鹿射死——“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争天下是“逐鹿”,这个故事的喻义,自然是汉朝的鹿要是曹操的了。群臣误认为鹿是皇帝射的,纷纷道贺,曹操挡在天子之前接受了,见此情景,关羽想把曹操杀了,刘备怕误伤汉献帝,把关羽拦住了。——这段情节,是由《蜀记》中的一段故事演化来的。区别是,《蜀记》只说是曹操和刘备打猎,人都走散了,关羽觉得这是一个刺杀曹操的机会,刘备当时觉得曹操是忠臣,就没有同意。故事里全程没有出现汉献帝。
然后,刘备就卷入了所谓“衣带诏”事件。
我老是说,《三国演义》很多地方想丑化曹操,但实际上对今天的读者而言,可能反而起到了美化的效果。但衣带诏问题,《三国演义》成功达到了丑化的目的。
汉献帝回去后很生气,写了一份血诏,缝在衣带里,召国舅董承进宫,把衣带赐给他。董承出宫后,发现了衣带里的血诏,看见汉献帝说得那个委屈,董承痛哭之后,开始组织反曹操的班底。凑了一批人,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西凉太守马腾,马腾又推荐了刘备,刘备自然是加入了。
这一大段,马腾是小说硬拉进来的人物,和这事无关。而董承这个人物,和历史原型就基本不挨着。
关于董承,史料中提供了两点信息:
一是《后汉书·董卓传》,说他是董卓的女婿牛辅手下的人,也就是他是个西凉小军阀。
二是裴松之注里说的(可能依据《蜀志》),他是汉献帝的奶奶董太后的侄子。
这牵涉到一个一直没能解决的问题,董卓到底是不是董太后的亲戚,如果是,那么这两条信息就不矛盾,可以都是真的。
可以肯定的是,董承的行为方式,就是典型的西凉军阀的作风。
他保护汉献帝从长安往东边赶,情势最危急的时候,他看见汉献帝的皇后手里拿着几匹绸缎,想抢走,派手下把皇后的侍者杀了,血喷溅到皇后身上。董承就是这么个狠人。
汉献帝到了洛阳后,一帮子西凉军阀争权,董承看情势不利,于是给曹操递消息,你来,我和你合作。所以,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董承还是个关键人物。
当然,之后为了谁能在朝廷里有更大的影响力,董承和曹操也有矛盾了。董承想对付曹操,但实力不足,董承拉同盟时说了这样的话:“当初郭汜只有几百兵,打败了李傕几万人,只要你们和我一条心,怕什么呢?”这是以郭汜自比,又说:“昔吕不韦之门,须子楚而后高,今吾与子由是也。”想当初吕不韦是怎么发展起来了,控制了秦始皇的爸爸子楚啊,我们也要走这条路。吕不韦是怎么看待秦始皇的爸爸的,四个字成语“奇货可居”,就是说董承也是把汉献帝看作一件“奇货”而已,这可绝不是忠臣会说的话。
所以,董承就是和曹操争权夺利的西凉军阀而已,他绝不是什么大汉忠臣。汉献帝下密诏,让他除掉曹操,很可能只是他捏造的一个谎言。
这是建安四年的事,当时曹操和汉献帝之间,共同利益要远远大于分歧。真正忠于汉朝,担心曹操想要改朝换代的,是建安二十一年发动政变反对曹操的那批人。《三国演义》把董承塑造成忠臣,他怎样把衣带诏从曹操眼皮子底下带出宫来,怎样组织反抗策划刺杀曹操,最后牺牲又如何壮烈……《三国演义》写得太好了,结果反而导致后面那次真正忠于汉朝的人的行动,很难让人留下多深的印象,甚至还会奇怪:你们为啥能隐忍这么多年,现在才行动?其实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县后很多年,曹操给人印象,确实就是汉朝的忠臣。
煮酒论英雄的经典场面塑造
回来还说刘备。
《三国演义》说,刘备加入了董承的刺客联盟后,就开始种菜,想要韬光养晦。这事在一条公认不可信的史料中有提及。
这时候,曹操派人来请刘备,说看见梅子熟了,想起自己望梅止渴的往事,于是请刘备喝酒,这就到了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环节。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
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
玄德曰:“未知其详。”
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
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
操曰:“休得过谦。”
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
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
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
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
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
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
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
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
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
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玄德曰:“谁能当之?”
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
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
操遂不疑玄德。
这段有豪情气概,有诗情画意,又处处隐含杀机,是《三国演义》处理得最高明的章节之一。
首先,从整部书的结构来说,到这里也需要来这样一段了。
因为读《三国演义》,让一般读者受不了的,就是人物太多,线索太乱,一会儿他打你,一会儿你打他。
到这里归拢一下,通过刘备和曹操论英雄,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把所有人都聊到了。刘备介绍每个人的优势,然后问:“可为英雄?”曹操指出每个人的缺陷,然后判定:“非英雄也。”这样等于是把前面出场过的人物都总结了一遍,又为后文将要出场的人物,打下伏笔。
其次,雷雨天青梅煮酒的情境,设置得好。
青就是情,梅就是媒,“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都是和情爱有关的话题。曹操和刘备之间,也是一路相爱相杀的感觉。曹操谈着望梅止渴的往事,投向刘备的,大约也是望梅止渴的眼神。
天边的龙挂,耳畔的惊雷,更是与人物对话的情景,完全交融。
第三,这段对话对英雄的理解,有恰到好处的深度和催人奋进的力量。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雄本来是个没什么道德涵义的概念,但显然是一种内在禀赋上的优越。《三国演义》的理解,正是如此,于是借刘备和曹操之口,讨论了英雄和成功的关系。
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这些人,当时看来都很成功,但曹操否认他们的英雄资格,因为他们之所以成功,只是因为外在的资源而非内在的禀赋,所以这种成功也就注定只是暂时的。刘备的认知,其实和曹操完全一致,因为他虽然虚情假意地赞许这些人是英雄,但只称道其外在资源,而对他们的禀赋不置一词或实际上评价不高(如谈到孙策时那句耐人寻味的“血气方刚”)。也就是说,两个人的口头表述相反,内心判断,却有一种“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
如果内在禀赋足够优秀,则即使暂时失败,也未来可期。评价“英雄”之前,曹操先谈论了“龙”的特性,说龙“小则隐介藏形”,“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就是对当时看起来相当落魄的刘备描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句最终判断,实际上在对话刚开始时,就已经说出来了。
利用今天的各种社会学理论,当然可以指出这种对“英雄”的认识看似深刻其实浅薄,因为许多研究都倾向于认为,个人因素没有那么重要,是社会的结构性困境,使得起点更低的人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毕竟,正如有人精辟地点到:现代社会学的一大实际功能,就是帮过得不爽的你有理有据有系统有深度地怪社会,而不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不过可以想象,许多生活并不如意也没那么深刻的《三国演义》的读者,可以从这种论述中获得激励,相信自己像刘备一样,具备内在的优越,未来也可以“兴云吐雾”“飞腾于宇宙之间”。
青梅煮的是酒,也是最香醇的鸡汤。
第四,当然是这场戏把曹操和刘备两个人物,确实塑造得立体生动。
曹操是爽朗阳刚的,但是暗暗观察着刘备,这是阳中有阴;刘备是低调阴柔的,但是装傻之中,又有藏不住的英雄气,是阴中有阳。于是两个人的对答,就仿佛是太极双鱼,有一种阴阳流转循环不息的味道。直到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一声炸雷,空气却仿佛瞬间凝结,戏剧张力,真如千钧之弓,引而不发。然后刘备引一句《论语》,则把这巨大的压迫感,轻轻松松消于无形。
真实的历史:刘备害怕什么
看历史记载,当时曹操和刘备的对话没有这么复杂,不过另有一番玄机。
刘备到了曹操那里,曹操对刘备非常好,有一天,曹操突然似有意似无意对刘备说了一句:
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国志·先主传》)
没有列一大堆名字,谁不是英雄,曹操直接点名了:就是袁绍。
于是刘备就吓得餐具掉地上了。
所以刘备害怕的,不见得是曹操说自己是英雄,而是曹操竟然说袁绍不是英雄。
曹操和袁绍的关系,刘备自然是知道的,曹操的权力之路,一路走来都离不开袁绍的帮助。甚至于可以说,曹操就是袁绍扶植起来的势力。
哪怕是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后,汉献帝封曹操做大将军,曹操听说袁绍不高兴,也是慌忙把这个头衔让给袁绍,表现得很恭顺。曹操对刘备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袁绍已经消灭了公孙瓒,占据冀州、幽州、青州、并州四州之地,正如日中天,是中原最强大的势力。
可是这会曹操竟然说袁绍不值一提。
显然,曹操是打算和袁绍决裂了。
这个时候,袁绍的实力看起来比曹操强大得多,所以刘备大概是觉得,曹操是想找死,夸自己是英雄,是想拉上自己陪葬。
当然,我们不能断言刘备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但刘备的行动,很清楚。
曹操身边是危险的,董承这些人,也是没什么合作价值的,赶紧走。
建安四年底,刘备统军前往徐州讨伐日暮途穷的袁术,然后刘备就势占据了徐州,并且宣布,自己与袁绍联合。
曹操确实想要对付袁绍,这对当年的好兄弟,现在北方中原最强大的两股力量,要巅峰对决了。
这才是曹操论英雄的真实历史背景。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勃
责编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