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香港退休阿sir忆驻守沙头角,见证中英街“一街两制”

退休20年的警署警长姚志明,当差年代曾两度驻守沙头角,亲睹中国改革开放下的情况,他巡逻中英街时曾被偷拍,相关图片成为中英街“一街两制”的见证。

香港退休阿sir忆驻守沙头角,见证中英街“一街两制”

姚志明早前与友人游玩沙头角墟,数十年前因职务轻易到达的中英街,现在已不能进入。

然而,由于港人早已不能进入中英街(不论从香港或内地),现在只能在禁区前的酒楼天台边遥望,他理解中英街是一个很敏感的地方,但那里也满载着文化和历史,期望最终能开放,让港人特别是青少年上一堂活生生的国民教育课。

偷拍照片成经典

1967年,年方19岁的姚志明加入警队,直至2004年退休,三十多年的警员生涯,近四成时间被派驻边境,其中更两度到沙头角驻守,包括1979年至1981年、1985年至1986年。第一次驻守时,姚是警长级别。到1985年,他已升为警署警长,那张经典照片就是该年被拍下的。

香港退休阿sir忆驻守沙头角,见证中英街“一街两制”

2011年1月姚志明捐赠警服等文物给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在馆内首次看到自己被偷拍的照片,百感交集。姚志明提供

细看这张黑白图片,两名港警斜望华界,华界那边刚好有两名边防士兵站岗,大家中间隔着一块碑石。姚志明指着图片说:“较矮那个就是我。”记者说,他现在的身材跟照片里的他差不多,只是不及青壮时期那么挺直。他笑言,很多边境旧同胞也“忘不了他”。

姚说,警署警长职务之一是要“勒更”,即巡查下属工作情况,到沙头角墟时,顺道巡逻中英街,当时警员级别是不准进入中英街,除非有突发性事件要处理,因此被拍照那天是由小队队长冯宝胜警长陪同,“上午10时多11时,由入中英街三号界碑开始,行到桥头七号界碑折回,一般大约行10分钟,怎知当返回接近三号界碑时,见有人踎低,知悉有人想拍照,我跟冯即时拧歪面。”原来当时英界禁区不准拍摄,拍照者站在华界拍,拍完后还走开一点。

改革开放后 边防变和谐

到2009年,历史学家刘蜀永教授在深圳盐田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看到这张照片,立即追查相中人是谁。两年后,即2011年,姚再踏上中英街,他将自己驻守中英街时所穿的警服、警徽、肩章及跟随多年的银鸡及银鸡绳,捐赠给中英街博物馆。不久,又在博物馆举行一场重聚会,出席者除了他,还有相片中那两名华界边防士兵钟军、张求华,以及拍摄者何煌友等。

香港退休阿sir忆驻守沙头角,见证中英街“一街两制”

中英街禁区前的酒家海山楼,其天台可望到中英街,中间的碑石是三号界碑,昔年姚跟同事就站在左方,两名边防士兵站在右侧。

姚志明后来了解到两名士兵是预早安排,但正好反映那年代的情况,“那时(1985年)已开放了,中英街(英界)变黄金街,最多金铺,最少有十间,加埋其他商店及摊位,成条街有几十间,大量内地游客买东西,人山人海,他们见我巡街时,会即时返回华界,但我离开后,又即刻走入英界继续购物。”边防人员也很友善,姚志明等人员每当进入中英街,他们都会打招呼,跟从前很不同。

这里说的从前,是指1979年姚志明首次驻守沙头角,那时改革开放尚是初期,中英街气氛仍很紧张,没有游客,店铺大多关门,驻守的民兵全穿上绿色解放军装,背负长枪,裤插手榴弹,见姚步入时,由原是背枪姿势立即变为戒备状态的抱枪,亦步亦趋,直至姚离开。

拥独特历史文化 值得探究

两段时间的驻守,姚志明看到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变化。他与同袍的经典黑白照,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里别具意义的历史材料。然而可惜的是,因政策缘故,港人无论从香港沙头角墟或深圳盐田,都不能进入中英街包括博物馆。数月前,他经莲塘口岸进入深圳沙头角,想透过电脑登记申请进入中英街的通行证,结果是要持有内地身份证才可申请。

香港退休阿sir忆驻守沙头角,见证中英街“一街两制”

十多年前,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举办重聚会,站着的是姚志明,但其同袍冯宝胜没有出席。其他出席者包括:(右起)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第六支队副政委杨华兰、摄影家何煌友、老战士锺军,左起为馆长孙霄、刘蜀永教授及老战士张求华。图片来源:历史图集《中英街与沙头角禁区》

他明白,沙头角再进一步开放,即容许港人进入中英街是“有辣有唔辣”; 港深两地边境实在太接近,最容易做违法勾当,但这处是禁区中的禁区,神秘面纱底下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很值得探究。他觉得,尝试办些面向教育界、文化界等的导赏团,是很好的国民教育活动。

香港退休阿sir忆驻守沙头角,见证中英街“一街两制”
香港退休阿sir忆驻守沙头角,见证中英街“一街两制”

记者:郑玉君

编辑:吕馨

封面:荷洁

审校:金霞

监制:雨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