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第二次访华时,和毛泽东谈到接班人的问题。毛泽东坦率地说道:“毫无疑问,我的接班人是刘少奇。”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中,刘少奇的位置无比重要。他长期担任中共中央“第二把手”,地位仅排在毛泽东之后。毛主席将他视为接班人,这既离不开他在长期抗战中提交的出色成绩,也离不开毛泽东和陈云这些老战友的支持。
那么,刘少奇是如何从地方领导一跃成为中央二把手的?
一、血与火的斗争:工人运动的伟大领袖
刘少奇在早期革命生涯中,担任着工人运动的领袖,领导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工人罢工运动,很多中共领导的重要工人运动,都能看到他的直接或参与领导的身影。
刘少奇
刘少奇是湖南宁乡人。1920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8月,和罗亦农、任弼时、萧劲光等一同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进行学习,冬季正式加入共产党。
1922年春,刘少奇从莫斯科学成回国后,回到湖南工作,在这时结识了时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之后,他受到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指派,与李立三等人领导了全国闻名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一次大型工人运动。在当时的工人眼中,刘少奇“浑身是胆”,只身前往与资本家进行谈判。在振臂一呼之中,刘少奇成为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领袖。
这次罢工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支工人武装力量,在经历了“二七惨案”后,成为“硕果仅存”的几支工人武装力量之一。
第一次国内革命失败后,安源路矿工人成立工人俱乐部,在秋收起义后成为井冈山红军的重要来源。这是刘少奇领导下的第一支坚定而有力的工人武装斗争队伍。
1924年秋,刘少奇当选为汉冶萍总工会委员长。在刘少奇的领导下,汉冶萍总工会受到邓中夏的高度评价,他称之为“全国工会中组织得最好的工会”。
1925年5月,第二届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由刘少奇筹备举办。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刘少奇被推选为执行委员会副委员长。随后上海五卅运动爆发,刘少奇前往上海进行领导。次年,刘少奇与邓中夏、苏兆征等一起领导了省港大罢工。
1927年刘少奇又前往武汉,与李立三一起领导百万武汉工人的斗争,成功收回英租界。通过对一系列轰动全国的工人运动的出色领导,刘少奇展现出了他的过人的胆识和领导智慧。
1927年,刘少奇当选为中央委员。然而共产国际在总结中国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时认为,中国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共领导人多为知识分子,为此强调要推进“中共指导机关的工人化”。
随后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中,周恩来认为当时的选举有些矫枉过正,太过重视工人成分,他替刘少奇感到惋惜。刘少奇在这样的氛围之中落选,没有当选为中央委员。
二、白区岁月:提出了正确的斗争方针
大革命失败后十年间,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和白区做两方面的斗争。刘少奇承担起中共在白区进行地下秘密工作的重责,先后在北平、天津、上海等白区进行重建、发展党组织,领导学生工人运动等工作。
此时白区正笼罩在一片白色阴影之下,许多无产阶级理论家和革命家如邓中夏、萧楚女等先后牺牲,刘少奇的第一任夫人何葆珍也在雨花台就义。尽管条件艰苦、形势复杂,刘少奇依旧肩负起在白区发展党组织的重担,进行高强度的工作。
他避免种种“左”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扭转了白区工作长期被“左倾主义”错误指导的思想,解决“顺直问题”和“关门主义”,始终贯彻瓦窑堡会议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阵线”的正确方针,被毛泽东誉为“白区工作正确路线的代表。”
1930年夏,刘少奇率中国工会代表团到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当选为执行局委员。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刘少奇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这是刘少奇首次担任中央领导任务。
1931年秋,刘少奇从莫斯科回到上海,被委任为中央职工部部长。不久,他就发现了职工运动存在“左”的倾向。
10月5日,他写下《关于工运的意见》递交中央。但临时中央领导人不同意他的观点,联系到他在共产国际会议上对赤色国际进行的反对,认为他具备“右倾主义”倾向,是”反提纲”、“反决议”。
不久后共产国际下达指示,认为“刘少奇无法担任领导工作”,撤销了刘少奇中央职工部部长的职务。但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左倾主义”路线大大破坏了党在白区的工作,致使许多党、团和工会的重要干部被捕,临时中央不得不转移到苏区。
被撤销职务后,刘少奇辗转广东后秘密迁往苏区,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委员长,陈云任副委员长兼党团书记。刘少奇就是在此时与陈云共事相处了一年半,彼此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长征开始后,刘少奇在遵义会议上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瓦窑堡会议后, 中央考虑到刘少奇在白区的丰富革命经验,决定还是让刘少奇前往白区进行工作,组织重建当时被破坏得一塌糊涂的北方局。
1936年春,刘少奇前往北方局所在地天津,开始了代表中共中央领导北方局的工作。首要的任务,就是扭转白区长期在王明媚苏的“左倾机会冒险主义”和共产国际指导下的“教条主义”错误指导下的思想,树立正确的革命思潮。
刚到达天津,他就火速在内部刊物《火线》上,以“陶尚行”等笔名发表了一系列批判“关门主义”“冒险主义”的文章,并对瓦窑堡会议确定下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进行大力宣扬。
在思想上廓清正确路线后,短时间内,刘少奇就在白区达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强劲势头,肃清了白区多年由于“左倾错误”而产生的影响。但长期的影响依然存在,许多干部的思想一时扭转不过来。
刘少奇给张闻天连续写了四封信,系统阐述了白区“左倾”思潮的长期危害和影响力,指出转变白区工作的策略,并改变十余年来“左倾主义”的传统。
在实际工作中,他通过北方局的关系,与华北地区地方实力派,如宋哲元和他领导下的29军也达成了一致,将“打倒卖国贼宋哲元”的口号,转变为“拥护宋委员长抗日”。他认为,要争取一切抗日力量,不仅是宋哲元和他所带领的29军,上层的领导都可以做通工作。
这对联动宋哲元的29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至关重要,对学生“学联”、“民先”等救亡运动也起到了一定的思想指导作用。
在刘少奇的领导指挥下,纠正了错误路线的北方局逐步重建各级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的要求,一些干部也被派到广州、武汉甚至香港进行联络。
在此期间,刘少奇在北平竭力营救被国民党捕获的同志六十一人,其中就有薄一波、刘澜涛等。这六十一人也投入了恢复北方局的秩序之中,成为了北方局的骨干力量。刘少奇在北方局取得了“内战时期党在白区工作中空前未有过的成绩”。
北方局的工作上了正轨后,刘少奇到华北主持工作。他根据过去长期领导白区工人运动的实践经历和北方局的经验,迅速找到了华北地区白区工作存在的问题。
同年4月,刘少奇回到延安参加苏区代表会议和白区工作会议。他在会上作出了《关于白区和党的群众工作》的报告直击问题要害,引发了不少与会同志的强烈认同。但持反对意见的同志也不在少数,双方观点一度争执不下。
毛泽东经过几天的观察和思考后,表示支持刘少奇的观点:“少奇的报告是基本上正确的,在少部分问题上我有不同意见。少奇同志对这个问题有丰富的经验,他一生在实际工作中领导群众斗争和处理党内关系,很少失败,他懂得实际工作的辩证法。”
他指出党之前确实害过“左倾”的病症,并盛赞刘少奇是“一针见血的医生”。
毛泽东旗帜鲜明的支持态度对会议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会议得以继续推进。党的工作也得以按照此正确路线继续前行。
三、驰骋中原:开创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重建新四军军部,升任中共“二把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9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央决定成立南方局和中原局,分别由周恩来和刘少奇兼任书记,并下达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方针指示。
1939年1月28日,一首小诗开始传遍了竹沟:“越过千重水,踏破万重山;胡服到竹沟,妙计定中原。”这一天,刘少奇到达确山县竹沟,化名胡服主持工作,中原局正式成立。
到达竹沟后,他敏锐地抓住了敌后政权形成的真空地带,指示聂荣臻建立了第一个由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晋察冀边区政府。后来,八路军又陆续开辟了晋冀豫、晋西南等抗日根据地。
短时间内,以竹沟为总指挥中心的中原局焕发蓬勃生机。此后的竹沟对于中原,有如延安之于全国抗日根据地,竹沟作为“小延安”的美名就传遍了全国。
1940年6月,在刘少奇的统一指挥和陈毅、粟裕的领导下,黄桥决战获得胜利,中共获得了苏北陇海铁路以南、长江以北华北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至此,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方针胜利实现。
1940年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北渡长江,改称苏北指挥部,指派胡服(刘少奇当时化名)为政治委员,叶挺为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统一指挥苏北指挥部。
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爆发,针对国民党消灭新四军的图谋,刘少奇因势利导,提出了重新建立新四军,暂缓在军事上的进攻,在政治上全面进攻的建议。中央随即予以采纳执行。
十天后,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依然任命刘少奇为重建的新四军政治委员,陈毅为代军长。
新四军军部重建后,在刘少奇、陈毅等领导下,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面积得到大幅扩大。一年的时间内,全军总人数增加了5.5万人,除八路军外,中共又添了一支劲旅。
1941年秋,整风运动的序幕徐徐拉开。
中央书记处书记陈云在会上陈词:“过去十年白区工作中存在不少主观主义,在刘少奇、刘晓同志到白区开展工作后,情况才逐渐改变。过去白区工作路线是错误的,现在检查起来,刘少奇同志代表了过去十年来白区工作中的正确路线。”
陈云对刘少奇在白区工作的这些评价,后来被写进党的历史决议,刘少奇在党内的地位就此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任弼时在会上也说:我党的毛主席、刘少奇同志开展工作是根据实践经验得来,犯的主观错误少些。
战友对于刘少奇工作客观又中肯的好评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毛泽东在会后写了九篇批判文章,在文中他多处援引了刘少奇的观点,认为他的观点正确是因为“当时的直接事实为他的观点加以证明”,并且“整个‘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执行期间的结果对刘少奇观点的正确性加以证明”。
10月3日和4日,毛泽东两次致电刘少奇,要求其返回延安。在刘少奇返回延安后,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延安召开,中共中央机构进行人事调整,刘少奇被委任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军委副主席,从政治局候补委员实际升任党内第二把手。
至此,刘少奇进入了中共中央的核心决策层,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共领导人集体初步形成。
四、主持制订《五四指示》,指导土地改革
抗日战争期间,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是为了在抗日战争期间团结各民族力量,形成统一战线。但抗日战争结束后,该政策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强烈需求,土地政策的调整迫在眉睫。
为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1946年由毛泽东、刘少奇主持,任弼时、薄一波、邓子恢等人逐条研究起草了著名的《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该指示于1946年5月4日通过中央并下发,史称《五四指示》。
半年后,为了推动高涨的革命热情,配合解放军的战略需求,土地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刘少奇日以继夜地工作,加快工作步伐,在西柏坡召开土地改革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从土地的减租减息到“五四指示”,再到《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均分,人人皆有,这极大地调动了军民的生产积极性,消灭了地主和农民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使得长达千年的封建生产关系在中华大地上彻底终结。1亿农民热情地投入生产,对解放战争更为支持。
五、在第一线调查国民经济问题,主持调整国民经济工作
在中共中央领导下,1960年冬,国民经济在中共中央领导下进行大规模调整。刘少奇奋斗在一线主持工作,对国民经济大调整作出了杰出贡献。
1961年3月,中共中央来到广州进行调查,从农村工作着手,调整农村政策。为了考察农村事情,刘少奇带头进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后来又带领调查组深入湖南长沙、宁乡两县农村进行为期44天的调查研究。
实地考察中他发现,“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是造成农村农业减产、工业后退的主要原因。但在当时,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被归结为天灾,如果提出非议,可能会被指责为“右倾”、“否定三面红旗”。
但刘少奇还是坚持己见。他认为,只有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农村的问题只能实事求是才能打破目前的困难局面。
5月份,中共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刘少奇直言不讳,分析经济形势和造成经济困难的原因,谈到造成经济困局的是政策上的失误。他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大跃进”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提出国民经济调整的原则措施。
必须调整农村的政策,加强农业和轻工业。但领导层中,对经济形势的看法存在极其严重的分歧,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陷入停滞。他的观点涉及到了对“三面红旗”的反对,这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
毛泽东一直认为三面红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体现,老革命战士的倔强让他坚持自己的观点,曾公开表示愿与反对“三面红旗”的人作战。刘少奇此番报告,被毛泽东看做是修正主义,犯了右倾错误。
曾经亲密无间的老战友就此分手。对待四清运动的不同看法,和当时外交问题看法的分歧,种种原因叠加,也造成了毛泽东最终对刘少奇失去了信任。
1966年8月1日至1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八届十一中全会。会议根据毛泽东提议,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改组。刘少奇名次下降到第八位。从此,结束了长达23年中共党内“二把手”的地位。
小结
刘少奇是中共党内一名优秀的工人运动领袖、一名出色的理论家和革命家,他出色的领导能力在领导一系列闻名全国的工人运动中得到充分展现。
在白区的岁月中,他对于党内思想倾向错误的纠正使得工作能够继续推进并获取成功,被毛泽东誉为“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展现”。这是一个十分中肯的评价,可以说,没有刘少奇,中国共产党在白区的工作很难得以开展并扩大。
在经历了工人运动与白区的锤炼后,刘少奇写下著名《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为共产党员树立了榜样和信念。当时尚未成为他夫人的王光美看了之后说认为共产党员的要求真的是异常的严格。
这本书所述的皆是刘少奇从对自己的要求出发,这一点也令王光美对这份光辉事业和写下这本书的刘少奇肃然起敬。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如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都修习过这边著名的书,雷锋还在他的日记里记下他的心得体会。
无论是在早期工人运动,还是在白色恐怖阴影笼罩的白区,刘少奇都出色地完成了一系列高强度工作。全面抗战的关键时期,更是离不开他在中原地区的部署和指导,离不开他风驰电挚地抓住时机进行土改,让亿万工人农民团结一心支持党的事业。
但是,假若没有毛泽东的慧眼识英雄,刘少奇会被埋没在“右倾主义”的帽子之中。他以出色的成绩上升至“二把手”的地位,是作为一名实干家出色政绩最实至名归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