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西楚霸王:乌江永生

​西楚霸王:乌江永生

中国象棋棋盘上代表着楚河汉界的“鸿沟”(今在河南荥阳),两千多年前,项羽和刘邦的大军,正是在这里相隔对峙。

01

公元前360年,战国时代的魏国,在黄河和淮河之间开挖了一条运河,北起荥阳,南至中牟、开封,南流至沈丘入淮河的支流颖水,这条被命名为“鸿沟”的运河,穿越秦、汉和魏晋南北朝,一直是当地百姓交通往来的重要线路。

​西楚霸王:乌江永生

在岁月的层叠沉淀中,这条水道逐渐变成了一个标志性符号,中国象棋里的“楚河汉界”,方寸之间,兵车对垒,战马嘶鸣,隔河的炮队森严相向,往来拼杀,平素里静静的棋子,立刻让棋盘变得硝烟弥漫。

对于项羽来说,公元前205年的军事格局,犬牙交错,他所面对的棋局扑朔迷离,坐在这条鸿沟边的项羽,思考着前途的大问题,尽管彭城之战,快意恩仇酣畅淋漓,但项羽所拥有的战略优势,已经大不如前了,狼狈逃出彭城的刘邦且战且退,无力阻挡项羽大军的攻击,但是刘邦的大将彭越,频频深入楚国腹地,多次袭扰楚军的后方,他的另一员大将韩信,则开辟了东线战场,攻占赵、齐、魏等诸侯封地,从而在战略上使项羽腹背受敌,更危险的是,军师范增被人施以离间计,说他私下勾结汉军,项羽居然信以为真,立即对范增的权利加以限制,范增忍无可忍,赌气说要告老还乡,没想到的是,项羽点头应允,让范增再也没有转身的余地,结果,忠心耿耿的范增在回家的路上,悲愤欲绝,一命呜呼!

项羽正在一点点地众叛亲离,曾经威震敌胆、所向披靡的项羽军团慢慢失去了过去的锋芒,战事逐渐在荥阳的鸿沟一带形成胶着。

荥阳这个地方,在河南的整个地形中间,它处在西部的山区丘陵与东部平原的结合部,正因为它靠着豫西山区,所以便于防守,而在荥阳、成皋一带,在冷兵器时代,非常易于防守。所以刘邦从彭城战败以后,从江苏、安徽、河南一直退到荥阳,才构筑起来有效的防御,正是利用荥阳的地理优势。

公元前203年10月,粮草不济的项羽,被迫接受刘邦提出的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中分天下”的建议,楚汉两国最终议和。

从公元前205年荥阳对峙,到公元前203年,“中分鸿沟”为止,时间长达两年零四个月,它是楚汉战争中历时最长的一个阶段。

楚汉两军各自撤离的时候,项羽是认真的,疲惫的楚军行进在两千年前的山路上,他们只有一个目标,回家乡。

但让项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刘邦竟突然变脸,撕毁协议,率领汉军尾随而来,刘备对项羽进行战略追击,恰恰是他善于运用战略追击这种手段,来不断地扩大战果,来使得军无斗志的这样一次归国之举,能够在他的战略追击下,力量受到最大的损失,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该说刘邦和项羽有很大的区别,项羽有的时候在战争中过于守信,不肯做这种追穷寇的战略行动,而刘邦在这方面没有被一般的信约、合约所束缚住,他大胆地采用了战略追击的方式,为他赢得了很好的战机。

面对刘邦的背信弃义,气愤的项羽命令部队加快速度,向彭城方向撤退,在河南固陵,楚军终于接到了由彭城紧急送来的一批粮食,于是,项羽命令部队停止前进,他需要和紧紧盯在背后的刘邦做个了断。

固陵,在今天河南省太康县境内,楚汉两军在一片平缓的开阔地,展开阵列,此时,刘邦的汉军已经在广阔的战场上形成对项羽的合围之势,但让刘邦感到不安的是,韩信和彭越的部队迟迟没有发起进攻,他实际上也是硬着头皮孤军面对项羽,厮杀在双方震耳欲聋的战鼓声中开始,刘邦的汉军先锋只一个回合,就被项羽的部队打懵了,第二军阵的兵马也溃不成军,第三军阵又被冲得七零八落,将士们四处逃命,楚军斩杀汉军近两万余人,刘邦慌忙率军退入了陈下,筑垒坚守,项羽下令向陈下发起强攻,几乎招架不住的刘邦,终于向韩信和彭越两员大将做出了利益攸关的重大妥协,并向他们承诺,只要两人肯率兵前来参战,并一起打败项羽,就一定给他们加封土地,得到刘邦许诺的韩信、彭越,立即下令让自己的部队向前线开拔,当项羽接到韩信、彭越的增援部队包抄过来的情报时,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他需要一个理想的防御阵地,这个想法对于项羽还是平生第一次。

02

派出去侦察的士兵回来报告说,有个叫垓下的地方,地形不错,有一个在平地中突起的古城,周围分布着一些村落,附近有几条小河流过,但项羽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还是摆在面前,由于大后方彭城已经被攻陷,后勤补给变得更加困难,军心浮动、危机四伏,此时此刻,垓下战场战云密布,刘邦的各路大军正在源源不断地向这里集结,韩信大军从齐地南下,占领楚都彭城和今天苏北、皖北、豫东的广大地区,兵锋直指楚军侧背,自东向西夹击项羽,彭越率军数万从梁地出发,先南下后西进,会同刘邦本部军,共同逼楚军后退,汉将刘贾率军数万,会同九江王英布,自淮北出发,从西南方发动对楚地的进攻,先克寿春,再下城父,更揪心的是,镇守淮南的楚军大将周殷的叛变,使得项羽唯一的南下退路,也失去了。周殷与英布、刘贾会师,北上合击项羽,就这样,项羽的部队逐渐被压缩在一片狭小的区域内。

​西楚霸王:乌江永生

项羽长于野战,不善固守,如今迫不得已固守待变,战场上双方的兵力对比,相当悬殊,项羽十万疲惫的官兵面对将近六十万丰衣足食的刘邦部队,项羽彻底丧失了自己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彭城,他失去了源源不断的兵力兵源的补充,他没有能够源源不断给他提供粮草的后勤保障基地,在这个意义上,刘邦、韩信所指挥的汉军利用了垓下之战,与项羽进行战略性的决战。

公元前202年春寒料峭的2月,汉军以绝对优势,将楚军合围于垓下,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击开始了,尽管项羽渴望能在垓下重演巨鹿或彭城争胜的昔日辉煌,但这一次,他真的感到力不从心,叱咤则风云色变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的项羽身陷重围,兵无粮,马无草,内无高参辅佐,外无援军相救,完全陷入了绝境,“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司马迁直到项羽兵临绝境时,才告诉人们,项羽身边其实有一个叫“虞”的漂亮女人,长期跟随他在战场上奔波,司马迁这惜墨如金的八个字,却引发了后人延绵不绝的想象力,诗词歌赋,极尽绚丽,并且创作了如《霸王别姬》一般的大戏。

​西楚霸王:乌江永生

▲《霸王别姬》剧照

一直到今天,我们在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中间,谈到英雄的话,人们往往会想到英雄身边有什么样的美人,而刘邦对女人的态度跟项羽对女人的态度,差别很大,刘邦一生有很多女人,好色,从他还没有结婚以前,他就有私生子,好酒好色,后来女人、儿女更多,提到项羽就虞姬这一个女人。

坐在垓下军帐中的项羽,面对摇曳不定的灯影和他心爱的虞姬,吟唱了一首他自己作词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无限地惋惜,对自己无法成全虞姬的一生感到非常愧疚,他既不乏英雄的本色,又不乏对美人的怜惜,这个人既怜香惜玉,又有大丈夫的情怀,中国的历史当中,好些英雄鲁莽到了不会谈情说爱,那些才子呢,又多情到了让你来不及托付终身,所以霸王和虞姬这样一段爱情,会让人觉得特别耐看,经得住时光的考验。

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起舞相和,千百年来,这悲情一刻,已经被永远定格。

关于虞姬的结局,司马迁在《史记》里面没有留下任何明确的记录,但是我们从汉初的另一部书《楚汉春秋》残存下来的片段的资料里面可以推测虞姬极有可能是在垓下选择了自杀。

在一场大规模的血腥战争中,一个女人的香消玉殒与战争结局没有必然关系,但对项羽的最终抉择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夜色中,四面包围的汉军营地不断传来楚地的歌谣,这让缺衣少粮的楚军将士倍感凄凉,他们相信家乡已经沦陷,最后的斗志在歌声中被彻底瓦解了,项羽也从这歌声中感到了无尽的悲凉,尽管汉军六十万将士把垓下围成铁桶一般,但项羽仍然带领八百骑兵成功突出重围,而且未被汉军发现,这简直是一个奇迹,天亮时分,当刘邦发出最后的攻击命令时,项羽已经不在垓下了,刘邦立刻命令灌婴率五千骑兵火速追赶,由于被人欺骗误入沼泽,项羽在东城附近再次被汉军包围在一个小山上,此时,项羽对身边仅剩的28名随从说了这样一段话: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虽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是项羽对自己戎马倥偬的人生总结。

项羽觉得自己攻必克战必果,打了这么多胜仗,最后竟然败了,他不服气,所以(他说)天之惘惘,非战之罪。他强调不是战有错,“我战没有错”,他把它归结为天意。正好表明了他至死没有领悟到自己失败是政治上的失败。

项羽率领仅有的28名骑兵奇迹般地再次冲破汉军的重重包围,来到波涛汹涌的乌江渡口,追兵也尾随而至,此时,在茫茫乌江上,唯一的一条可以救命的小船被乌江亭长划了过来,他对项羽说道: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一向爱发怒的项羽此刻忽然笑了,他拒绝了亭长的好意,接着,喟然长叹: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李清照说:

“霸王气盖世,凌云志未酬,乌江夜若渡,两汉不姓刘。”

但是项羽自己选择的人生是“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确实他面对自己失败的时候是有一种羞耻,让人想到知耻近乎勇,这是一种最大的勇敢。项羽他是高傲自负的,他既然已经做了天下的共主,现在又丢掉了它,在这种情况下,他绝对不会再稍微屈服任何人,稍作一点屈服,他都不会。这个时候他一定高傲地选择死。

项羽把自己的坐骑乌骓马赠给乌江亭长,徒步迎战合围上来的追兵,恰好这时,他看到汉军中的一员骑将眼熟,于是他停下脚步喊道:

“若非吾故人乎?”

汉骑司马吕马童原来正是项羽的部下,马童面之,指王翳曰:

“此项王也。”

项羽忽然笑了: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说完,他拔剑自刎。

这个惊心动魄的瞬间,发生在公元前202年深秋,那一年,项羽31岁。

2004年8月2日,在古城西安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针对项羽之死,在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李开元教授提出了一个新颖有趣的命题:

司马迁在写到项羽自杀时,汉军有六十万之众,但他为什么偏偏只提到了吕马童、杨喜、杨武、吕胜、王翳这五名骑兵的名字呢?

刘邦军队本来没有骑兵,秦军原来是西方养马的国家,他们有骑兵的传统,(刘邦)就把秦兵的骑兵全部集中起来,组建了一支五千人的精锐骑兵,就是汉军的骑兵部队,这五个人就在其中。

在进一步研究和查证工作中,李开元发现,《史记》中项羽之死的详实记录,正是来自于这五人中的赤泉侯杨喜,根据《后汉书·杨震传》中的记录,杨震是杨喜的第八代孙,杨震的高祖则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这样推算下来,杨敞就是杨喜的第五代孙,而在《汉书·杨敞传》中,对杨敞之子杨恽的记叙中,明确指出,杨敞之妻正是司马迁的女儿。

​西楚霸王:乌江永生

杨喜是在《史记》中有关项羽之死的段落中,唯一两次在不同场面中出现的人物,垓下之战杨喜去追杀项羽,这个是杨喜这一家的发迹的起点,这个事情都记在汉朝的政府档案里面,而且这个最光彩的事迹就作为杨家代代口传的口碑,代代传到杨敞,杨敞讲给司马迁听,司马迁把它记下来,所以这么精彩,这么栩栩如生,而中间不可理喻的事情,包括项羽当初那句话,“若非吾故人乎?”,是杨喜在现场听到的。

正是基于这层特殊的关系,司马迁才会在史家惯用的春秋笔法之间稍稍跳脱,对项羽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展开极尽的描摹,这是一场史官与英雄之间的心灵对话,也让后世的读者倍感唏嘘。

今天,当人们来到当年霸王自刎的这个临江小城,一切都恍如隔世了。

03

成者王侯败者寇,这一直是中国大众对待历史人物的普遍态度,然而,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尽管项羽有这样那样的弱点和毛病,但大多数的中国人,并不以此为意。

但面对这位年轻盖世、所向无敌,最后却一败涂地的人物,人们却历来心情复杂,作为一个失败者,项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同时也促成他的对手刘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稳固而强大的大一统王朝,项羽所代表的集团是中国封建历史初期贵族们最后一次肆意妄为地起舞,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活力的时代之一,风云漫卷,铁血铿锵。

实际上我们人性不仅仅是追求世俗的成功,有时候我们还有一种超脱的境界,有时候追求一种生命价值的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也许项羽身上所带有的这种古代的遗风流韵,更能引起我们个人心中的共鸣。

登上权力与荣耀巅峰的项羽,面对是做皇帝还是回故乡这个两难选择时,说过一句颇为形象风趣的话,“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谁人知之者”。

尽管项羽最终还是衣锦还乡,如愿以偿,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太短暂,相反,他很快就到了再无衣锦华服,更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地步。命运总是在玩笑人生,短命的西楚霸王却经常成为两千年来不断被人提起,又难以言语的特殊历史人物,或许我的叙述,未必能呈现一个圆满的思索,但当你蓦然回首时就会发现,其实,真正的历史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的生活。

(全文完)

参考资料:

《史记》

《资治通鉴》

《汉纪》

《榕村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