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成果展。奔流新闻记者 裴强
“苦吗?”“不!现在感觉很幸福!”
“难吗?”“是!整个过程挺难的!”
9月20日,在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成果展”厅,面对刚完成的莫高窟第172窟整窟复原的成果展示,负责彩塑部分的敦煌研究院美术所馆员付祥波不假思索地回答。
敦煌研究院成果展。奔流新闻记者 裴强
“接受这项工作压力虽大,但充满干劲!”坦言“到现在还没缓过劲”的付祥波说,老一辈莫高窟人的精神接力棒,必须得接住并发扬!
什么事,值得20多个年轻人埋头苦干5年?
答案是:莫高窟第172窟整窟复原临摹!
敦煌研究院成果展。奔流新闻记者 裴强
莫高窟盛唐窟展示着中国古代美术中璀璨的一页,而第172窟无论是其经变故事画、山水画还是藻井纹样的绘制水准,都堪称盛唐艺术的精品。
从“现状临摹”到“复原性临摹”,一代代美术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整窟复原是敦煌研究院历史上首例尝试由美术所所长韩卫盟带头,包括付祥波在内的20多个年轻人历时5年才完成,敦煌壁画“看不清”、发黑、剥落……如今重现“原貌”。
2017年,付祥波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毕业后来到敦煌研究院,从此开始了他对彩塑复原的“回溯之路”。
敦煌研究院成果展。奔流新闻记者 裴强
为什么是第172窟?
“它的壁画保存最完整、后期没有被覆盖和修改过,艺术价值高。”付祥波说,项目从立项到实施,5年时光埋头研究,那些经历千年风日侵蚀、残破不清的壁画和缺头少臂被后塑后妆的彩塑,一点点被呈现出来,有温度,有情感。
复原性临摹的难点在于,造型的缺失、颜色的褪色变黑,无法判断是哪种颜色,程度有多深……端详那些穿越千百年的彩塑和壁画,仿佛能感觉到古人的气息,复原工作就是和古代匠人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因此,在复原时,一定要精准把握盛唐时期的造型特点。其次,观众已经习惯经过漫长岁月洗礼后斑驳、灰色调的壁画及彩塑,复原它们会让人在审美认知上产生很大偏差,所以复原用色时要平衡现在大众对复原后的审美接受度。
如果说文物修复工作是在当下文物样貌上进行保护性修缮,让这些斑驳脆弱的文物保存得更久远,那么,文物复原工作则给我们呈现出文物最初的模样,将人们拉回到文物“鲜出炉”的那个年代,看到其绚丽的色彩。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为什么能坚持5年?
“敦煌艺术博大精深,值得我们日复一日去研究和发扬!”简短的一句话道出了付祥波的坚定与执着。
这群年轻人,让大家看到了文物“年轻”时的模样。
相关报道
【文博小记①】敦煌的期待
文|奔流新闻记者 武永明 张秀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