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赵高玩权术水平高,胜了李斯、灭了秦朝

赵高与李斯两人的履历很不一样,也埋下了两人不同技能点的伏笔,后续影响了两人权斗的胜负,进而决定了两人的命运乃至秦朝的命运。

赵高与李斯的各自履历

《史记》没有给赵高专门立传,不过还是保存了不少赵高的资料。

赵高是“诸赵疏远属也”,是赵国的宗室成员,而秦始皇和赵国关系特殊,有很多说不清的恩怨纠葛。总之,赵高的妈妈成了刑徒,赵高在“隐官”出生。隐官是管理隐官徒的部门,而所谓隐官徒,是指被赦免的刑徒。咸阳的隐官比较特殊,大概有很多犯罪的贵族,这些人从身份等级上来讲,已经很难回归正常社会,从知识和技能来看,则仍然是最顶尖的一个群体。秦始皇也很聪明,就把隐官当作一个专属于自己的人才储备库。

赵高为人强健有力,文化水平很高,尤其精通律法,引起了秦始皇的注意。秦始皇提拔他到自己身边来做官。赵高获得了两个至关重要的身份:一是中车府令,管秦始皇的车驾,甚至为秦始皇驾车;二是当了公子胡亥的老师,教胡亥司法审判方面的知识。

后来,赵高犯了大罪,审判他的是蒙氏家族的蒙毅,大将蒙恬的弟弟。蒙毅依法判了赵高死刑,并除掉赵高的“宦籍”,不进入外朝的官僚体系,工作地点在皇宫里面,叫作“宦皇帝者”,除掉宦籍就是吊销了出入皇宫的通行证。但是秦始皇喜欢赵高,免了赵高的罪,让他继续在自己身边工作。

总之,《史记》里一点有限的记载,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赵高业务水平很高,非常得秦始皇赏识,但是他出身于隐官这个特殊身份,就决定了他一直在皇帝身边做事,没有基层工作经验。从这点来说,虽然赵高多半并不是宦官,但他确实和后世的宦官很相似。

韩非的同学,赵高未来的政敌李斯,履历和赵高基本相反。

《史记》没提李斯祖上是谁,不提,通常意味着既不高贵,也不卑贱,就是一般的良民或者普通士人。也就是,看祖上,李斯不如赵高,但看自身,李斯又胜过赵高这个隐官徒。李斯是在主流社会里,有更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的,不同于赵高的头顶只有宫里的一片云彩。

和赵高一样,李斯的才华非常突出,不过他早年的经历更复杂,是通过一次次猛打方向盘改变人生轨迹,才找到上升通道的。

李斯本来是楚国人,但是他选择了为秦国效力;李斯本来是荀子的弟子,如果不是有荀子弟子这个身份,他到秦国去大概也未必被接纳,但是李斯到秦国去,是荀子坚决反对的,也就是说他几乎以一种叛出师门的姿态,到了秦国;到秦国后,李斯首先是当了吕不韦的门客,然后才取得了向秦始皇建言献策的机会;吕不韦垮台后,李斯又及时抽身,正式成为秦始皇身边的官员。

在秦始皇身边,李斯当然比较得宠,但升迁的速度,并不是火箭式的。秦始皇十年,李斯就为秦始皇效力了,秦始皇二十六年天下一统,李斯廷尉,这当然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成就,但在战国传奇人物里,属于很慢的了。到秦始皇三十四年,我们才能看到李斯当上丞相了,还只是左丞相,上面还有个右丞相。

还有,李斯后来被赵高陷害,在狱中写了一道上疏,罗列自己的功劳,希望秦二世赦免自己。那种情况下,李斯就是吹牛大概也得多少有点影子,所以有些功劳就显得特别有意思,可以看到,李斯做的都是非常具体的事,而且都不是一个小团队能做成的事,是要调度庞大的行政机器高效运转才能做的事,比如李斯说,自己辅佐秦始皇“官斗士,尊功臣”,其实就是在说,很多重要岗位的人,都是我提拔起来的,所以在秦朝的官僚体系当中,李斯的重要性,绝对不是赵高可比的。

以上是说,赵高和李斯,是通过两个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抵达秦朝的高层的人。赵高的技能点,主要在宫斗;李斯的技能点,主要在行政。或者这么说,赵高代表的是法家思想中的韩非传统;李斯虽然是韩非的师弟,但反而接近法家思想中的商鞅传统。

接下来简单说下那个关注度极高但其实不重要的问题。

谁是秦始皇的接班人重要吗?

秦始皇在巡游天下的途中去世,带在身边的儿子,只有胡亥。赵高、李斯力推胡亥即位成为秦二世,这个是没有疑问的。

至于秦始皇有没有留下遗诏,指定公子扶苏即位,而这份遗诏是不是又被赵高和李斯改了?这个问题不重要。

篡改遗诏的过程,《史记》写得充满细节又活灵活现,是一篇出色的文学作品,前些年北京大学接受海外捐赠,收获了一批西汉竹简,其中有一篇《赵正书》,讲秦始皇的临终安排,就是传位给胡亥,也写得充满细节但叙述笨拙,是一篇平庸的文学作品。其实根据现有的有限资料,不妨老实承认,我们今天还能读到的材料都有强烈的小说属性,真相如何,就不知道了。

可以肯定的是,不论遗诏真假,胡亥成为秦二世,都有合法性危机。原因就是长期以来,秦始皇对他最多有点偏爱,但并没有重点且仅重点培养他。

这个就是老子说的:“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古代当皇帝的,不要太把自己的命当回事,比太把自己的命当回事要好。秦始皇怕死,企图追求长生不老,结果就是不愿意对自己的身后事做出妥善的安排,安排得太好了,你们就会盼着我赶紧死了。而且从一般所谓的“帝王心术”来讲,最自然不过的操作就是在官场内部制造派系斗争,你们斗个没完,就更加仰仗我了。

赵高是秦始皇身边的人,李斯是在官场中有崇高威信的人,他们支持胡亥;另一边,蒙氏家族和公子扶苏的关系非常紧密,蒙家的蒙毅也是秦始皇亲信的人,蒙恬在边疆修长城,掌握着几十万大军,更是放眼天下都举足轻重的人。这两派势力,在秦的朝廷之中,很难说谁轻谁重。

这样一种均衡,在秦始皇活着的时候挺好,但也导致了秦始皇真的死了,不管谁即位,都会面临合法性问题。换扶苏即位也一样,真让扶苏即位了,就会有另外的谣言产生。比如说,渲染扶苏在边疆的时候,就对修长城的劳工有多坏;如果扶苏当了皇帝后杀了胡亥,就会有人说:“当年皇帝本来是想传位给胡亥的,可惜胡亥这孩子,孝悌得不得了,说我是弟弟,我不能抢哥哥的位子,极力谦让,才让扶苏即位的,谁承想这个当哥哥的这么狠!”于是围观群众听得热泪盈眶,纷纷振臂高呼:“我们要为公子胡亥报仇!”

所以遗诏不论真假,历史走势恐怕不会有大的不同。

赵高赢了权斗,亡了秦朝

胡亥即位当了皇帝,情感上他当然更亲近赵高,但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看,真正离不开的是李斯。因为李斯对秦朝上上下下的官吏,是真有掌控力的,赵高没有这个影响力。

所以,李斯和赵高要争谁是二世时代的头号权臣,办法自然就不一样。

李斯要鼓励秦二世多亲自处理政务,然后秦二世就会明白,秦朝的行政机器正常运转,李斯有多么重要。当然,秦二世如果太能干,很快也会和李斯有矛盾,不过秦二世显然不是能干的人。

赵高则要设法让秦二世尽可能远离官场,这样李斯的重要性,秦二世就感受不到了,相反自己会帮秦二世玩得开心,秦二世会越来越喜欢自己。

秦二世显然更喜欢赵高给自己设计的路,所以李斯注定节节败退。

李斯也有过一次反击赵高的机会,机会是陈胜、吴广给的,更具体说是陈胜手下的大将周文给的。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就造反了,八月,周文率领一支大军就打进了函谷关。这时候章邯站出来说,可以武装修秦始皇陵墓的刑徒,让他们和叛军一战。

章邯的职务是少府,皇家财务总管,修秦始皇陵是由他直接负责,所以他能想到这个办法。李斯则说过,秦始皇时代的各项大型工程,都是由他主持工作的,所以李斯和章邯之间,应该是有比较密切的关系的。

面对叛军,赵高毫无办法,李斯有办法,李斯证明了自己才是大秦离不开的人。

但是从权力斗争的角度看,我们也可以体会下赵高的心情,此后章邯的军队每打一次胜仗,赵高都会心头一紧,我要斗不过李斯了。从秦二世元年的九月到秦二世二年的九月,有一年时间秦军在章邯的指挥下,表现非常出色,几乎要把叛乱平定的感觉。但是,这恐怕也是赵高度日如年的一年。

章邯打得越好,赵高越是必须要对李斯下手。赵高怎么陷害李斯的,《史记》写得非常精彩,我们这里只关注下时间节点:赵高整死李斯,是在秦二世三年的冬天,秦朝的历法,一年四季是冬春夏秋,冬天是年初,而紧接着李斯之死发生的事,就是巨鹿之战项羽大破秦军。不过,这两件事时间衔接得实在太近,所以秦军战败,未必和李斯之死无关,主要是项羽横空出世,谁也想不到,但接下来的一系列事件,恐怕多少都是和李斯之死有关的。

章邯战况不利,派人去向朝廷求救,赵高竟然不见章邯的使者。这本来很难理解,但章邯本来是李斯一派的人,赵高刚刚整死李斯,不见也就不奇怪了。

使者见情势不对,逃回章邯军营,对章邯说:“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在赵高那里,你是死路一条了。这话可能夸张,但章邯失去了朝中靠山,自然倾向于相信,于是就向项羽投降。

章邯这一投降,才让赵高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了,这个态势,大秦真的要亡啊。赵高是一直待在中枢的人,习惯于下面的人对自己俯首帖耳不敢说半个不字,突然发现还有叛变这种反制手法,难免有点懵。

于是赵高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没法对秦二世交待了,所以赵高只好就杀掉了秦二世。

但赵高掌权是没有任何合法性的,秦二世死了,别人要杀他,也就容易了。何况刘邦的大军,已经杀进关中了。

事已至此,秦朝也就不得不亡了。也就是说,李斯之死还真是一块多米诺骨牌,这块骨牌一倒,就一张张牌都倒了下去。

小结

总结一下,古代的权力斗争中,走商鞅路线的李斯,几乎一定斗不过走韩非路线的赵高,而韩非那套权力斗争有用,治国的用处非常有限,所以赵高胜利之日,差不多亡国的时间,也就要到了。赵高这种权斗时智商极高,治国却能力有限的人,算不算“颠倒扭曲人格”真不好说,只能说,这种人古代一直挺多的。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勃

责编 陈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