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影评|徐峥的类型片策略之中年人“造神”计划

作者:发条辰

首发(带图): 热荐电影

提到国产影视中的中年男人形象的扮演者,那一定离不开黄渤和徐峥两人。黄渤近两年的电影表演履历中更是只有一个非中年人角色(《封神》中的姜子牙),而在黄渤之前这一类型角色的代言人便是徐峥。

从07年的电视剧《好男当家》开始徐峥便以标准的中年男性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后来2012年由他主演的电视剧《大男当婚》更是把他的形象定格彻底定格,这样的羁绊或多或少也影响了他后来导演的电影,囧系列以及“我和我的”短片系列几乎就是中年人的鸡毛蒜皮故事合集。

在大陆,中年人的定义大多是处在45岁-55岁区间的人,这个阶段的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身体机能的逐渐下降、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以及社会角色的转换与适应。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之中中年人更是要承担起“上有老下有小”的照顾重任,在徐峥导演的新片《逆行人生》一开始全家的经济都压在其饰演的高志垒身上。工作压力、社会压力、经济压力几乎是常态,《逆行人生》的前15分钟,手持镜头搭配快速剪辑也将这种压力直接传递给观众。

所以大抵是光头的样貌和外表谦和的长相让观众将徐峥定格在中年,他本身也变成了国产中年男人形象的化身。无论是他主演还是导演的影视作品也被深深打上了“中年”的标签。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创作意识在“国产中年男性电影”发展中的变化。他可能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导演和演员身份所担任和创作的角色如此统一的,所以我们可以将它出演和执导以及监制的作品但作为一个序列来观看。

在其监制和主演的《我不是药神》问世之前(当然此处笔者不是否定导演文牧野对影片的绝对贡献,只是不陷入作者论误区的讨论徐峥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徐峥作为中年男性角色的代表最为突出的特性是普通且渴望“拯救”自己,比如07年由张建亚执导的《爱情呼叫转移》中的徐朗,他就是因为婚姻的七年之痒而选择换一种活法和换一种爱情,同样的例子也出现在2015年徐峥自导自演的《港囧》之中。

片中的中年男性往往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去追寻某些特定的意义,以此来慰藉自己平静如水的生活。但是他们的出发点往往是自己,他们不是因为要承担传统的,社会的责任而去做这件事。但在《我不是药神》后徐峥的创作意识开始出现了转变,即使《我不是药神》中程勇的创作权不全属于他,而是陆勇和文牧野。

《我不是药神》中程勇作为一如既往颓废的中年男性从影片出场就让观众知道他不是为了自己,他是为了救自己的父亲和不让孩子跟着前妻出国,在某种程度上他变成了一种符号。他承担着整个家庭的责任,之后他因为吕受益和黄毛等人的相继离开开始完成内心的蜕变,变成一个“人民英雄”的形象。本身题材的特殊性加上足够有说服力的人物转变,这里所说的人物转变是真的从普通人慢慢变成强者渡己,最后变成胜者渡人的状态。

可悲的是6年后徐峥依然在如法炮制《我不是药神》的成功,这次他亲自执导的《逆行人生》同样聚焦现实主义题材,对准的人群从法与情这种戏剧冲突较大的病人变成了更贴近生活的外卖员。

本片根据清明原著《逆行人生》改编,片中的大部分情节也为真实事件。单从结构和某些文本来看,《逆行人生》多次致敬了《我不是药神》中的桥段,无论是外卖刚有起色时的混剪,见到老抠(由王骁饰演)家里得了白血病的女儿还是与大黑(由冯兵饰演)吃火锅,一些关键的节点和场景的调度都与《我不是药神》相似;当然这也只是形式上的相像,更为关键的是如我题目所言的“造神”。

《我不是药神》某种程度上在结尾让中年男性形象变成了圣人,让最开始的程勇完成了失败者-成功者(经济层面)-成功者(道德责任层面)的三级跳,《逆行人生》也想将外卖员高志磊完成这种自我蜕变,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

在影片伊始,徐峥用极高的叙事效率(前文提到的手持+快切)迅速让这个在上海的中年程序员陷入困境并给他设立了一个在整部影片中的目标也是唯一目标,即一个月赚够1.5w,在结尾更是清晰地变成了成为外卖单王。此时电影的情节已经十分明朗了,即一个失意的中年程序员男人从头当起外卖员的励志故事,听上去好像和徐峥以往的导演作品模式并无二致。但是在影片接下来的进行中,叙事的重点开始慢慢分散且无法控制。高志磊这个角色的人物动机一开始就是为了钱,但在一开始他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而受到了不平等的尊重,比如客人会觉得你晚点来跟我给你差评有什么关系,还有一个细节是当他觉得自己遭受不公平待遇时还是会下意识说出“我要找平台申诉”,所以说起初高志磊是想“站着把钱挣了的”,就这样他一个月收获了11个差评。转折发生在高志磊发现自己的父亲在写遗书,从这之后影片的主要关注点开始变得分散。

高志磊开始利用自己的知识来改变命运,创立了方便的app来提升效率,同时家庭的互相分担也让他在身份认同上真正转向了服务行业的人。但要知道的是,如果这部电影真的要聚焦底层,那么这个app的存在其实是有悖于影片本身的,那么如果这个app是让他“圣者渡人”的工具,过小的篇幅也没有让他变成“英雄”。就在他因为自己的努力和身份的转变而收获了一开始没有的尊重后,影片又急转直下变成了刺激的竞争桥段。

整部影片的后半段很难用一个主题来概括,“即使如此努力依然没保住房子“、“形色各异的外卖员群体”以及结尾领奖词所说的“我们也值得被尊重”在本质上都与徐峥一开始的中年男子的困境亦或者成为“人民英雄”的塑造模式不同。如果只看开头和结尾,高志磊的转变就是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并从中产毫无怨言的变成了外卖员。对于这部影片来说,高志磊作为中年人的困境并非《港囧》的心理而是单纯的经济层面,但这个目标本身就是一个没有人物弧光的变化,这个目标无法在过程中变成如同药神那般救人;同样他也没有依靠什么app而变成受人敬重的外卖员。这个角色从困境出现的那一刻就已经定型了,徐峥也没有多去讨论任何关于中年男人的议题。

当我们再次回顾这部影片也可以发现徐峥作为导演并没有过度消费这类人群,笔者认为他压根没有特指哪类职业,所有职业都可以变成他塑造主题的符号,而那些真人真事反倒是变成了阻碍他电影结构完整的部分,可以看出徐峥为了给群像一个合适的故事线而肆意穿插,这也让影片后段的节奏开始变得怪异。总的来说,徐峥这次《逆行人生》更像是一次失错,他在尝试把中年男性或者普通人变成既能拯救自己和身边的人也能帮助大家的“英雄”,但是在这部影片中几位角色从始至终都没什么变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