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帆:我在CCER的日子

【题记】今年是北大国发院(前身为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英文简称CCER)成立三十周年。国发院走到今天,能在教学、科研、智库等领域有所成就,对社会进步有所贡献,离不开师生校友的接力开拓,风雨兼程,以及各界的呵护与鼎力支持。值此30周年之际,我们特别启动“我与北大国发院(或我与CCER)”主题征文,欢迎师生校友和各界伙伴不吝赐稿,通过您的文字,让更多人一起走进那不曾褪色的岁月。本文作者为北大国发院联合创始教授张帆。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大国发院的前身,英文简称CCER,以下简称中心)是由一批既参加了国内改革开放,又出国学习了现代经济学的学者建立的。他们有两种经历,一种是国内改革开放的经历,一种是国外学习经济学理论的经历,中心正好提供机会把这两种经历结合在一起。

中心创立的过程是一系列制度创新,不仅中心的名称是首创的,包括资金来源、行政隶属关系、内部组织结构(例如教授会)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在当时国内都是首创的。

林毅夫、张维迎、易纲等几位同事1993年夏天设计商讨中心成立事宜,和北京一些学校沟通谈判之后,最终落脚北大。1993年12月,中心召开筹备会,1994年获得北京大学的正式批复,当年9月试运行,到1995年正式举行成立大会,都经过精心筹划,对此后30年中心和国发院的目标、组织方式和具体运作做出了基本正确的设计。

我曾参加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政策研究和留美经济学会的活动,有幸成为中心的一员。

1993年12月中心筹备会,我第一次和林毅夫当面交谈,毅夫鼓励我参加中心。筹备会在北大电教一间教室召开,来了北京各研究所的各路人马,很多是老朋友。会议讨论了当时北京经济学和政策研究的情况,欢迎中心作为生力军加入这些方面的工作。我在会上见到很多老朋友,也认识了一些新朋友。在校园里走去吃饭时,张维迎对我说中国的机会很多,遍地项目,但能够承担的人不太多。

我1994年8月23日回国。到京后,我与易纲通了话。8月27日我到北大报到。先到勺园5号楼,在远处看到一男一女出来。进门一问,说中心的人刚走。等一会,邢惠清和余明德回来,带我进一客房,套间,里边有中心唯一的资产,一部新买的打印复印机。

中午在未名湖边小坐,天很热,阴,空气里似乎流着粘稠的汗水。

办公室和住房

几天后,北大吴树青校长特批给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两间半办公室,在旧地学楼一层。两间大房是半大教室,当教师办公室用,第一学期南边是易纲、余明德,北边是张维迎和我(此后随着人数增加有所变化)。半间是张佳利和邢惠清的行政办公室。

学校给了四套住房,我和余明德住在蔚秀园相邻的两个楼上。一天我和明德在房产科拿到钥匙,办事人员不太友好。后来才知道北大老师排队等分房要等很多年,我们插队,有些老师自然不太高兴,我们开始理直气壮拿钥匙,后来知道情况后也有些抱歉。蔚秀园房子小一些,但比较近,骑车出入北大非常方便。9月搬家,两个月以后安好热水器,就可以洗澡了。此后,我和余明德办了很多手续,印了几十张照片填表用,申请液化气、驾驶笔试,有时要骑车穿越整个北京城。我和余明德同住蔚秀园,我们互相帮助,我这个没有执照的前电工曾为明德家装过一个插灯用的插座。我的档案在北京语言学院留学服务中心,很长时间拿不出来,需要到原单位人大还清当初出国时借的机票钱,约合1000多美元。这对我来说是很大一笔钱,托人找关系也不能减免,北大也不能录用被开除公职者,最后还是还了机票美元972.85,工资4060.50元,培训费100元,档案保管费320元。经协商,实缴4480元和950美元,感谢人大给打了折。还完钱,人大人事处领导拿出一张纸,上面十几个格,每个格写着一个单位,要全部盖上公章,一次跑不完,又跑了一次。最后我把盖满红戳的纸复印了一些,留作纪念。

行政管理

中心初创时期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十分简洁精干。办公室一开始是张佳利和邢惠清,后来雇了一个秘书张宁,大学刚毕业。虽然是主任的秘书,但是也为我们大家服务,21世纪很多人干的活儿,90年代邢惠清和张宁利用饭后时间就干了。谁的电脑坏了,都是行政主管张佳利亲自负责修。

海闻长期主持中心的运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李玲等老师此后也主持过中心的运作,对中心的巩固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教 学

1994年第一学期我们给经济系教课,张维迎教高级微观,易纲讲计量,余明德主讲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没人认领,我就教了宏观。

我教经济系中级宏观经济学,用多恩布什-费舍尔的书。英国回来的余永定博士后来教过高级宏观。此后,我于1995年9月教(经院)硕士一年级研究生宏观经济学50人以上大课。1996年给经院本科讲环境经济学,同时给社科院研究生讲发展经济学(樊纲联系的)。1997年2月讲300人的宏观经济学大课(应该是双学位),考试时开设6考场,12个助教监考。1997年下半年给双学位讲产业组织(160学生)。98年2月讲宏观,200学生。

1994年一天晚上易纲、明德和我骑车,来到北大附近的一个小区,拜访厉以宁先生。厉老师对我们谆谆教诲,还说到一些日常琐事,比如说房子里如果要多装东西,必须向高处堆,我们坐在沙发上抬头一望,他家的书架等家具确实很高,后来一直记着厉老师的至理名言。后来还和维迎等拜访过北大经济系的萧灼基老师。

成立仪式

1995年春开学,2月15日见Perkins,留下一张6人都在的照片。

张帆:我在CCER的日子

左起:张帆、易纲、林毅夫、德怀特•帕金斯、帕金斯夫人、海闻、余明德、张维迎

3月10日中心成立典礼。先进行了一周学术演讲,在电教后面的阶梯教室举行,我们六个和校内外各路英豪都来参加。我讲的是管制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讲到一半看到维迎进来,觉得题目也许还有点吸引力。

最后一天是开幕式,在电教中心大礼堂举行,人头攒动,我负责为简报录音,站在右侧靠边的走道上。主席台上有诺斯教授、陈岱老(陈岱孙)、杜润生、高尚全、王岐山、北大时任校长吴树青、副校长梁柱,经济系的负责老师、福特基金会和世界银行的官员。诺斯做了关于制度变迁的主旨演讲,我后来把诺斯的讲话翻译成中文,登在易纲主编的一本书上。

张帆:我在CCER的日子

1995年成立大会现场

1995年3月16日中心召开全体会,订立了章程,规定中心所有重要事项需由教授会投票决定。此后中心不断扩大,周其仁、宋国青、卢锋、胡大源、汪丁丁、姚洋、赵耀辉等都先后加入了中心,其中一些人(例如其仁)自始就参与了中心的筹划。此后,其仁、姚洋、益平相继主持中心-国发院的工作,使中心不断壮大。

研究和社会工作

初创时期,毅夫等人请了很多著名经济学家到北大做讲座。一次和余明德到友谊宾馆蒙代尔的“家”邀请蒙代尔,他应邀来北大讲,地上都坐了人。

1995年5月,维迎、明德和我曾陪日本著名经济学家Uzawa在勺园吃饭喝啤酒,刚做了讲座的白发老人喝了十几瓶啤酒,十分开心。

中心初创时期我负责编辑简报。1995年4月林毅夫让我主编简报,5月18日简报第一期报道水稻会议,正式出版。编简报经济系学生秦琦是我的主要助手,吴旭华、邓海燕、钟凯风等经济系同学都提供过帮助。因为编简报,很多讲座我都必须参加。1996年3月开会,毅夫说简报影响大,要再大胆一点。这段时间,毅夫向校领导、参会人员和专家多次介绍我负责简报。1998年5月,毅夫很高兴地告诉我,中央领导看了三期简报,包括东南亚金融风暴、全球一体化等。

张帆:我在CCER的日子

张帆老师整理的第一期简报

1996年,在毅夫和佳利的努力下,朗润园1期工程竣工,我们搬进朗润园。1998年5月遇到一位老人名叫周有斐,说在此地住过,与他同期居住的还有化学系教授Walson和图书馆馆长梁思庄(梁启超之女、梁思成的妹妹)。最初只改建了两进院子,从我的办公室后窗望去,第三进院子,居民拥挤的生活和杂乱搭建的简易房一览无余。

在朗润园,我们都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我们教课地点在各教学楼。

1995年易纲代理主管。此后中心长期由海闻经营,开始海闻夫人小毕亲自做秘书工作,非常出色,起了表率作用。1997年6月我让助教判卷,规定每人判所有学生的同样几道题,但助教不听,把卷子一分,拿回宿舍去分开判。结果每个人都判一部分学生的所有题。这样的话,同样的一道题由几个不同的人判,标准可能不一致,对学生不公平。我发现之后就说了他们一下,海闻知道后拔刀相助,叫手下通知3位助教马上来开会,当时已经晚上10点。海闻把他们批评一顿,责令重判。这件事我十分感激海闻,也觉得我有些对不住这几位助教。

毅夫从世行为我们争取了中心第一个大项目——粮食项目。毅夫总负责,成员有国青、卢迈、明德,还有我。我负责粮食消费。我把问卷加在国家统计局的常规家计调查中发出去,涵盖若干城市,我还借机到成都监督调查过程,这中间北京市统计局一些同志帮了不少忙。1996年6月为保证粮食项目的完成,毅夫把我们“关”在空军指挥学院招待所,只是到周末才回家看看。第一次吃饭,餐厅只有我们一桌,服务员问你们想喝点什么饮料,我们说一个饮料,她说没有,再说一个又没有,说了好几个都没有。我们说你有什么呀,她说只有雪碧。如果只有雪碧,还问我们干什么呢?我们每天吃完晚饭出去散步,看到很多有趣的事。周围人烟稀少,卢迈有一天晚上10点回家,我和国青去送,没有路灯,车灯下我们三个人“面目狰狞”,等了20多分钟才有一辆出租车敢停。

1995年5月到新加坡参见了EEPSEA workshop,此后去了几次。1995年6-7月到哈佛肯尼迪学院参加环境夏季学习,Panayotou与Vencent主持。上课我问了很多问题。1995年我去过山东平度、无锡调查。一些朋友帮了不少忙。1998年1月住进企业家张进无锡大院帮他做调查。1997年4月天泽所讨论制度,我谈了民航业的研究。1997年做过跨国公司研究(与国家统计局郑京平合作)。1997年9月其仁介绍我到海南发展研究院讲宏观经济学,一天讲6小时(外加2小时课外辅导)讲了一周,工作量很大。和清华薛澜做管制项目,在程思危主编书中写了管制一章。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第一版,此后又出了两版。给梁晶翻译了几本基本的经济学教科书,后来21世纪在国发院教课时发现大家用的就是其中一本。1997年和毅夫合写了粮食消费文章。

其 他

1997年10月,和双学位2期会见。海闻主持会议,并解答了同学们关于学位证书教委是否承认的问题,有效地化解了同学们的疑问。参加会的有胡大源、陈平、姚洋、梁能等老师。毅夫让老师们说几句话鼓励鼓励大家,老师们说了不少鼓励的话。根据我的记忆(可能不准确),毅夫说:诺贝尔奖是你们的。易纲说:要做经济主战场双枪将。周其仁谈了以往清华和北大人后来做了什么的往事鼓励北大同学。我说:中心是潜力股,十年二十年后你们会发现中心这段经历对你们人生的价值会大升。

张帆:我在CCER的日子

中心的学生们

在中心有机会和很多人接触。1998年5月和毅夫陪客人吃饭,然后客人去二教演讲,毅夫陪客人在小院里走走,让我开他车到二教,我第一次在北大校园开车,由于紧张一直忘记放开手闸。

1997年6月辅修毕业Party,我开香槟,毅夫帮忙。

我也参加了中心的一些体育活动,或为中心的同学加油,我们的成绩在当时的北大是第三世界,但我们的啦啦队在北大名列前茅。

张帆:我在CCER的日子

中心的啦啦队

1998年5月5日,耶伦一行来访。届时我在西门迎接,上车带到朗润园,在车上和耶伦简短交谈,她是位白发女人,十分和蔼。在致福轩见面时,林毅夫谈改革,易纲谈金融改革。1998年6月29日克林顿到北大校长办公楼演讲,同时商务部长戴利和耶伦到中心参加MBA开学典礼,耶伦讲了话。

1997年4月25日,致福轩修缮完成,正式揭幕。一些老领导参加,会前我们陪同他们参观了办公室,介绍了一些情况。一位来宾讲话说:我相信中心能搞好,是基于对这些人的个人了解。他说我们从中国实际到理论,从中国到外国,再中国,再到外国。

中心时常在夜里开会,1998年5月3日北大百年校庆,我们在中心开会,外面乐声悠扬,我有点心不在焉,心想散会后到会场看看。凌晨二时散会,我到静园看会场,人去园空,夜色迷人,微风中纸屑飞扬,一位不认识的女生骑车过来,说“祝你幸运”,我赶快回“祝你幸运”。

1998年6月我得了肝炎,医生开了假条。此后放学术假回美,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就没有立即回去,直到2010年才重返中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