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期选择,是小麦获得高产的基础,适宜的播期,且温度水肥良好,能促进高产高质,相反,就要阻碍植株成长。
近几年,关于早播和晚播的争论不休,适期晚播逐渐成为主流观点,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晚播促进植株生长过程。
虽然实践经验同样表明,晚播确实能起到促进效果,但这种促进效果有限,种植管理不当还起反面效果。
为选择恰当的小麦播期,全面提高产质,就要明确播种过早和过晚的缺点,掌握晚播的技术方案。
播期过早缺点
播种时间过早,日间的温度高,小麦出苗速度快,长势猛,植株旺长,消耗过量养分,遇到降温还会遭遇冻害。
苗情长势过旺。温度越高,水分越充裕,养分越足,种子吸水速度快,酶的活跃度增强,麦种萌动发芽,能快速出土。
这种状态下,苗期植株就能获得远超实际需求的良好生长环境,不良影响就是冬前苗情过旺,造成“冬旺春不旺”的问题。
抗冻能力降低。旺长小麦具备的特征是植株高,叶片面积大,分蘖进程提前,而且前期养分过快使用,过冬前会出现病黄细苗问题。
抗低温能力明显降低的植株在深冬时节,遇到风力强,温度低的自然环境,就会被冻伤根系,无法越冬,威胁到植株的正常成长。
病虫和倒伏问题。病虫问题的暴露主要集中在植株过冬后,因为前期分蘖数量大,返青后田间阴郁封闭,排水不畅,会引起纹枯和根腐等病害,还会给害虫提供生长的温床。
只要是旺长的小麦,无论是发生在冬前,还是春后,都无可避免的株高茎细的问题,遇狂风暴雨,就要倒伏,轻则减产降质,重则绝收。
晚播种缺点
目前,随着全球温度升高,原有播期适当延迟,能更有益植株成长,但这不意味着能无限延迟播种。播种过晚带来的问题:
首先是,出苗不齐。温度是种子萌发的基础条件,超过24℃,种子呼吸作用增强,发芽受阻,低于10℃,发芽速度慢,感染病害。
15-20℃的温度环境里,温度越高,种子吸水速度越快,萌芽出土速度就越快,温度环境不适宜,出苗不齐整。
其次是,黄病苗问题。温度过低,植株的根系延伸拓展能力降低,相应获得营养物质的能力降低,植株发黄孱弱。
如采取灌溉追肥的管理措施,植株的吸收能力都有限,长势无法完全恢复,即使到春后,返青迟缓,孕穗成穗率低,病虫害等问题都很突出。
因此说,播种时间过晚,小麦冬前积温无法满足需求,植株弱小,分蘖的数量少,不利成功越冬,谨慎选择。
晚播技术方案
通过适量的延迟播种期,能一定程度改善植株长势,促进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具体能执行的方案有:
选种拌种。选择适宜的优良小麦品种,是高产的基础,基层生产者要根据气候特点和种植习惯,选择具有高产和晚播特性的小麦品种。
同时,还要能用合适的药剂进行拌种处理,规避冻害和病菌虫害,搅拌均匀,使药剂和种子充分接触,再晾晒干备用。
增加播量。相较正常播种的小麦,晚播小麦播期晚,温度逐渐降低,为改善出苗不佳的情况,就要适量增加用种量,延播越长,用种量就要越大。
而且,还要考虑到土壤土质调整用种量,黏性土壤的水分含量大,降温速度快,对麦苗成长的限制就越大,用种量就要增加;相反是沙质土壤,限制就小,用种量就不用太大。
充分整地。播种小麦前,要提前进行整地,采取深耕、压耙和悬耙等措施,能促进耕地水肥循环,为植株成长贮藏能量。
只要土壤经过深耕、细耙,晚播小麦的植株根系就能深扎,最深可扎至1米深,分蘖量、结穗率和抗倒伏性能有较大幅度提高。
科学施肥。晚播小麦,需要提前施足底肥,增加田间土壤肥力,增加小麦植株的抗逆能力和抗寒性。
施肥要能把有机肥和化肥结合起来,把全生育期的磷肥都用来当基肥,降低氮肥和钾肥的用量,追肥过程再补施这两类常量元素。
播期选择。根据过往经验,黄淮海北部、中部和南部的晚播种时间分别为10月5日-12日(别晚于15日)、10月7日-15日(别晚于20日)和10月15日-20日(别晚于10月30日)。
晚播种时间只是参考,具体还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温度变化和选择的小麦品种,灵活调整播种时间。
最后要说,播期选择会影响到产量和质量,但程度有限,想要全面增产提质,就要深刻把握病虫害管理,水肥管理和其它田间管理事宜。
常见管理技术包括有浇灌越冬水,早春镇压控旺,重点防治赤霉病,强化倒春寒和干热风管理,进而达到高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