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凝固时光的映像——记著名人像摄影师张庆林

凝固时光的映像

——记著名人像摄影师张庆林

李东川

凝固时光的映像——记著名人像摄影师张庆林

在那个年代,去照相馆照相有一种很神圣的仪式感,它给世人留下了太多的珍贵记忆。这幅全家合影拍摄于民国三十四年,右二是三岁的张庆林依偎在母亲的身边。

在那个年代,去照相馆照相,是一件郑重其事,仪式感非常强的事情,我曾经在一个家庭看到过他祖上的全家合影,照片上记载着日子——民国十一年,一算已经100多年了。

一大家子好几十口人,坐在中间的那两位,应该是他的高祖父,高祖母。

高祖父脚蹬布鞋,穿着肥大的收口的灯笼裤,一身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头发还保留着清朝时期的辫子;高祖母脚蹬三寸金莲青布鞋,裤脚有青布条包裹收口,一袭长褂垂至膝下,头上裹有两侧掩耳的绣花布片(应该也是帽子的一种吧?)。

二老身后的那些子孙后代们,有西装革履的,有穿站领学生服的,还有军人,女人们有的穿着旧式的中式服装,有的穿着上身半长袖下身着裙的学生服装,有的则穿着西式连衣裙。

围绕在高祖父,高祖母身边的那些小孩,小男孩戴着瓜皮帽,小姑娘扎着小辫,辫捎还扎着漂亮的蝴蝶结.......

这张《四世同堂》的照片,一下就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曾经的年代。

这,就是照片的魅力,是照相馆老师们给我们留下的那个时代最有意义的映象。

凝固时光的映像——记著名人像摄影师张庆林

婚纱摄影曾在十年浩劫被作为具有资产阶级情调的事物被禁绝。1976年张庆林首次引进了当时还尚处在禁锢边缘的婚纱,并拍出了淄博市第一张婚纱照,当时在“工农兵照相馆”展示这幅婚纱照的橱窗前,每天都吸引不少行人驻足观看。

我是1974年来到张店的,因为工作性质(搞宣传的)所需,很快就结识了一些照相的人,比如说陆玉鲁、孙其光、陈勇等。

那时,玩相机的很少,当时这些玩相机的几乎和照相馆的老师们没大有来往。

当时在我们的心目中,这就是两个不同的行当。

后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在人们的意识里,这两个不同的行当,已经混淆的模糊不清了。

直到现在我才认识到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是不带任何主观意识的拍摄者;一个是不断用主观意识去影响拍摄对象的拍摄者。

当我们今天再翻看过去的老照片时,我们才发现那一张张在照相馆留下的家庭合影和个人留影,对于经历过那些年代的我们来说是何等的珍贵。

在张店照相馆行业中,张庆林先生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照相馆人”,关于这点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代“照相馆人”有郭东波(上世纪三十年代进入“云升”),当时的郭先生主要从事底片图片修润,因其写有一手好字,照片合影留念均由其题字,直至八十年初,后来因电脑运用,手写字就完全退出了照相行业。刘贞禊(上世纪三十年代进入“凤山”)作为“凤山照相馆”的掌镜人,一直在张店照相行业从事照相至退休。

张店的照相业起始于上世纪30年代,当年博兴人王凤山来到张店开始了照相经营,1938年在张店三马路上开办了“凤山照相馆”,同时期的还有李云昇开办的“云升照相馆”等。

1956年公私合营后,成立了国营“大众照相馆”。

在照相刚传进中国时,它是被作为一种营生职业被传播开来。那时的“照相”在常人眼里是一个很神秘、奇巧的技术,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人都相信它会勾魂。

照相的神秘奇巧决定了照相馆这个行当有种特殊传承方式——师徒相传,所以在那个年代,进照相馆学徒对“文化”几乎没什么要求,师傅手把手的带,学徒亦步亦趋地学就行了。

在“浙江美院附中”学习的张庆林先生,1962年到了“大众照相馆”,他成了张店照相业第一个有文化和美术基础的从业者。

这就决定了他与照相馆前辈们那种师徒传承有了本质的区别,并决定了他在后来的照相行业中格局眼光方面的与众不同。

从照相业传承上讲,他应该是第二代“照相馆”人,而从照相馆传承方式上讲,张庆林与第一代照相馆人有了本质的不同。

他是从事照相馆拍摄中第一个引进摄影理念的摄影师。

正如我一开始就谈到的:照相馆的拍摄除了在构图用光等方面完全依靠自己的经验外,在人物方面则主要抓取其最佳状态,在拍摄对像方面完全不参与自己的主观意识。

至今我还清晰记得在那个年代,庆林先生在摄影棚拍摄的情景:先钻在座机遮光罩下面安装底片,然后把头伸出布罩,手持橡胶气囊快门控制器,嘴里喊着:“来,看着这里”,同时把手伸在座机上前方,“笑一笑,一、二、三,好…唻…”。

记得我儿子的“百日照”就是庆林先生亲自掌镜照的,只见他手持摇铃鼓使劲晃荡,那“哗啦啦”连续不断发出的声响终于把儿子逗乐了,给儿子留下了一幅非常精彩的百日照。

庆林先生是在文革后第一个把婚纱引进张店的人,当时他给在文化馆搞摄影的孙其光夫妇拍的婚纱照,挂在三马路“工农兵照相馆”的橱窗里,在张店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每天都会引来不少围观的人。

凝固时光的映像——记著名人像摄影师张庆林

张庆林的上学经历,使他的照相生涯与以“师徒传承”的第一代“照相馆人”有了明显的区别,他第一个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带进了所拍摄的人物中,他以其独特的视角为山东话剧团演员胡兆峰拍摄的人物照,深受被拍摄者的喜爱,并以《不会倒下的人》为题荣获全国首届人像摄影展金奖。他也因此被当选全国人像摄影展评委。

庆林先生还是照相馆行业第一个把个人意识带进入像摄影的人。

一直以来,照相馆的摄影师追求的就是如何在“全家照”中照出喜庆的气氛,在个人照中照出最佳状态把人最美的方面展示给大家,总之一句话就是把拍摄对象客观地展现出来。

庆林先生却在拍摄中第一次把自己的主观意识注入到了拍摄对象中,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那幅《不会倒下的人》。

当时山东话剧团来淄博演出,演员胡兆峰的形象有种阳刚之气,于是就邀请他到“鲁中彩色摄影中心”来拍照,在拍摄中变换了不少姿式,都觉得总是还差那么一点点味道,后来陆玉鲁提议胡兆峰的头略低下些,并把礼帽挡住眼,结果拍出来一下找着感觉了,于是一幅佳作《不会倒下的人》诞生了,并在“全国人像摄影展览”中获得金奖。从而一举奠定了张庆林先生在全国人像摄影中的地位,成为“全国人像摄影展览”的评委。

张店照相业在张庆林和照相馆其他老师的努力下,在行业内有了很大的声望,

凝固时光的映像——记著名人像摄影师张庆林

在照相馆的人物照中,张庆林以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拍摄的人物照,深受被拍摄者的喜爱。这是1991年为电影演员杨子纯拍摄的留影。

当时中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著名京剧演员袁世海,京剧《杜鹃山》中的女主角“柯湘”扮演者杨春霞等都慕名前来拍照,庆林先生精湛的拍摄水平,一时在行内传为佳话。

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的“工农兵照相馆”,其格局规模在当时的张店可谓独树一帜,其建设从设计到装修的图纸都是出自张庆林先生的手。

那个年代的“长征照相馆”,“影美照相馆”等张店照相业的七、八个照相馆的建设到装修都是庆林先生亲自设计完成的。

庆林还有一个值得书写的业绩,就是他在全市第一个引进了彩扩机,成立了“鲁中彩色摄影中心”,并担任了首任经理。

那时彩色摄影刚刚兴起,人们拍了彩照还得寄到青岛、北京去冲扩。“鲁中彩色摄影中心”的成立极大地方便了淄博广大彩色摄影爱好者的需求,为淄博的摄影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从照相馆的留影到摄影的观念转变;从张店照相业由简陋到上品位;尤其在全市第一个引进彩扩......张庆林先生对张店照相业的发展和影响是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的。

在我们的社会进入全民摄影时代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所经历过的“照相馆时代”,我们有很多的家庭和个人之所以能在几十年甚至百年之后,还能看到我们先辈的形象,必须要感谢“照相馆时代”像张庆林老师这样的老师们,是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时光的映象,让瞬间凝固成了永恒。

凝固时光的映像——记著名人像摄影师张庆林

这是张庆林1979年为著名歌唱家郑绪岚(左),1990年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春霞(右)拍摄的留影照。

凝固时光的映像——记著名人像摄影师张庆林

2024年10月3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