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鱼生VS日料刺身 想安全尝鲜还是要靠极速鲜

鱼禽牛羊,最鲜为鱼。吃鱼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生吃!

中国鱼生VS日料刺身 想安全尝鲜还是要靠极速鲜
中国鱼生VS日料刺身 想安全尝鲜还是要靠极速鲜

“鱼生”被称为中国饮食的活化石

中国人吃生鱼片可以追溯到1500年之前。鱼生,是中国古代菜色中最著名的菜肴之一。各类海陆空生肉细切成条或薄片,统称为脍。而秦汉之后,吃飞禽走兽的比较少,所以脍多指鱼脍。还衍生出一个“鲙”字用来专指斫鲙(切生鱼片)一度成为唐代流行时尚之一鲤鱼、鲫鱼、鳜鱼……但凡是周边河里湖里能抓上来的就没有古人不生吃的。因为中国吃的鱼生大多是淡水鱼,淡水鱼易长寄生虫。而能将鱼生处理完美的厨师非常少,所以在经历过鼎盛时期后,吃生鱼片的人越来越少。如今,在中国吃鱼生,尤以广东潮汕、顺德与广西横县知名度最高。

中国鱼生VS日料刺身 想安全尝鲜还是要靠极速鲜
中国鱼生VS日料刺身 想安全尝鲜还是要靠极速鲜

而当生鱼片到了日本之后同样被发扬光大,并变成了国菜。刺身[(さしみ/Sashimi,沙西米]该词产生于日本室町时代,据说起源于把鱼切成块盛在盘子上时,为了能够弄清鱼的种类便于人们区分,而把鱼鳍插在鱼肉上的做法代指将新鲜的鱼贝类生切成片,蘸调味料直接食用的菜品。兼具讲究的料理与拼盘技术的刺身是日本享誉世界的饮食文化漂亮的造型。新鲜的原料,柔嫩鲜美的口感,带有刺激性的调味料,极鲜至爽的美味,令刺身成为日本食文化中的奢华代表。

中国鱼生VS日料刺身 想安全尝鲜还是要靠极速鲜

而无论是中国鱼生还是日料刺身它的的口碑始终是两极分化的,不喜欢的人因为淡水养殖的鱼生中含有寄生虫,对它敬而远之,而喜欢它的人却因为脆甜爽口的口感视若珍宝,鱼生属于生食,处理不当易感染细菌,尽管做刺身所使用的大部分都是海水鱼,没有淡水鱼的寄生虫那么多,但仍然有感染寄生虫的风险,而有吃生鱼片饮食习惯的省市寄生虫的感染率都非常高。一项专门针对浙江省舟山渔场鱼类异尖线虫感染情况的调查显示29种444尾海鱼:218尾都被检出了异尖线虫的幼虫,海鱼的总感染率为49.1%。其中一条38cm长的鲐鱼携带了114条异尖线虫幼虫,所以,食用新鲜宰杀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生鱼片或者腌制的生海鲜你很可能有机会品尝到同样新鲜、蛋白质丰富的寄生虫,是不是很刺激?

既然众多的刺身和海产中有着寄生虫,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更加健康、放心地吃刺身呢?

那就是液氮超低温速冻!

(1)平常的冷冻的手段确实可以杀死寄生虫,但需要温度够低、连续冰冻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行。

(2)餐桌上的“冰镇”只是用冰块降温,非但起不到杀虫效果,反而可能延长某些寄生幼虫的存活时间。并且短时间的“冰镇”杀虫基本是无效的。

(3)海产品在被打捞上船后用液氮为制冷剂的制冷设备进行速冻,以此来保持海鱼的鲜美和原汁原味。

(4)以液氮为制冷剂的制冷设备最低温度可以达到-196℃,并且降温速冻很快,在-25℃时,海鱼体内的寄生虫就会慢慢地降低活动频率,并且在长时间保持在-25℃以下的温度中,十几个小时就可以将海产品体内的寄生虫全部杀死。

经过速冻设备的第一道加工,随后放入到深低温存储库进行长时间的深冻,将海鱼体内的寄生虫全部杀死,最后再配送到寿司店或刺身餐馆,我们就可以吃上放心、美味的海鱼刺身了。

中国鱼生VS日料刺身 想安全尝鲜还是要靠极速鲜
中国鱼生VS日料刺身 想安全尝鲜还是要靠极速鲜

什么是液氮?

液氮,就是氮气的液体状态,其蒸发温度为零下196℃。

氮气,就存在于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的空气中,且含量远高于氧气。氮气在空气中的含量为78%(氧气只有21%)。

所以,液氮,就取材于我们所处的空气中。它有几个无与伦比的环保特性:

(1)惰性气体,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无腐蚀作用;

(2)无毒、无色、无味;

(3)不易燃、不易爆;

(4)不会破坏臭氧层。

液氮速冻的优势是什么?

液氮速冻机,以液氮作为冷源,最低温度可达零下196度,利用程序控制液氮气化喷发从而达到快速制冷目的。制冷速度是传统设备的三倍以上,极大地提高了产能、食品安全和品质。

(1)速度极快:速度三倍于传统设备,是真正的“速冻”;

(2)完美锁鲜:完整的留食材色香味和营养成分;

(3)更长货架期:速冻后的食材保存一年,解冻后还和新鲜的一样;

(4)极低的干耗:传统干耗5%到7%,分子速冻干耗仅为0.25%到0.5%;

(5)节电环保:分子速冻机制冷过程消耗极小的电量;

(6)精准温控:0到-196摄氏度无级调节,应用范围极广;

(7)无毒无害环保:液氮是惰性气体,无毒、无色、无味;

(8)占地面积小:没有压缩机,体积仅为传统的1/2,占地极小;

(9)后期维护简单:可节约大量的后期维护成本。

传统速冻设备VS液氮速冻设备

中国鱼生VS日料刺身 想安全尝鲜还是要靠极速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