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基于多层网络的系统辨证脉学诊断模式探析

基于多层网络的系统辨证脉学诊断模式探析

中医脉诊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人体常变概况,但需要建立一个客观化、逻辑化的诊断模式。将多层网络的概念迁移至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中,通过输入提取25对脉象要素节点构建时空脉象网络,在中医学知识体系指导下对节点建立连边,提取出病因层、体质个性层、心理状态层、功能失调层及结构紊乱层,最终输出对患者一般情况、病因病机及疾病演化过程的认识,从而指导临证辨治,形成以系统辨证脉学脉象要素网络为主导的疾病诊断模式。根据抽取出的病因层、体质个性层、心理状态层、功能失调层及结构紊乱层特征,构建疾病的时空脉象网络,可以较全面获得对患者的整体认识,包括:个性、体质、心理、主要的致病因素及病机、疾病判断等。因此通过多层网络的逻辑思维模式,能够归纳出涵盖多层面的综合诊断“决策树”,并指导形成多层次的治疗

用抽象的脉诊诊断疾病存在较大困难。系统辨证脉学将多层网络的概念迁移至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中,以脉象要素网络为主导构建疾病的诊断治疗模式,通过分析病因层、体质个性层、心理状态层、功能失调层及结构紊乱层的特征,以明确关键病因病机,预见疾病的转归,以期提高诊治疗效。

中医脉诊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人体常变概况,但需要建立一个客观化、逻辑化的诊断模式。将多层网络的概念迁移至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中,通过输入提取25对脉象要素节点构建时空脉象网络,在中医学知识体系指导下对节点建立连边,提取出病因层、体质个性层、心理状态层、功能失调层及结构紊乱层,最终输出对患者一般情况、病因病机及疾病演化过程的认识,从而指导临证辨治,形成以系统辨证脉学脉象要素网络为主导的疾病诊断模式。

中医是研究人体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复杂性科学。我们将人体复杂系统的信息、能量、结构及功能异常归纳为某一种或某一类疾病,因此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每一个层面都是一个复杂网络。从中医脉诊诊断中获取的依据是较全面的,能明确诊断疾病,较为客观地构建整个人体的常变概况。然而在以往的脉诊模式下,提取脉象诊断依据的丰富度和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医者的理论水平和经验,脉象和证型间建立联系的标准往往是“意象化”的。我们期待一种建立在脉象要素和证型间的客观化、逻辑化的诊断模式。多层网络是现今复杂网络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现将多层网络的概念迁移至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中,即以脉象要素网络为主导构建疾病的诊断治疗模式。该诊断模式的实质为脉象要素和诊断层次之间的网络逻辑关系,可以指导中医辨证和西医诊断、制定治疗原则并指导治疗,包括系统辨证脉学的诊法网络及疾病网络。

1 多层网络的概念及特性

多层网络是包含多种关系的网络。多层网络通过对多种类型节点及其连边关系(包括层内连边和层间连边)的研究去解析复杂系统的时空非线性的关联关系。多层网络作为一种拓扑结构,其某层网络节点的重要性(节点中心性)取决于指向该节点的邻居数量和质量,受到层的重要性和层间的连接方式的影响;每一层网络在多层网络中的相对重要程度称为层的中心性,中心性是衡量点和层影响力的指标。通过对中心性进行排名能够量化复杂网络中有影响力的节点或层的重要性,可以用于描述复杂网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基于多层网络的系统辨证脉学诊断模式探析

2 系统辨证脉学的诊法网络

系统辨证脉学是在系统论指导下,运用中医学、认知心理学、现代信息学、物理学等基本原理,形成的全新脉学体系;是研究血管、血液行为、现象与机体身心状态、中医病因病机和西医疾病参数之间映射关系的中医诊断技术。系统辨证脉学认为脉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将寸口脉部位的空间实体进行分形用于定位诊断,将指下感觉到的脉象信息分化出25对单一属性的脉象要素用于定性诊断。25对脉象要素分别是浮沉、上下、左右、内外、迟数、结代、曲直、粗细、长短、高深、怠驶、敛散、动静、来去、疾缓、进退、强弱、凸凹、寒热、稀稠、滑涩、枯荣、清浊、厚薄、刚柔。定位诊断为五部六区七层五带。五部指传统的寸关尺三部加寸上和尺下:寸上主头面,寸主上焦,关主中焦,尺主下焦,尺下主腰膝。将一个完整的脉搏波进行划分,横向分为5带,纵向分为6区,径向分为7层,与机体的各部组织、器官进行密切对应,通过与脉象要素的结合形成精确的定位诊断。

2.1 脉象要素的去中心化特征

去中心化特征并不是指不存在中心,而是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节点之间彼此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影响,会通过网络而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该系统现象或结构呈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系统辨证脉学的25对脉象要素具有去中心化特征。在依次开放不同的感觉通道提取脉象要素的过程中,每对脉象要素都应提取、“遍历”,此时脉象要素的地位是平等的,并不存在主导脉象要素。见图1。

基于多层网络的系统辨证脉学诊断模式探析

图1 脉象要素“去中心化”分布示意

2.2 诊断与辨证的中心化——提取异常信息

虽然脉象要素以去中心化为特征,但疾病的病机存在中心化,占主要矛盾的病机为中心病机,它对疾病的预后起关键作用。在将25对脉象要素遍历之后,我们能够提取出带有疾病信息的脉象要素,形成脉象要素网络指导后续诊治,当脉象要素用来表征病因病机时就具有了中心化特征。所有脉象要素并不会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体的某一疾病过程,比如在以热证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脉象要素可能但见热而无寒。脉象要素在不同网络中的中心性不同,对这些脉象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反映不同的病因、病机在疾病网络中的中心性,从而明确疾病当前态的关键病机进行辨证论治。

2.3 脉象要素的时空物理五维度分类原则

系统辨证脉学的25对脉象要素按照时空物理五个维度进行分类:脉搏空间位置(位)、数律(数)、空间形态(形)、脉搏波和脉管壁(动)、血流质地(质)。空间位置有:浮沉、上下、左右、内外;数律要素有:迟数、结代;空间形态要素有:曲直、粗细;波动要素:长短、高深、怠驶、敛散、动静、来去、疾缓、进退、强弱、凸凹;质地要素有:寒热、稀稠、滑涩、枯荣、清浊、厚薄、刚柔。

2.4 系统辨证脉学诊法网络的训练与建立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机体偏离“中和态”会产生病理改变,脉象也会向两极发生改变,25对脉象要素即是对此的表征。其直接表征含义在不同个体间稳定不变。脉象是一个非平衡系统,脉象要素的常与变没有标准值,脉象的常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与天、地及人自身的个性、体质等生理特点相适应。超出“平衡态”、失去“变应力”即为变。因此,脉象要素“手感”的建立需要反复大量的训练,在不断对比总结中建立“模糊摆动”的感觉和知觉,建立总体共性前提下的个人的常变标准。

在诊脉过程中按照先总按后单按的顺序,依次遍诊左手、右手,并同时诊双手对比。按照五部六区七层五带分区建立脉诊空间概念,以空间为基础、时间为序列将位、数、形、动、质五维度具体的脉象要素信息填充,从而实现定位基础上的定性,形成诊法网络层次。

基于多层网络的系统辨证脉学诊断模式探析

3 系统辨证脉学对疾病网络的认识

运用已经掌握的中医学知识体系,脉象要素作为节点,将表征意义关联度较高的特定脉象要素之间的联系作为连边,形成了脉象要素多层网络,这种连边即脉象要素与机体状态之间的映射关系。不同的网络层代表着不同的病因病机意义(证候网络层),不同证候网络层通过层间连边有机结合,进而形成具有高度概括意义的“脉象系统”(即疾病网络)。证候网络层之间的因果、演化、并列、时序等关系构成了疾病发展的整个过程。厘清层间关系有助于分析、洄溯、还原出疾病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而对疾病发展的各个环节、根源和结果都有一个清晰认识,进而确立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与机制。

系统辨证脉学提取脉象要素,将运用脉象要素构建分析人体疾病网络,最终得到对应的病机、证候及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并给出相应的治法方药。

3.1 疾病网络的组织架构

疾病网络的组织架构指纳入要素节点并建立连边的标准,即提取出“证”的逻辑思维过程。

3.1.1 病因层

病因可分外感与内伤。外感六淫的脉象特征分别为:风邪见“浮柔而缓”,寒邪见“刚敛而寒”,湿邪见“稠滑而短”,热邪见“热动而强”,燥邪则“缺乏荣润滑利”,阴暑“刚寒稠滑”,阳暑“浮散而热”。对于七情内伤,则见与喜、怒、忧、思、悲、恐、惊相对应的“动”,即有特征性的谐振波。饮食积滞“稠热而强”。过劳主要以“怠”为特征。

3.1.2 体质个性层

体质和个性代表人体基础生理状态,决定着发病的易感性、倾向性及疾病的转归,处方用药必须考虑其体质、个性。“系统辨证脉学”对“五形人”体质的脉象要素特点进行了总结:木形人“直强而热”,火形人“热而强”,土形人“厚而柔”,金形人“薄、敛、细、弱”,水形人:“厚粗而稠”。将“五态人”个性的脉象要素总结为:太阳之人“浮、动而上”,少阳之人“上、细、长”,太阴之人“沉下而缓”,少阴之人“直细而刚”,阴阳平和之人“厚而柔缓”。

基于多层网络的系统辨证脉学诊断模式探析

3.1.3 心理状态层

不同的体质个性受到个体不同的境遇影响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紊乱状态,体质个性层和心理状态层之间存在层间连边。心理紊乱状态是构成疾病过程的重要环节。系统辨证脉学体系总结了5种心理紊乱状态的脉象特点:精神萎靡状态的脉象特点为“来缓去缓、怠、深、短”;烦躁焦虑状态的脉象特点为“躁动、数、高、短”;郁闷不舒状态的脉象特点为“郁动、沉、涩、短”;惊悸不安状态的脉象特点为“惊动、数、来疾去疾、驶”;思虑过度状态脉象特点为“思动、敛、直、内曲”。心理紊乱状态之间可相互叠加、互为因果,在脉象要素节点和连边上更加复杂。一般来说近期产生的心理紊乱状态多出现在左寸处,日久不得纾解可向尺部泛化,早期产生的心理紊乱状态多在右尺部留痕。

3.1.4 功能失调层

功能失调层可继续划分为阴阳失调层、气失调层、脏腑功能失调层。“系统辨证脉学”对阴阳失调脉象要素总结如下:阳偏盛者“热”,阴偏盛者“寒敛”,阳虚者“寒弱”,阴虚者“枯”,阳损及阴者“寒、弱、散、缓”伴“细、枯”,阴损及阳者“细、涩、枯、数”伴“寒、怠”,阴阳两虚者“细、涩”且“寒、短、弱”。气失调层包括气虚和气机失调,气虚证见“弱”;气失调脉象要素总结如下:气滞证“沉、动、涩”,气逆证“上而粗”,气陷证“下而粗”,气闭证“沉而强”,气脱证“弱而散”。阳偏盛则“热”,阴偏盛则“寒敛”,阳虚则“寒而弱”,阴虚则“枯”,阴阳两虚则“细、涩、寒、短、弱”。脏腑功能失调要结合脉象五部六区七层五带的定位进行诊断。如心阳不足,表现为左寸部上三分之一的“细、弱、沉、寒”,脉搏波起始段“怠”。

3.1.5 结构紊乱层

结构紊乱层包括精、血、津、液等有形物质的改变,痰、水湿、瘀等有形实邪的阻滞,以及脏腑组织的实体病变等。该层包括了中医理论的邪正盛衰病机层,也包含了从现代医学角度对疾病的认识。邪正盛衰病机如“稠滑”者表征痰浊内蕴,“稀滑”者表征痰涎停聚,“稀、滑和桡动脉之外组织按之如泥”表征水湿泛滥,“涩”表征瘀血内阻;津液不足者“细而枯”,血虚者“稀而细”,精亏者“稀而弱”。现代医学角度对疾病的认识,需要运用五部六区七层五带定位结合如凸、凹等脉象要素辨别相应的器官是否有有形占位及占位的性质等。

基于多层网络的系统辨证脉学诊断模式探析

以上仅对各层的特征脉象要素进行概括,根据复杂的病因病机又可以燮变出复杂的脉象要素组合。各层之间通过层间连边相互影响,在体质和个性的基础上,心理紊乱状态作用于人体产生了气的变化,气机失调导致功能失常而产生实邪,实邪致结构紊乱,结构紊乱又可以影响功能、心理状态以及人的体质和个性。因此通过对脉象要素综合分析,能够提取出病因层、体质个性层、心理状态层、功能失调层及结构紊乱层特征,形成对疾病认识的多层网络。

3.2 疾病网络的时序性

疾病处于动态演化当中,病因病机的演变构成了目前时间节点所见的疾病特征,厘清病因病机的时序性对指导治疗至关重要。知其“来”能够把握病因病机演化规律,针对其底层的病因病机进行施治,往往事半功倍;知其“去”可对疾病未来的发展转归进行判断,对把握病势、截断传变十分关键。体质个性层处于较为底层的位置,构成了人体的生理及病理基础。病因层可以起到开启疾病并维持疾病过程的作用。病因作用于个性体质,产生心理紊乱状态、气的功能状态失调,最终导致结构改变。气变往往先于形变出现,因此功能失调层处于结构紊乱层之下。各层之间通过层间连边相互影响,当突破限度发生质变时,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演化出新的网络层次变化。因此,疾病复杂网络不是简单的二维结构,是三维空间结构叠加时间序列的四维结构。

3.3 形成诊断层次

脉象要素和疾病网络层次之间的关系呈“一对多”的映射模式,即一个脉象要素可能会在病因层、体质个性层、心理状态层、功能失调层及结构紊乱层中都具有表征意义。在临床实际所采集的患者脉象是多种脉象要素的集合,其中会有多个脉象要素共同映射某个方面。通过脉象要素的有机结合,获取共同映射的不同层面,多层面组织形成诊断层次。如“刚”这一脉象要素,表征血管壁的硬度增加。因外受寒邪,收引凝滞,血管壁可扩张度减低,结合脉象要素“寒、敛”,此时一般多见于左寸部,在病因层面中即可作出“外受寒邪”的病因层诊断。若结合脉象要素“弱、散、浮、寒”,可作出过度劳伤、阳气不振、寒邪内生的功能失调层诊断。若结合脉象要素“敛、细、涩”,多表征此人个性小心谨慎、思虑过度,此为体质个性层诊断。若单见寸关尺某部某侧的血管壁刚可表示该部位气滞血瘀、经络瘀阻,常见于各种肢体经络疼痛病证。脉象要素“刚、强、敛、驶、长”则表征高血压。通过现有中医知识体系储备及上述映射关系将脉象要素结合起来建立连边,可以形成不同的层次。

基于多层网络的系统辨证脉学诊断模式探析

根据抽取出的病因层、体质个性层、心理状态层、功能失调层及结构紊乱层特征,构建疾病的时空脉象网络,可以较全面获得对患者的整体认识,包括:个性、体质、心理、主要的致病因素及病机、疾病判断等。因此通过多层网络的逻辑思维模式,能够归纳出涵盖多层面的综合诊断“决策树”,并指导形成多层次的治疗,做到脉方相应、脉针相应。

基于多层网络的系统辨证脉学诊断模式探析

4 病案举隅

基于多层网络的系统辨证脉学诊断模式探析

患者,女,72岁,2022年8月23日初诊。主诉:入睡困难40年余,加重10年余。刻下症:每日入睡困难,眠浅梦多易醒,心情低沉,心烦易哭,右手发作性震颤,右腿发抖,咳嗽痰多、憋闷,纳可,大便稀,小便频。既往支气管炎病史50年余,高血脂病史10年余,垂体瘤术后半年。唇暗,舌暗红,苔黄干。整体脉象:上、疾、细、敛、稠、涩;局部脉象:右寸为热、躁动、浊、扩张二期凸点;右关为滑、弱;右尺为寒、沉、细、怒的谐振波;左寸为内曲、进少退多、怠;左关为凸、热、郁动;左尺为枯、寒、沉、刚。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肝阳上亢证。治以平肝潜阳,疏肝健脾。

针刺治以疏解心结,行针得气后患者即刻感觉胸闷减轻,整体放松,谐振波减少。中药内服以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2g,钩藤15g,石决明15g,杜仲15g,牛膝12g,桑寄生15g,黄芩12g,益母草15g,茯神12g,夜交藤12g,柴胡12g,香附15g,苍术20g,枳壳12g,山药20g,桂枝12g。14剂,日1剂,水煎服。

复诊:患者服药后感觉心情平复,入睡略有改善,咳嗽、憋闷减少,矢气增多,大便偏稀伴有黏沫。脉象:上、疾、谐振波略有减轻的趋势。上方:减桂枝,加肉桂6g、当归12g、川芎12g。

按:运用多层网络进行逻辑分析。体质个性层:整体脉象细、敛,左寸内曲,说明患者平时较为小心翼翼,结合郁动、怒动的谐振波,说明患者受到委屈、生气的事情却隐忍不发,偏于金型人性格。整体脉象上、疾,寸、关热而尺寒,说明患者体质为上热下寒,肾水不足见左尺枯,肾阳不足见右尺寒。病因层:怒动的谐振波泛化到右尺,可见患者生气日久。心理状态层:躁动合并郁动,患者生气日久郁而化火,既有郁闷不舒又有烦躁不安,显示了患者欲吐之为快又无法直抒胸臆的矛盾心理。功能失调层:整体脉象为上、疾即肝阳携气机上逆,同时左寸进少退多,怠说明心气不足,心脑供血差,与患者长期失眠相关。结构紊乱层:整体脉象细、敛、稠,局部热、滑,患者血脂高且有痰浊;整体脉象涩:气滞血瘀;右寸扩张二期凸点为慢性支气管炎征象,左尺刚对应下肢不适。

患者虽是失眠来诊,但运用系统辨证脉学多层网络的逻辑分析,可知失眠仅为疾病网络中的部分表征。患者首先因是金型人较为隐忍,遭遇了不良境遇,长期郁怒,造成了气机不展、肝郁气滞而出现了一系列的病机衍化。肝郁乘脾化生痰浊,肝郁化火克肺、肺气不利而咳嗽,二者叠加故而慢性支气管炎日久不愈。郁而化热日久灼伤津液,筋脉失养,损耗肾阴不能涵敛肝阳而化风内动,出现肢体震颤。阴损及阳加之患者年老体衰,肾阳亏耗温煦不足,故而大便稀溏、小便多。患者初期的失眠可能是由于不良心境导致的睡眠障碍,但长此以往肝阳致气机亢于上,阴阳失交造成了慢性失眠。由此形成了治疗层次:针刺内关穴、合谷穴以疏解心结,调气解郁;治以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一是使患者性格中急躁的部分平缓;二是肝郁的病机处于较为底层,是治疗的关键节点,加柴胡、香附、枳壳疏肝解郁行气;三是将肝阳下潜、清热安神,恢复阴阳交合,改善睡眠;四是平肝息风,平止震颤,加桂枝温通筋脉;五是加苍术、山药燥湿健脾。二诊减桂枝加肉桂温肾阳,引火归元,加当归、川芎行气化瘀和血。全方针对的不仅是失眠这一局部问题,而是从患者的底层病机入手,在每一个疾病层次都有相应的治疗方药,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系统性。在整体中又把握了病机的关键点:由肝郁进展而来的肝阳上亢,并将此作为治疗重点。从左寸的脉象可知,患者的心血管已经出现病变,将来可能进展为心功能不全,体现了系统辨证脉学对疾病未来进程的把握。

5 结束语

系统辨证脉学诊断模式参照复杂网络的逻辑思维模式,在疾病观和诊断观上强调疾病的过程,提取脉象要素要尽可能的全面,在分析过程中按照病因层、体质个性层、心理状态层、功能失调层及结构紊乱层的特征建立联系,构建时空脉象网络,从而获得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疾病的发展过程,形成诊断决策树。在系统辨证脉学诊断模式指导下,治疗时明确关键病因病机,并从体质个性的角度预见疾病的转归,可提高诊治疗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