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青湖文艺】伴我成长的芦苇

那日,蹙足路边欣赏田野秋色时,有芦苇花飘进了眼睛。细寻,不远处一片枯黄的芦苇,细碎的花絮随风飘荡,或落在行人的身上、或飘向远方,引起思绪万千。

我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芳草湖农场。儿时的记忆中,农场是灰蒙蒙的一片。家不远处,有条河,河边长满了芦苇,这怕是连队唯一的一片绿色了。

【青湖文艺】伴我成长的芦苇

春天里,芦苇冒出了尖尖角,我们常去挖芦苇根,用河水洗去泥土的芦苇根如羊脂般白嫩,放进嘴里咀嚼,那味道甜丝丝的。待芦苇长出叶子,外公就用芦苇叶子做成一个小喇叭给我,很是好玩。

上学,要过这条河,河面不宽,但也有粼粼微波。摘几片芦苇叶做成各种样式的小船,轻轻放在水中,有的在水面打转,有的乘风前行。玩着玩着就忘记了回家。

家里养了几只羊。每天放学的路上,我总要打一些羊草带回去。春天的芦苇非常嫩,却短,拔不了多少,回到家一根根地喂给羊,全当给它们打牙祭了。夏天芦苇疯长,用手拔不动,于是带着镰刀去上学,放学后,割一捆芦苇背回家。

一个深秋的夜晚,家里的8只羊丢了。父母找了两天两夜没有找到。短暂休息后,他们又一直向连队西面找去,一直找到离家近10公里的水库边。

水库边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芦苇长得又高又壮。深秋里,干枯的芦苇随风飘摇,相互摩挲着。

【青湖文艺】伴我成长的芦苇

父亲母亲没有再向芦苇荡深处去寻羊的踪迹,无功而返。回家的路上,他们望向身后的芦苇荡,神情中却仿佛带着一丝期待。

当天夜里,下起了大雪,一夜之间大地一片银白。一大早,父亲和母亲穿着厚厚的棉衣,头顶棉帽、脚穿毡筒,带着镰刀去往芦苇荡割芦苇。原来,母亲看到那片芦苇湖后,就有了编织苇帘增收的想法。

那时,父母在砖厂上班,砖厂为了防止砖坯被雨水淋坏,总要购买很多稻草帘遮盖砖坯,但稻草帘子不仅用起来麻烦,还容易腐烂。勤劳聪慧的母亲就开始研究用芦苇帘盖砖坯。芦苇帘结实耐用,不仅能盖砖坯,人们盖房子也需要用到大量的芦苇帘。

每天,我还在梦中时父母就出去了,很晚才满身芦花归来。一个月过去了,父亲找马车拉回了满满3车芦苇,开始了我家编织芦苇帘的日子。

【青湖文艺】伴我成长的芦苇

芦苇拉回来后,全家齐上阵。我们开始清理芦苇,先是剪去芦苇花,接着撸掉芦苇叶,最后按照芦苇长短分别扎成捆。20多天的时间,终于将3马车芦苇清理好。

母亲和父亲一阵比划和讨论,就有了编织方案。短芦苇编成盖砖坯的芦苇帘,长的就用来编织盖房子的芦苇帘。我们这间不大的地窝子既是家,又成了编织厂。

编织芦苇帘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只需要周而复始用麻绳缠住芦苇,达到一定的长度后,一张芦苇帘就编织好了。这年春节前,我们整整编了三车芦苇帘。

听母亲说,从割芦苇到编织苇帘子的两个多月时间,挣得钱比她和父亲上一年班挣的还要多。

【青湖文艺】伴我成长的芦苇

渐渐地,苇帘代替了稻草帘盖砖坯,来家里订苇帘的越来越多。我们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第二年,父母承包了那片芦苇湖,冬天一到就雇人割芦苇。芦苇拉回来后,为了多挣点钱,就再也舍不得雇人了。于是,一家人就开始加班加点编织芦苇帘。家里只要不来客人就不休息。有时,邻居们来串门,大家一边聊天一边帮着编织。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母亲的带动下,砖厂职工纷纷利用冬闲编织芦苇帘增收。

1993年11月,我参军离开了家乡,让我最为惦记的也还是家里的芦苇,每次写信总不忘问一下父母家里割了多少芦苇。

父母都退休后,还常去割芦苇,直到我们兄妹相继成家,父母没有了帮手,就再也没有去割芦苇了。

提笔前,我曾问母亲,每年编苇帘子能挣多少钱?母亲只是笑着说,是芦苇把你们养大的!

注明来源 违者必究

特约通讯员:于三

编 辑:鲍 飞

一 审:张新慧

二 审:孔德华

终 审:牛宏君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热线电话:0994—580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