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动态时空观来看不同年龄体质的变化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从动态时空观来看不同年龄体质的变化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邓氏的现代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阴阳”的上位属概念,阴阳则是对立统一的两个下位种概念。说阴阳那我们必须要说一下代表阴阳的“太极图”《太极图》是象数和义理结合的表达,也是对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最简明的表达,因而也最能代表中国固有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太极图》各层的圆形,表达的是宇宙万物为一个整体,完整无缺。儒家哲学上的“无极-太极”一元论,对应着儒家历史学上的“《春秋》大一统”。

从动态时空观来看不同年龄体质的变化

太极图起源于古人立杆测日影的实践中,是古人研究太阳运动规律的成果。古人注意到冷热往复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以太阳在地上的投影规律,来研究探索太阳的运动规律对天地万物的影响关系。

《周髀算经》中记载有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所测的日影数据;

夏至→秋分→冬至:

夏至:晷长一尺六寸;

小暑: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大暑: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立秋: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处暑: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白露: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秋分:七尺五寸五分;

寒露: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霜降: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立冬:丈五寸二分小分三;

小雪: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大雪: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冬至:丈三尺五寸。

冬至→春分→夏至:

冬至:丈三尺五寸;

小寒: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立春:丈五寸二分小分三;

雨水: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惊蛰: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春分:七尺五寸五分;

清明: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谷雨: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立夏: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小满: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芒种: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夏至:一尺六寸。

在不具备精确测量仪器的先秦时期,其尺度只能是基本的估测。假设以一尺六寸记为2,作为单位长,并按四舍五入处理,而在北回归线上夏至立竿是无影的,故都减去夏至影长一尺六寸;根据这些晷数制图,其中太阳由南往北移的春夏二季的投影为阳仪,分春、夏二象(由南回归线经赤道移动到北回归线);太阳由北往南移的秋冬二季的投影为阴仪,分秋、冬二象(由北回归线经赤道移动到南回归线)。这样,太极生两仪,则可获得原始实测太极图。

需要重点提一下的是,黄道赤道有一个交角,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交角才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这个交角在太极图上也清晰地显示出来,实际就是我们这个两条太极图的尾巴,角度就是23.26度。可见太极图是多么科学的图形,中医是多么的严谨和科学!太极图也跟河图洛书一样,是一个三维立体的球体,二维投影以后变成平面我们看到的样子。

阴阳,从辞源上来讲,就是跟日光有关。

万物生长靠太阳,地球上的生命活动,离不开阳光的照射。若没有了阳光,那就是永久的寒冷和黑暗,阴、阳爻作为卦爻符号模型中最基本的符号,刻画阳光的照射,可谓与生俱来的专长。中国地处北半球,地球自转,同时围着太阳公转。但地球自转的轴线并不垂直于它的公转轨道面,他是倾斜的,成23度26分的倾角,即赤道圈跟黄道圈之间有那么一个黄赤交角,这个交角正是产生二至、二分的原因。太阳正照北回归线时,则为夏至。

从动态时空观来看不同年龄体质的变化

中医学看问题采用的是一个动态的时空观,即将任何一个人或事物都纳入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万事万物都处于一个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之中,对于某一个体而言,其具有唯一性,同时其所对应的任何一个时间点亦是唯一的,因而其所定位的时空点则是唯一的。但对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而言则是循环往复的,即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存在和消亡的过程。因而我们能够通过对整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影响来发现其特定的规律,并以此为规律指导当下的活动;事物的循环往复,无处不在,如佛家之轮回,道教提出: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中医则是采用这种哲学的思维体系,将人都放在一个时空里观察状态,进而使其趋于平衡。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中医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精气构成,精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阴阳为万物存在的一个状态,五行则是对事物属性的概括,且阴阳、五行都处于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且其变化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可循,中医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总结其规律进而指导临床。事物皆有其运行的轨迹,大则宇宙是一个轮回,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自转一周为日,而昼夜分明,人体要经历生长壮老已,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特点,就人体自身而言,气血的运行、脏腑功能的特性,根据时间特点,中医的子午流注,则是对气血流注时间的概括,因而中医的时间疗法也是时空观的一个重要体现。

从动态时空观来看不同年龄体质的变化

中医的辨证论治则是对时空观最好的利用,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即以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在运动变化中把握疾病的发展,事物虽然是运动变化的,然在其一定阶段有其相对恒定的特性,即事物在某一阶段相对恒定性,这也是人之所以能把握事物特性的前提。如果将人的一生分为各个阶段,儿童时期则应肝木之朝气,青年应火之热烈,中年应土之敦厚,中老年应秋之清肃,老年应冬之寒凉;小儿体秉少阳,其性类木,以升发条达用事,少阳者为阳之初升,稚嫩的不足,性恶苦寒;肝喜调达,郁则为害。肝木由肾水所化生,木象应春,主生长,木之生长必由肾水以荣养,就人体而言,五脏之中肾脏即生殖功能发育较晚,肾无实证,皆通过肝木泻于外,以促人体生长之机,正如我们日常所见,学龄期儿童记忆力较好,青春期常叛逆而躁动,记忆次之,中年记忆更次之。小儿肾精未散,精聚而神会于脑,神聪目明,青春期精气欲泻而不得泄,故而躁动,中年精气施泄,故而头空而脑鸣,小儿的身高增长也是在早期及青春期,亦与肾精的施泄有关,阳主升,阳气足则可荣于脑,故脑髓发育迅速,肾在下,脑在上,精亏于下,阳行于上,为上实而下虚之体,总体而言阳气并不足,故阳亢于上,气郁于中,精虚于下,此儿科之基本病理特点,于下当滋之补之,于中则疏之通之,于上则收之敛之,用药宜甘润酸敛而不宜苦寒直折,生而勿杀,赏而勿罚,此为治疗儿科疾病之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