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有舟可渡,山有径可行。多年来,一批批江苏援疆人才跨越山海,在新疆伊犁挥洒汗水,播撒希望。在“亲情滴灌”下,如今伊犁已经成为江苏人“边疆的家”。探寻江苏产业援疆、智力援疆、文化润疆、民生援疆等工作的点滴成果,从伊犁群众日益上升的幸福指数中,展现跨越万里的“苏韵伊情”。
一座图书馆,何以能温暖一座城?一起走进奎屯市图书馆,在这里寻找答案。“科技感”十足的图书馆内,家长带着孩子共同阅读绘本,市民在海量的数字图书资源库内“充电学习”。秋意渐浓的季节,人们在馆内用心感受知识的热浪奔涌。
“平时一有空我就会来这里看书,还有老师带我们做小徽章。”下午放学后,奎屯市第五中学海纳尔小学三年级学生王萱和几个同学一起来到奎屯图书馆写作业、看课外书。她兴奋地表示,今年她已经在图书馆内阅读了40多本课外书。
“以前图书馆总是门可罗雀,人们很少来这里。”奎屯市图书馆馆长刘斌已经在图书馆内工作了十年,也见证了图书馆的变迁。在她的记忆中,早些年的图书馆,是市里公共场所中的“超冷门地点”,很少有市民光顾。
接着,她亮出一组数据,2021年以前,图书馆一年的总入馆人数也不过2万人次左右,而今年截至10月,图书馆的入馆人数已经超过了18万人次。
是什么让原本“静悄悄”的图书馆变成人们常来常往的好去处?原来,这些改变离不开江苏援疆工作组的努力。
2021年,江苏援疆工作组投入500万元援疆资金,对图书馆进行升级改造,以“一座图书馆、温暖一座城”全新服务理念,面向广大市民免费开放,并成为奎屯市标志性文化服务阵地。
“原先的旧图书馆由于年久失修,一些瓷砖都‘咧开了嘴’,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回忆起图书馆原本的模样,刘斌感慨万分。较为艰苦的硬件条件,成了阻碍读者进馆阅读的“拦路石”。她回忆,以前的图书馆可谓“冬冷夏热”,夏天进来一刻钟也待不住。
在图书馆内安装空调、将地上的瓷砖全部换成木板……江苏援疆工作组不仅对硬件进行了升级,还在设计上别出心裁。比如馆内采用“大开间软分隔”开放格局,实行藏、借、阅一体化服务,灵活的轨道式大型书画展厅、典雅大气的丝路汉风国学书院、梦幻温馨的亲子阅读空间、专业化学术报告厅、充满“网红感”的阶梯阅读区等特色功能可满足广大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在儿童绘本区内,奎屯市民张女士正在带着孩子阅读绘本《稻草人和鸟儿朋友们》。适合孩子拿放图书的“一米视角”暖心布置、贴心的绘本推荐书单等等,都体现了场馆更新时的巧思。“儿童绘本区的打造,要让孩子首先喜欢到这个地方,孩子来了,家长也会来,慢慢地图书馆就会有更多人来阅读。”刘斌说。
而阅读资源作为一座图书馆最为核心的要素,自然不可小觑。原本奎屯图书馆内的藏书有7万多册,而如今在徐州援疆工作组的支持下,已有馆藏13.7万册,阅览座位518个。同时拥有78TB百万余种数字资源,读者可通过下载手机移动图书馆App,即可在家享受海量数字资源。此外,馆内还实现了无线网络全面覆盖,配备影音体验系统、歌德电子借阅机、pad平板电脑、kindle电子阅读本、图书自助借还系统等数字化设备,全面应用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实现高效精准管理与服务。
在距离徐州三千多公里的奎屯市图书馆,却能清晰地感受到徐州的“汉风文化”。在奎屯市图书馆内,丝路汉风国学书院依托徐州市“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推广典籍文献、经典阅读、国学讲座,让更多人体验国学的魅力。
江苏援疆工作组用心打造的图书馆,成了当地居民的温暖之家,并获得了更多认可。去年11月,在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第七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上等级馆名单的公示》中,奎屯市图书馆获评一级图书馆。同时,这座图书馆还荣获了“全疆最美场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荣誉称号。
“现在的图书馆是否已经成了您理想中的,能温暖一座城的图书馆?”刘斌直言,未来还有许多大有可为的空间,比如组织更多的阅读活动,引入更多社教资源,让更多人在书香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来源:交汇点新闻
编辑:蔡阳艳
审核: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