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绵阳江油西北部有一座神奇的山脉,雾起即雨,人们常以观察山上云雨来预测阴晴,被称为观雾山。在这里生长着一种特殊的石头,色黑如墨,叩之发出清脆的响声,被称为雾山石。
雾山石黑如墨,质润如玉,匠人们采用此石作为原料,用精细的雕刻工艺表现传统的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形成以砚台、镇纸、屏风、大型壁画等为主体的系列产品。
2007年,雾山石刻作为一种传统民间雕刻工艺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世纪中叶,雾山石刻一度低迷,至七十年代,江油境内仅有邓文一人掌握此项工艺。1979年,江油市政府为了抢救濒临灭绝的传统工艺,特将邓文请入李白纪念馆并招收学员,让邓文开展雾山石刻工艺品的制作和培训带徒,使雾山石刻工艺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现有彭耘、邓国军两位四川省级传承人以及周敏、胡永洪两位绵阳市级传承人。
受李白文化影响,如今的雾山石刻作品大多是展现李白的诗词及其生活场景,表现内容生动写实、注重细节描写,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代表作品有大型浮雕《李白故里胜迹图》《饮中八仙图》《李白行吟图》,表现李白诗意和江油山水的“学士砚”“龙须砚”“李白诗意镇纸”等。
上图为镶嵌在李白纪念馆的“李白故里胜迹图”,是目前全国最大规模的一幅雾山石刻作品。当时是四人加班加点耗时一年刻画出包括窦圌山、李白故居在内的江油八大景观,体现了江油的风土人情。
上图为雾山石巨砚,现存于李白纪念馆中,整幅作品以李白“蜀道难”为创作灵感,再现李白诗中仙雾缭绕的峰峦、飞流直下的瀑布、蜿蜒逶迤的河流,将蜀道之难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从一块一无所有的石料,到一件无所不有的作品,需要经过多道工艺雕琢与打磨。
选石:看纹路,听刚度,用掌心感知润度。
想要做出上等的雾山石工艺品 ,雾山石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不仅运料工作繁重 ,在制作砚台时也得经过三重筛选才能选出上好的石料,难度非常之大。
起稿:要想象奇绝,物尽其用,根据石材天然的纹路进行设计。
雕刻:精雕时,要心无旁骛,一刀不停。
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其工艺精美、细腻。通过对平、浮、圆、镂、线等手法的有机运用,采用严谨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示出了纯真与厚重之美,在传统雕刻工艺中独树一帜。
一块雾山石必须要经过采石、开型、出坯、绘样、雕刻、镶嵌、题诗、落款、收细、打磨、抛光、装盒等10余道工艺流程才能成型,这种对细节的严格把控和对完美的不断追求,让雾山石刻成为了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雾山石刻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艺术的传承者。它们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用石刻讲述着古老的故事,传递着文化的力量。
(来源:诗意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