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疾控科普】关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

【疾控科普】关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

无论是校园、家庭,还是精神科门诊及病房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挂彩”的青少年,他们反复伤害自己的身体,甚至对此感到“上瘾”,并且这类青少年的数量还在显著增加。

【疾控科普】关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

青少年为什么要伤害自己?

A. 个体进行自我伤害的行为会有以下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期待:很多青少年出现自伤不是为了寻死,恰恰相反,是为了“求生”。

【疾控科普】关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

孩子们选择伤害自己的同时,心里是存在某些期待的:希望自己从消极的感受或者认知状态中缓解出来;期望解决人际的困难;可以产生积极的情绪状态。

B. 个体的故意自我伤害行为至少与以下一种情况相关,即当非自杀性自伤出现的时候,常常与以下情况联系密切:

【疾控科普】关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

人际关系困难、消极的情绪或者意念,例如抑郁、焦虑、紧张、生气、广泛的痛苦或者自责,通常在自伤行为发生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出现;在出现自伤行为之前,很难控制自己不去专注于将要实施的行为;在没有进行自伤行为的时候,也会经常考虑这些行为。

【疾控科普】关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

如何做好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1

关注孩子内心情绪

当我们发现孩子逐渐沉迷游戏时,需要及时引导孩子关注到内心的情绪,了解孩子是不是在学校里碰到一些人际间的压力,或自我认识与现实不相符落差很大。

2

做好孩子的“情绪容器”

孩子出现行为或情绪问题时,作为父母首先自我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将消化不了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做一个比较稳定的“客体”,会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正性引导作用,这会比说多少大道理都管用。

3

不随意做评论

【疾控科普】关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

父母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时,要尊重行为本身,只是去呈现孩子的行为,随意表达看法和评价会让孩子出现消极的自我暗示。过于绝对化的评论会让孩子感觉父母在随意评判自己,孩子会误以为自己在父母眼中什么也不是,自己是个废物,未来也是黯淡无光的。在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下,孩子会越来越自卑,行为更加回避。

4

民主型沟通方式

【疾控科普】关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

青春期的孩子对平等和尊重的需求变多,对关系中的上下级、命令式的沟通方式比较反感。这个时期孩子有自己主观意识的选择,在他们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后,孩子会迸发出内在的动力,很多事情不是被别人逼着去做,更多的是他们自己想去做。我们作为父母可以帮助他想办法解决,但一定在征得他本人的同意之后,否则他感受不到被人尊重,更没有力量来勇敢面对。

来源:临夏州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