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下旬,一纸急电从缅甸北部幽深的丛林中飞驰而出,最终静静地摊开在重庆蒋介石的书桌上。
蒋介石阅后,长时间的沉默,脸色如同被乌云笼罩,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仿佛遭遇了晴空霹雳的一击。当晚,他在日记中留下了一句饱含悲痛的记载:“惊闻戴师长英勇捐躯,犹如青天白日遭遇晴天霹雳。”
这位戴师长,正是大陆远征军第200师的灵魂人物——戴安澜。
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日军铁蹄践踏东南亚泰国、新加坡等地相继沦陷,缅甸也岌岌可危。
那时,面对日军凶猛的攻势,驻缅英军节节败退,英美两国将求救的目光投向了大陆。
一旦缅甸失守,供应大陆军用物资的滇缅公路将被截断,这对大陆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因此,蒋介石毅然决定出兵援助。
1941年底,中国远征军成立,戴安澜率领第5军200师作为前锋,率先赴缅迎战。
200师抵达缅甸后,迅速向战略要地同古发起疾风骤雨般的攻势,接过了英军的防线,既要抵御日军的狂攻,又要为英军撤退提供掩护。
1942年3月18日,日军两万雄师向同古发起猛攻,残酷的同古保卫战就此展开。
在这场持续12天的激战中,戴安澜率领部队英勇抵抗,誓死不退,最终以少胜多,击毙日军5000余人,赢得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首场辉煌胜利。
这场战役不仅令举国上下欢欣鼓舞,更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英国《泰晤士报》赞誉道:“同古之战是缅甸战场上最为艰苦的战斗之一。”
美国人也赞誉:“同古保卫战是缅甸战场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防御战,为该师及其指挥官赢得了无上荣光。”
甚至日军在战后的军事研究回忆录中也提到:“正面守军为重庆二〇〇师,该部队从头至尾斗志昂扬,尤其是其撤退时的收容部队,坚守阵地,直至最后。虽是敌军,但令人敬佩,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领,无不对他们的勇气表示赞叹。”
杜聿明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还讲述了一个战斗中的动人故事。
当时,日军俘虏了不少中国士兵,在下一场战斗中,将这些士兵推到前线,用来抵挡中国军队的射击,日军则藏匿其后偷袭。
中国军队不忍对同胞开火,结果吃了日军不少暗亏,伤亡惨重。
这时,戴安澜大声呼喊:“有骨气的中国人,都给我趴下!”
话音刚落,那些被俘的士兵立刻趴下,中国军队随即开火,打得日军措手不及,溃不成军。
然而,局部的胜利无法改变盟军在缅甸整体败退的趋势。随着日军援军的抵达,戴安澜的200师陷入重重包围,友军救援迟迟未至,无奈之下,戴安澜只能率部突围。
1942年5月17日,第200师在细泡至摩谷公路撤退时,突然遭遇日军埋伏,全体将士浴血奋战,经过一夜激战,才成功摆脱敌人。然而,师长戴安澜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生命垂危。
当时,200师行进在深山老林中,医疗条件极为简陋,加上天气酷热,湿度极大,戴安澜经过简单处理的伤口很快感染,恶化严重。
当部队抵达茅邦时,200师就地休整,戴安澜下达了最后一道命令后,英勇殉国,年仅38岁。
戴安澜牺牲后,全师将士悲痛欲绝,他们轮流抬着他的遗体,历时一个多月,终于抵达云南昆明。
蒋介石下令,为戴安澜举行盛大国葬,并亲自题写了一副挽联:
虎啸山林震雄风,万里长征,勇斗敌军毫无惧。
马革裹尸归壮志,惜功业未竟,虚望未来悲难言。
周恩来曾是戴安澜的黄埔军校老师,也为这位得意门生送上挽联:“黄埔英豪,民族之魂。”
远在延安的毛主席得知戴安澜牺牲的消息后,同样深感悲痛,挥笔写下了一首悼念诗《海鸥将军千古》:
外患需人御,将军赴采薇。
师出机械化,勇夺虎狼威。
血战东瓜守,驱敌棠吉归。
沙场竟捐躯,壮志亦无违。
在中国远征军牺牲的将领中,戴安澜将军地位最高,贡献最大,他不光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盟军的骄傲。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评价:“戴安澜将军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肩负的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典范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