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安阳殷墟博物馆建成,经国家文物局特许,离开老家安阳59年的司母戊鼎又回到故乡,在安阳殷墟博物馆展出。安阳方面举行了一个“司母戊鼎故里展迎接仪式”来欢迎国宝回家展出。活动现场除了当时的安阳市地方领导和省级相关部门领导外,有一为耄耋老人格外引人注意:做为一个普通老百姓他不仅和诸多官员在一起,并且还是唯一一个被特许可以触碰国宝的人!!
这位老者和司母戊鼎的合影
他是谁?他为何能出现在这么重要的场合?他为何能如此近距离地触摸国宝司母戊鼎呢?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他和国宝特殊的缘分…
<h1 class="pgc-h-arrow-right">动荡的年代,一片中药引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考古活动!安阳成为了诸多考古人向往的地方!</h1>
清朝末年,农村一个姓张的小伙在耕地之时发现了很多像骨头的薄片,上面还刻满了很多奇怪的文字,好奇之下他捡了几块让村里有文化又懂医的老者一看究竟,这位老者一口断定他发现的是龙骨,研磨成粉可以疗伤,并愿意花钱买他的龙骨。小伙觉这是一个发财机会,于是便又到地里去挖,为了卖相好看还把上面的文字都刮掉了,慢慢的村里很多人都做起了“中药”生意,很多龙骨甚至卖到了北京的中药铺,村里人也逐渐富裕了起来…
清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精通医术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因身体不适到药店抓药,偶尔间看到药店售卖的中药龙骨上有疑似文字的奇怪纹理,于是就买了一些带回家中,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龙骨上刻的是古老的文字,随即开始通过中间人大量重金收购,这批龙骨几经周转,有诸多历史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最终,大家一致断定:龙骨的发现地即安阳小屯村附近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
为了避免附近村民无组织地挖掘和破坏,为了减少重要文物的流失,经过相关学者的呼吁,国民政府终于决定成立针对小屯村及周边区域的考古队伍!
据资料显示,1928年到1937年不到十年的时间内,为了寻找更多的甲骨国民政府开始组织有秩序地进行发掘。中央研究院组织考古队对殷墟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出土文物之多至今都是不可多得的考古案例!
1928年10月13日,受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委派,董作宾与临时工作人员开始对殷墟进行试掘,在18天的发掘中,共出土有字甲骨800余片及铜、陶、骨、蚌等若干,一个有别于传统史学与金石学的中国现代考古学时代由此开创。
1929年春殷墟第二次发掘开始,这也是殷墟首次正式发掘。住持此次发掘的是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的李济!他担任史语所考古组主任!
1931年,国内首次将地层学原理应用于高楼庄后冈发掘,厘清了殷代、龙山和仰韶文化发展序列。
1934年至1935年,侯家庄西北冈商王陵区被发现,墓坑棋布、文物宏富,轰动学界。
1936年殷墟第13次发掘,考古队员在一处编号为YH127的窖穴中发现了形状规整、数量庞大、积叠有序的甲骨,这是殷墟历次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为甲骨文和殷商史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
1936年9月,有梁思永主持第14次发掘。发掘地点在小屯村北,发现了一批精致的铜礼器、玉石器及大量的陶器、青铜武器等。
1937年3月,石璋如主持了第15次发掘,不久后考古队紧急撤离…
某考古现场
随着越来越多的相关专家的参与,国家层面的重视以及相关新的考古理念的应用,在这里本可以有更大考古发现,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却打断了这一切!
<h1 class="pgc-h-arrow-right">日寇入侵,考古队被迫撤离,有专家特意交待吴家人要注意保护祖坟!</h1>
从小屯“出名后”,各方势力就不断在打古董的“主意”!传言,清末小屯村附近村民曾全民盗墓,官民勾结,家家以盗墓为生,户户做着古董生意,导致许多文物被损坏和流失,从1899年甲骨文发现至1928年殷墟规范发掘的30年间,小屯村民私掘甲骨的活动频繁,其中能追寻甲骨去向的有九次,其中绝大多数最终都流向海外!
甚至,后来国民政府组织考古发掘时都需要军队驻守保护…
1937年6月19日,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安阳殷墟的第15次发掘结束,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接下来相关部门要考虑的是如何将李发掘的文物安全转移,并做好相关善后工作!
1937年初,梁思永从多方调查和考证认为离小屯村不远的五官村地下可能有大型墓葬群,随即找到武官村大户吴家准备进行抢救性发掘,吴家人以保护祖坟风水为由提出了在坟地柏树林周围两丈内不可探挖的条件。随后,梁思永虽发掘出大批青铜器,包括牛方鼎、鹿方鼎等珍贵历史文物,工作结束离开前找到了吴培文及其家人。为防止日寇发现明显的探挖痕迹而盗挖或者武力开挖,梁思永动员他们立即平掉全部坟冢,砍掉全部柏树。虽有万般不舍,吴家人最终还是照办了…
吴家祖坟附近发现的鹿方鼎现存台北
<h1 class="pgc-h-arrow-right">国宝现实,在日寇与战火中,吴家人为保其周全奋力周旋!</h1>
日本侵略军进村
考古队离开不久,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战争发展的态势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很快安阳就沦陷了,小屯村附近经常有日本人打着“寻宝”的名义过来搜刮流落在到村民手中的古董!
由于甲骨文的大量出土,再加上考古队伍频繁在周边活动,小屯村附近几个村子很多人也想靠地下的古董“发家致富”,1939年3月,武官村吴家的佣工也偷偷在吴家田地里面“寻宝”,他拿着工具四处打钻,一番折腾后并无所获,吴希增准备放弃时,最后一铲子却让他喜出望外:他的铲子触碰到了很硬的物体,铲子带出的泥土中有明显的绿色!
他听说考古队发现的古代贵重器物就会有这种绿色,他本想独自“发财”,奈何动静太大终究瞒不住,深思熟虑后他还是高速了东家,很快吴家的吴培文就带了人到地里开挖,并特意交待一定要秘密进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地下的东西大的出奇,大家在开心挖到大家伙的同时也头疼如何将它弄出来,最终吴培文又找了一些人过来帮忙,前后有40多人参与,用了3个晚上才把地下的宝贝挖出来,当大家都惊呼这个大家伙够大够重的时候,吴培文却异常的冷静,他知道这不是一般的宝贝,它肯定会引起附近“寻宝”的日本人的注意,随即就让大家把大鼎抬到吴家院子里面埋了起来,还吩咐众人一定要保密…
这个大鼎就是后来的司母戊鼎,这时它还没有名字!就这样,司母戊鼎在动荡的年代现世了!
五官村挖出宝贝的消息,很快就让日本人得到了消息,很快日本人就派了一队士兵来到了五官村,日本人在村里折腾一圈询问了很多人,也挖了很多“可疑”的地方,却并没有什么发现,虽然不甘心还是离开了村子!
日本人刚走,吴培文就赶紧秘密找人将大鼎换到了一个更为隐蔽的地方,此时的吴家人感觉这个宝贝来的有些不是时候,万一被日本人发现也许就是杀身之祸,但吴培文却认为既然“大鼎”此时出现,再加上鼎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含义,那就必须保护好它…
日本人当然不会死心,不久他们就又卷土重来了,仿佛冥冥之中大鼎真的有什么特殊魔力一般:日本人第二次出现在村口的时候,突然天气大变,狂风大作,黄沙漫天,村子里有几棵大树都被挂断了,日本人不久就铩羽而归,吴培文后来回忆称,当天吴家有人不停地对老天祈祷,仿佛一切真是“老天爷”在保佑!!
吴家人知道日本人肯定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经过商议决定尽快将大鼎出手,几经周折,终于通过中间人联系到了一个买家,但是买家堤了一个要求:愿意出高价购买,但是由于担心被日本人发现,要求吴家必须将大鼎分解成小块以方便运输,虽然万般不舍得,但为了尽快将大鼎“出手”,吴家人还是找来锯子开始据,可是铜鼎太结实了,最终废了多把锯子也只据下了一只鼎耳,折腾了一通,担心动静太大只好放弃。那只被锯下耳朵后来下落不明,再也没有找到,现在看到的是后来修复补上去的假耳朵。(也有人说吴家从来没有过要卖大鼎的想法,也没有用锯破坏大鼎,那只丢失的耳朵是大鼎出土是搬运过程中不小心丢失的,孰真孰假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吴家保护大鼎不被日本人夺走是不争的事实!!)
据说,后来日本人又来了武官村,并且直接冲进吴家大院,吴家人只好用事先准备好的家藏对付日本人,说这些就是前段时间从地里面挖出来的东西,日本人虽然走了,但是吴家人却深知:大鼎在吴家一日,吴家人就不会彻底安宁,要想保护吴家人周全,彻底断了日本人对吴家藏宝的念想,吴家人确保大鼎安全后,吴培文就带着几个知情人拿上些盘缠离开安阳,四处奔波开始了四处打工的生活,直到日本投降以后,才又回到安阳武官村的自己家里。
离开家乡后吴培文谋生的工作证
日本投降后,举国欢庆!武官村村名也恢复了往日的轻松自在,吴家人也准备把大鼎挖出来…
据说,1946年6月,当时的安阳国民政府的一个官员知道了吴家有大鼎的事情就劝吴培文等人把鼎上交给国民政府,因为大鼎饱受惊慌的吴家人再也不想过多折腾就同意了,随后大鼎被放到了安阳老城县的古物保存委员会,一时间百姓们争相参观,大鼎也就出了名。
人怕出名猪怕壮,大鼎也就此结束了它和安阳的缘分:
1946年,国民党31集团军司令兼豫北剿共总司令王仲廉专门派一队士兵来到安阳,把大鼎武装押运到南京,随即1948年司母戊鼎首次在南京中央博物院展出,蒋介石携宋美龄专程参观并拍照留念。
1948年司母戊鼎在南京展出
1949年国民党财退台湾时,带走了诸多国宝却留下了它,或许是因为它太过于有份量亦或是其它原因,总之它留在了南京。
1959年大鼎被运送至北京,经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自考证,认定大鼎的铭文为“司母戊”三个字,从此这个经历坎坷的国宝文物有了自己名字——司母戊鼎,此后司母戊鼎做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h1 class="pgc-h-arrow-right">重回老家的司母戊鼎受到热烈欢迎!</h1>
2005年安阳殷墟博物馆建成,经国家文物局特许,司母戊鼎回到它的老家展出,9月19日上午,殷墟博物苑门前广场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9时50分,相关领导为司母戊鼎揭开了“红盖头”,阔别故乡59年的“游子”终于在父老乡亲热切期待的目兴中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这时,已经85岁的吴培文在孙子的搀扶下颤巍巍地走到大鼎跟前,深情地抚摸着鼎体,沧桑的眼睛中透出了喜悦…
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