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至12月5日,由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主办,三月坊承办,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盛棠阁协办的汉唐拓片藏品展在三月坊美术馆正式展出。展览共展出70余件名碑名帖拓片,其中包括《石门颂》《石门铭》《西狭颂》等难得一见的珍品。开幕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余名专家学者就展品及拓片文化展开研讨交流。
经典名帖拓片再现巨制摩崖石刻神韵
拓片是指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也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片传世,才能感受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若没有拓片将难睹庐山真容。
据三月坊负责人杨春介绍,此次汉唐拓片藏品展的展品,主要由东莞理工学院岭南金石艺术中心提供,也有部分来自三月坊征集到的名帖拓本。展览作品主要分三部分,一为巨制的摩崖石刻,如熟悉的经典《石门颂》《石门铭》《郑文公碑》《西狭颂》等。二为数量和品类较多(45件)跨越汉唐的墓志铭,从中基本能追踪自汉至唐文字、书体、书风的演变,也能从铭文中品鉴各时期人文历史的丰富内涵及审美的取向。三是三月坊征集的明清拓片,极为高清珍贵,《峄山石刻》《颜家庙碑》《多宝塔》及争座位、圣教序散片以书本的模式呈现。
“岭南金石艺术中心”收集整理岭南文化遗产
拓片能完美地展现汉唐名碑名帖的风采,展示汉唐金石之美,也是研究书法史珍贵的实物标本,对研究书法源流及时代风格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补史料之不足,或纠其谬误。
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田根胜表示,东莞具有较为悠久的精品文化积淀,学堂与书院在宋明盛极一时,诗词创作与岭南画派都可以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岭南金石艺术中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收集整理东莞甚至岭南文化遗产。当下缺乏一个高品位的文化场所与高端的文化经营者来传承、发展、整合相关资源,而地方高校同样迫切需要一个对外展示自身形象与文化感召力的平台。
集“展览、培训、文化休闲”于一身的三月坊,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导向,以“文艺生活化,生活文艺化”为理念创立,空间布局精巧,传统文化氛围浓厚。
自去年10月以来,三月坊先后策划举办了“心迹双清——熊曦、刘洪镇书画作品联展”“原点——杨春、喻永红、廖斌华书法作品展”“暂寄——王客书法精品展”“春华秋实——三月坊年庆(第一届)书画藏品汇展”等多个书画展览,广受社会各界好评。
如果想近距离地感受这份风采,体念这份美,那么,东莞市民不妨去环境优雅、闹中取静的三月坊美术馆(东城街道金树路17号)一睹名帖拓片魅力。
东莞日报报道
三月坊 “汉唐拓片藏品展”座谈会纪要
田根胜主持人
1
汉唐碑刻拓片在三月坊开展,首先要感谢杨春老总。作为企业家,对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此热衷并身体力行,实为难得。
东莞理工文传学院收藏金石碑刻拓片已有多年。2012年,香港著名实业家、东莞乡贤陈瑞球先生向东莞理工学院捐资600万人民币,学校特设立“岭南金石艺术中心”以铭记先生之风范道德,并借此惠泽学子。目前,该中心建成有180平米展示中心,有80平米恒温恒湿储藏室,藏有5000余种金石碑刻拓片。
中心主要以搜集古往今来的金石碑刻拓片为主,尤其是以岭南为主,兼收并蓄,力争大观。其本位功能将集教学、科研、展览、宣教、交流为一体。力图将结合古今金石碑刻拓片的形象直观,加深文化史、书法史、金石学等方面的理解,让金石碑刻拓片或者古代金石艺术的形式美感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高校的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并在已有的金石学、文字学、书法学基础上展开对金石碑刻拓片进行深入研究,力争培育出新的学术增长点和学科增长点。
东莞具有较为悠久的精品文化积淀,学堂与书院在宋明盛极一时,诗词创作与岭南画派都可以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岭南金石艺术中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收集整理东莞甚至岭南文化遗产。当下缺乏一个高品位的文化场所与高端的文化经营者来传承、发展、整合相关资源,而地方高校同样迫切需要一个对外展示自身形象与文化感召力的平台。随着学校规模与层次的不断提升,将越来越重视自身文化形象的传播。地方社会也需要高校做出回应,以切实的行动来展示、传承东莞乃至岭南的文化。总之,文化的积累、文化的建设正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使得文化薪火生生不息,传至未来。
本次展出是“岭南(满珍)金石艺术中心”收集的部分摩崖石刻拓片,许多刻石年代久远,气势阔大,字体多变,端庄虔敬,古朴典雅,有高超的书法艺术和珍贵的欣赏价值。
田根胜,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院长,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杨春展览简介
2
东莞理工学院丰富的馆藏和田院对三月坊的信任促成了这次展览。
展览作品主要分三部分。一为巨制的摩崖石刻,如熟悉的经典《石门领》、《石门铭》、《郑文公碑》、《西狭颂》等,一改字帖剪裁的固态影像,以全貌整拓的真容呈现在我们面前,极为震撼。一为数量、品类较多(45件)、跨越汉唐的墓誌铭,从中基本能追踪自汉至唐文字、书体、书风的演变,也能从铭文中品鉴各时期人文历史的丰富内涵及审美的取向。还有一类是三月坊征集的明清拓,极为高清珍贵,《峄山石刻》、《颜家庙碑》、《多宝塔》、及《争座位》、《圣教序》散片以书本的模式呈现,令见惯复制印刷字帖的书者大呼相见恨晚。
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华民族,碑学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古人的碑刻为我们研究历史及追踪文字、书法的历程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最近还有出土颜真卿所书的墓誌铭,而地下尚有多少宝藏不得而知,碑学的研究和学习仍是绵延的课题,而拓片作为碑文的一种传播方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感谢理工学院给了我们这样一种直面的学习机会,能够听取各位嘉宾对这次展览及碑拓的见解也深感荣幸。若条件许可,相关的展览和活动三月坊将探求更专业化的方式举办。
杨春,2013年修业于北京大学陈忠康导师书法高级研修班,三月坊坊主。
胡磊 发言词
3
“三月坊”汉唐拓片展给我带来全新的认知和感受。现今遗存的墓志铭、摩崖、碑碣、造像记等,穿越历史,模拓流传,被书家后学奉为圭臬。那些历千年而不朽的墓志崖刻,虽经风雨剥蚀和风物流变,至今字迹仍清晰可辨,史学美学价值较高。尤其是那些神秘的、散落于山野的摩崖石刻,以天地为室,山峦为材, 劈山摩崖,挥毫苍天,物景交融,仿若无人之境,是人文艺术与自然环境的美学统一,自然和谐,浑然天成,撼人心魄。而那些墓志上的石刻,用笔以圆为主,飘中有沉、畅中有涩,线条粗细匀适,含蓄而又不乏动感;筋骨内含,隐带古意,结体浑穆简炼而富有张力。大小、长度、广狭参差错落,既有天然趣味,又含雄强威势。
本次展品,无论墓志造像抑或崖刻碑拓,点画、结体、风貌皆古意中蕴显新变,久视深邃,境界幽邈,个中之绝妙忽生会心又难以言评。“三月坊”作为东莞一家民间艺术馆,其策展高端、专业而精到,融收藏、展览、研究、培训、交流等功能为一体,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有美术馆的公益功能、作为和担当,襟怀远大,实属难能可贵。
胡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东莞市文联文艺创作部主任,东莞市作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兼常务副主席,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特聘教授。
熊曦发言词
4
我想就碑与帖两个不同的书法门类作一话题。“碑”,从狭义上讲,特指北朝碑刻;从广义上讲,泛指一切刻字纪事的石头、砖头乃至摩崖与有铭文的青铜器等硬物质为载体的书法存在。研究这些材质载体书法的学问称为“碑学”。
“帖”,从狭义上讲,是指“二王”一脉翰墨以及对“二王”一脉翰墨进行勾摹或翻刻的复制品;从广义上讲,泛指一切以墨迹形态出现,以纸、布、绢、竹、木等物质为载体的书法存在。研究这些法帖的学问称为“帖学”。帖一类的书法刻在石头上还是贴,是刻贴而不是碑。
碑与帖不存在熟高熟低,碑相对规正、严肃、厚重,帖相对灵动、俊逸、洒脱。研究书体可分碑学、贴学,但学习书法我历来不主张碑贴分家。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王羲之、李邕其实都是碑帖兼容性的高手,李邕继李世民之后,成为以行书笔意写碑大家,黄庭坚一直认为《瘗鹤鸣》为王羲之所书,他们碑学功力之深由此可见。颜真卿、黄庭坚之书法也都深受碑学影响。
熊曦,东莞文学艺术院副院长,《东莞书画》执行主编,广州美术学院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岭南画院特聘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刘洪镇 发言词
5
首先感谢理工学院的领导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地观摩这样一个展览,我们大多数人学习书法都是从唐楷入手,唐楷大多都是碑,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碑和我们的书法启蒙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现在谈论书法往往只谈到晋为止,最多到三国,而忽视了汉以前的书法,尤其是三代,因为汉以前留下来的都是碑刻。当然这与我们的文字发展有关,所以有人认为魏晋之前的书法史是一部汉字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表面上来看,似乎有点道理,但是从书法的角度来说,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容易误导我们,按照三代秦汉的制度,巫史卜祝之类专业性很强的职官和百工都是家族世守不移的,包括占人,也就是甲骨文的契刻者,“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斯谈道”,在他们看来非精心美化制作不足以表达其虔诚的宗教情感。
周朝时期的书法其实是与统治相关的,在礼乐文化的秩序中,一切平凡的,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东西,都能顺利地进入宇宙的秩序之中,周人讲究天道、人道、艺道,刘彦湖先生在这方面作了许多研究,并进行了一些解读。所以我们在研究甲骨文、金文书法的时候一定要读懂文字结构背后的秩序感和对书法的虔诚心态,否则终究还是皮相之说。
汉代书法与利䘵相关,包括汉灵帝时期设鸿都门学,由于汉代及以前撰书碑刻尚无署名的体例,故大多不知书人,所以绝不可将他们留下的书迹笼统称为民间书法,虽然由于鸿都门学是宦官集团推动的,后来遭到许多士人的攻击,我认为那是他们的事,我们要有自知之明,千万不能人云亦云,《西岳华山碑》、《西狭颂》《石门颂》等许多名碑都是这些书吏书写的,还有许多象《张迁碑》、《乙瑛碑》这些许多没有留下书写姓名的,这是其一。其二就是我们在学碑的时候一定要读出背后的庄重、严肃和正大气象,古人拿笔方式与我们现在不一样,这是书写条件决定的,而写碑尤其是摩崖石刻的时候与平时书写方式又不一样,我们现在许多人都喜欢摩崖石刻,这一方面是由于字大,气势恢宏,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摩崖石刻由于在地上直接写的,往往放纵恣肆,与我们现在把纸放在地上书写有点类似。其实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古人在写碑的时候一定是非常认真,因为他们是带着任务来的,而且还会注重每一个字,每一点画,这样书写性虽然差点,但是虔诚、一丝不苟、庄重、严谨等所有的词语都可以用上,而且许多优秀的碑刻不但具有上述优点还能摄人心魂,顿时油生敬意,这才是古人厉害的地方。第三就是碑还具有史料性,碑上的人物和事件基本上是可靠的,这对于我们研究当时的人文和历史事件有重大的辅助作用。谢谢大家,今天我就讲到这里
刘洪镇,中国书协会员、广州美术学院特聘研究员、广州美术学院高研班导师、民建广东书画院副院长、广东省青年书协副主席、岭南书法研究所副所长、岭南画院专职书法家。
皮佳佳发言词
6
金石是古代器物,金主要指商周时代的铜器的铭文,石是指秦汉以后的石刻。历代都比较注重对金石的研究和收藏。拓墨术作为专门技术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唐代拓墨之风较盛,而宋代实为金石研究和拓片收藏的高峰。宋代出现一批金石研究专著,最早为刘敞的《先秦古器图》,欧阳修的《集古录》是真正的金石研究开先河之作,“始则有刘原文侍读公为之倡,而成于欧阳文忠公。”此外还有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金石录》,李公麟的《考古图》等。
宋人金石之风的兴盛有几点原因:一是追溯圣人微言大义。商周时代存留下来的文字大多保留在青铜器等物上,后人认为刻在这些礼器上的文字必然包含了贯通天道与人道的,具有载道之功。如李公麟说,“圣人制器尚象,载道垂戒,寓不传之妙于器用之间,以遗后人,使宏识之人即器以求象,即象以求意,心悟目击命物之旨。”二是当时统治者的需求。经五代之乱后,帝王必然要重修礼乐,也要借助古器物及其拓片研究。三是订正史事,通过这些古代文字研究历史。四是审美追求。关于这一点,文人士大夫更多把这种艺术欣赏融入到人生玩味中。如欧阳修自称六一居士,“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在他心中,排首位的正是这一千卷金石拓片。也许,这种兼有时间痕迹以及文字脉络的载体,实能与文人趣味相合。文字中所蕴含的古代思想和精神,更是参与塑造了文人们的基本精神格局。士人们把金石作为审美对象,其实就是把凝结其上的时间作为审美对象,这个时间包含了过往的岁月,他们在追溯古人的同时,又去涵盖了永恒的精神,玩味其中也是坚信时间的永恒,那么此生的短暂也就不足以成为悲哀的理由,此生因为精神的传承在时间上的意义上永久存在。
皮佳佳,北京大学美学博士。
王飞虎发言词
7
首先非常感谢理工学院的田教授和三月坊杨春先生的共同策划举办了这个汉唐拓片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欣赏汉碑拓片的机会。
今天来的大部分都是学习书法的朋友,拓片对于练书法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也是我们朝夕临池的对象,书法中的有碑学和帖学之分,碑学追求金石之气,帖学表现书卷之气。碑拓特有历史的沧桑感,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拓片包含了文字的造型之美,刻工的用刀之美,墨色的肌理之美还有拓片的形式之美。特别一些墓志造像的文字,它有很多的生僻字,避讳字和地方约定俗成的写法,给我们一种神秘新奇感,拓宽了汉字的造型变化。刻工的一些微妙的用刀方式,在对线条的处理上有很多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法,如横竖的交叉,处理上就很有意思,有时横画保持竖画完整,有时又反之。肌理之美我觉得也非常重要,因为拓的方法不同,石质不同,加上风化的原因,拓出来效果也是不同的,有的苍茫古朴,有的整饬清新,在气息上产生不同的味道。还有全拓的形式之美也是很震撼的,平时临习全是剪辑本,而观赏全拓,气势扑面而来,那种气场,气息,感染力非常強大。立刻心生敬畏之心,让我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汉唐气象。
最后希望三月坊和东莞理工学院文学院可以经常定期或不定期拿出一些精品拓片,做这样的活动,给广大书法爱好者一饱眼福。
王飞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东莞市青年书协主席,东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东莞市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东莞市书法家协会东城分会副会长,五月书会成员。
杨继龙发言词
8
一、刚才有发言讨论李斯的小篆、熹平石经的隶书与其它石刻名作的比较。我认为碑刻也存在官、俗两条线,不宜放在同一准线上去比较。李斯、蔡邕站在官司方立场,追求的是教化功能的文字标准化,艺术化是从属性的。而民间书写者则可以相对自由地发挥。从官方来说,文字远远比书法重要。从历史的角度,不用过度拔高书法家的地位。中国人强调文字的威力,而不是书法的威力。甲骨文的书法意义是后人发掘的。
二、这次展出有近年出土的《沈全交墓志铭》拓片,书、刻、拓俱佳。以行书入碑,惜未署书者名。行书书碑自唐太宗《温泉铭》始,后李邕、张少悌等有相当数量的行书碑,李邕名作尤多。这些行书书碑,均出现在《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面世之后。可见《王书圣教序》影响之大。
三、近年出土魏、唐墓志铭甚多。欣赏、学习需要有一个遴选的过程。不必来者不拒盲目崇拜。
杨继龙,东莞理工学院书法教师,四川大学硕士,台北科技大学在读博士。
邓木水发言词
9
大家好。首先感谢三月坊及理工学院田院长为我们提供汉唐碑刻拓片的文化大餐,让我们能近距离接触拓片。这些拓片比较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拓片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看得清清楚楚。即使是在博物馆也无法看到那么高清的拓片。
这次拓片展出种类繁多,有汉代的石门颂、西狭颂、石门铭。平时我们只能从字帖里看到这些名碑,常感平淡无奇。但是,今天我们看到这些原碑拓片,深感震撼。随着更多碑板的出土,我们有机会看到更多不同风格的字,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这些不同风格的文字,是我们学习书法最好的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同时拓片具有形式美,碑板的斑驳、残缺都给我们美的享受。碑文的大小疏密,线条的质感,也为我们书写提供无限的空间和多样的书法形式。
邓木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黄强发言词
10
这个展览从春哥透露到现在一直很期待,今天大小齐齐上阵气场相当不同凡响。对于我们学书之人来说能有好的拓片和拓本来临摹学习是很幸福的事情,小时候学习书法的时候没有好的印刷产品,只有那种单字加笔画技法的所谓教学型的字帖,实在糟透了。现在印刷术好了,但也得火眼金睛才能选到好的范本,各路商家的品质相庭径远。
但是有了好的拓片就等于有了较准确的答案供我们比对,三月坊这次展览就是在给我们学书之人提供好的答案范本。这批展览作品中,惊艳到我的有《石门铭》、《多宝塔》、《峄山石刻碑》、《西狭颂》、《争座位帖》这些为什么打动我呢?因为我很少看到这么好的东西,这些碑拓的细节和气息都很好的展示本碑该有的气韵,有些看了我很有临摹的冲动,有些看了很想刻两方印,有点能让你驻足细品。
气象庞大,精妙入微,金石浑厚就是我对这批宝贝的整体感受,大家有空得前来三月坊静心赏读。
黄强,东莞南城区阳光第六小学美术老师,熊曦书法高研班助教,东莞市书协南城分会副秘书长。
吴金铭发言词
11
有幸参观了三月坊“汉唐拓片藏品展”,展品年代涉及汉、魏、隋、唐;种类囊括摩崖、墓志、唐代名家碑刻拓本。且多为明清旧拓。在东莞很少有机会看到这么多质量上乘的珍贵拓片,非常震撼。
此次展出,意义很大。展出的名碑拓片有《石门颂》、《石门铭》、《西狭颂》、《颜家庙碑》、《争座位帖》、《峄山石刻碑》,另外有由魏到唐的珍贵墓志拓片多达好几十种,其中不乏书写精到、刀工精美、摹拓精良的拓片,可以近距离的细细把玩、观摩。无论从书法、历史、文献、学术、文字演变等方面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吴金铭,陈忠康导师书法精英班学员,刘洪镇老师书法高研班学员。
周懋华发言词
12
世界上以文字为艺术的,只有中国一家,汉字除了记言叙事、传承文化之外还有审美功能。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剩下中华文明还在延续,有学者认为汉字的使用,作用巨大,汉字是智慧的符号。印光法师说,文字功德,说不能尽,提倡敬惜字纸,古人有惜字亭,可见古人对字的敬畏之心。
书法是心性之学,和画一样承载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为了流传后世,克服竹木纸帛易朽不易保存之故,选用金石铸刻,这是功在千秋的胸怀与智慧。碑碣、摩崖、墓誌成了书法重要的资料,访碑成了好书者旳一项雅趣。书法史上有“欧阳询赏索靖刻石三日不去”、“蔡邕夜访碑以手摸读之”的轶事。
拓印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书法作品的流传,方便了学书者临摹鉴赏,展现了作品更清晰丰富的气韵丰神、章法等视觉效果。本次展出的《石门颂》、《西狭颂》、《石门铭》、《郑文公碑》,其振摄人心的气象,是剪裱印刷字帖无法比拟的,汉魏书风的雄浑正大气象,得以充分的展现。汉魏隋唐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作品的鉴赏解读,也是对书法史图像资料一次较系统的直观感受。
本次展览是一场不可多得的视觉盛宴。
周懋华,东莞南城区中心小学美术老师,熊曦山水画高研班学员。
何汉锋观展小记
13
非常幸运能在现场听到各位老师和前辈们的高见,听着老师们在讨论对碑学帖学的不同视角,我突然想到了曾学过的一门中西哲学课,是关于文字的诗学。
哲学,即是信仰,是关于人处世时所需要一个精神家园的问题,探究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每日所做所为为何如此等等问题。纵观东西方哲学,有形而上学,存在主义等等。而形而上学在中国主要有两种体现,一是立言,一是立意,言即指汉字(儒家经学),意即形而上的神(佛教或道家哲学)。普罗大众生活需要一个行为准则,西方人遵循上帝旨意,中国没有上帝,但中国有儒家的经作为处世准则(始于六经: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又因儒家是积极入世的,我们的经学就等同于西方的圣经和上帝,换言之,中国的汉字就是指引我们为人处事的上帝,孕育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汉字是我们的的根。目前世界上还流传使用的能从字形上表达意义的只有中国的汉字,比如“尖”,大顶着小即谓“尖”,而西方语言系统是拼读识义,单纯的字母并不表达意义,所以中国的汉字是了不起的。首先是中国古人创造了汉字,从石器时代刻画事物具象的形状到抽象概括,又不断再简化美化,甚至书法最终也成为一种审美意趣。其次是文字的传承演变,并延用至今。那么文字如何流传?考古有据:兽骨、石、竹、帛、纸……在早时,石碑刻字的作用就是传播文字,让平民大众识字。当时的汉字,是实用功能大于审美功能,古汉字流传至今,则是审美功能大于实用功能。汉字的表面是简单的横竖等等各种符号,但承载的却是我们的智慧、思想和精神,即古代的实用功能与后来的审美功能相统一:书法是实用的,它关乎处世哲学,也是审美的,它关乎品格修养,历朝各种书风更是各朝代的精神的直接体现。
学书法,学碑学帖,能帮助我们向古人靠拢,或者说是向中国古代君子的节气风骨靠拢。这次碑拓观展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亲临目睹,气息庄重威严,刀锋笔锋凛然正气,立体斑驳质感如见真石…碑刻和碑拓通过汉字的形式,在岁月长河中沉淀升华,是古人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启示。
何汉锋,熊曦山水画高研班学员。
肖盼 观展小记
14
在展览之前,对碑的历史作了一些了解。以前碑尚未用“石”,而是“木”。直至汉朝碑刻艺术在铁器的大范围使用以及汉唐厚葬风俗下,碑刻艺术突然盛行。而在南北朝时期,王谢两大士族的影响下,墓志铭开始大面积普及,成为书法与石刻艺术结合的契机。
在展览期间,看到《多宝塔》时,我仔细对照着临帖与拓本之间的不同,感受到碑上的笔画、线条有着岁月的斑驳美感。字与字之间的气息相对日常书写使用的临帖,散发更加独特的美感。在看到各时代的墓志铭后,依据“透过刀锋看笔锋”这一点,感受到了文章整体的气息以及书写性,对不同时期的碑刻风格也有初步的认识,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碑在沉默中清晰的展现了整个汉字的变迁,记载了最为经典的文学,也是我们学习与研究书法的最佳方向。
肖盼,熊曦书法高研班学员。
观展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