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鉴笔记》第十七集:警惕“若雎者”

一 说

编 者 按:作为《资治通鉴》的读书笔记,每周一会更新一篇。其中文章的时间顺序及选材,是基于笔者的学习进度及个人粗浅的理解与认知。对于一名学习研究国际关系及战略的读书人而言,所有的国际国内问题以及治理之道,似乎在《通鉴》中都能找到答案。

警惕“若雎者”

“若雎者”,就是像范雎这样的人。

范雎(ju),字叔,本是魏人,因被怀疑通齐卖魏,而潜逃秦国,并改名为张禄。在秦国,为秦昭襄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并协助秦王增强王权,被拜为相,封为应侯。在范雎的推动下,秦王清洗了宣太后家族的势力,并逐步蚕食魏、韩等国。运用反间计,帮助秦国在长平大败赵国。后又因一己之私,迫使战神白起自杀。前255年,辞归封地后,不久病死。

不可否认,范雎是个人才。

首先是口才极佳。“范雎说秦王”中,范某引经据典,类比圣贤,气势磅礴的言辞,立刻被秦王圈粉。无怪乎其当年随须贾出使齐国时,因口才辩捷,得到了齐襄王的私下赏赐。当然也因私下接受外国资助,被定性为泄露国家机密,差点丢了性命。范雎是个求生欲望极强的人,在被打断肋骨,满地找牙后装死,在被当做尸体丢弃在厕所接受便溺洗礼时,抓住机会,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守卫郑安平,助其逃生。虽然他具体对守卫说了啥,不得而知,但若非口才极佳,怎能在既不名一文又身处绝境的危急时刻,说服一个素不相识的守卫愿冒生命之险解救他?

能投领导所好,理解领导心理需求,做领导的知心人和贴心人。此点是范雎成功的关键。范某极其敏锐地get到了秦王渴望乾纲独断的心理需求,一针见血地说出了秦王的心里话和困境,不仅激荡了秦王的雄心壮志,还协助秦王逐步实现宏图霸业,驱逐了太后家族势力,巩固了王权;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使得秦国离霸主地位更近了一步。秦王对于范雎可以说是言听计从。说到范雎贴心,则可从秦王对其态度得知。秦王一度坚持要为范雎报“厕所便溺”之仇,跨国追杀曾经凌辱范雎的魏国丞相魏齐。秦王能把范雎的私仇当做自己的事来办,可见两人关系铁瓷。试想如果范雎不是那个领导心目中的自己人,知心人,贴心人,怎么可能办到呢?

问题是秦王把范雎当做贴心人,范真的对秦王忠诚吗?显然不是。范雎只会算计自己的荣辱得失,哪会考虑国家利益。在当时的战国时期,人们的国家意识是比较淡薄的。或者可以把当时各国比作同一行业而实力不同的一家家公司,这家公司待遇不好,公司文化不好,就换家公司上班。极端自私自利是范雎的德性。

诸多事实可证明:

一是长期“私通”外国,协助楚太子逃离秦国。范雎与楚国的黄歇(后来的春申君)有私交。当时黄歇陪伴楚国太子在秦国做人质。范雎私下与楚太子及黄歇交好。楚顷襄王病重,范雎应黄歇请求向秦王游说放楚太子回国。秦王犹豫之际,黄歇当机立断,伪装成楚太子掩护真太子成功出逃,后黄被秦王问罪,范雎又为黄歇解围,使黄得以平安回国。以一己私交,放走了秦国的战略对手,可叹。

二是因“私利”打乱了秦国称霸的战略节奏。当时秦国战神白起对外战争势如破竹,就在白起乘胜兵分三路攻打赵国之际,韩、魏二国派苏代持重金去游说范雎。苏代游说的核心要点就是“不要为白起制造全胜的大功啊,这样范雎你在秦王心中的排名就下降了”。苏代一击命中范雎最在意的地方,再加上重金润滑,于是范就以“秦兵疲惫不宜长期作战”为由,说服了秦王接受赵国割地赔款但不亡国的请求。也就因为这样,产生了一系列系统性后果,即给了赵国休整的机会,打乱了白起的战争节奏,致使白起与范雎结仇,导致最终白起被秦王赐死,秦王没有得力的将领可用,严重阻碍了秦国霸业的进程,最后范雎被秦王怪罪,抑郁隐退后病死。

三是密友“叛变”秦国。导致范雎隐退的直接原因,就是他向秦王推荐替代白起的郑安平、王稽后来纷纷叛国。这两个人都算是范雎的恩人,一个是当年救他出屎坑的守卫,一个是带他到秦国的引路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气相求,以范雎的德性,恐怕所结交的朋友也是不能效忠领导的同类吧。

有才无德,自私自利是“若雎者”的共同特点。

司马光对于范雎的评价一针见血:“若雎者,亦非能为秦忠谋,直欲得穰侯之处,故搤(e)其吭而夺之耳……要之,雎真倾危之士哉”,翻成白话就是“像范雎这样的人,也并非能为秦国尽忠谋划,只是想得到穰侯的权势地位,因此扼紧他的咽喉,强夺他的地位……总之,范雎真可以说是一位欺凌他人,迫害善类,落井下石之人啊!”

纵观历史现实,“若雎者”难道还少吗?为何此文标题要写“警惕”二字,因为警惕不代表不用,而是要提醒人主,对于范雎这类人,要善于辨识,首先心里要有边界和底线,要“取好用之”。

一家言之,笑纳。

《读鉴笔记》第十七集:警惕“若雎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