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永乐店镇即将再增加一座村史馆。马上就要建成的孔庄村史馆中,收藏了大量珍贵的红色藏品,以及众多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作业工具,勾起村民无限回忆。近年来,永乐店镇先后建起7座各具特色的村史馆,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一个个老故事,串联起当地浓浓的“乡情会客厅”。
孔庄村史馆已基本完工
推开古香古色的老木门,孔庄村史馆惊艳亮相。一进门的孔庄姓氏墙上,标刻着全部村民的姓氏。往里走,浓浓的中国风设计中,展示着孔庄村过去几十年间的发展和未来的规划。
在红色藏品区,集中了不少珍贵的老物件。记者看到展柜里陈列着60年代的政治工作学习文件汇编、80年代的选民证,还有老版本的党章等,品相保存得相当完整。村党支部书记韩宝新介绍说:“这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同志保存的。他入党早,当年的学习文件汇编、党章、选民证都仔细留着。听说村里要建村史馆,老人的家人就把这些珍贵的老物件一股脑儿地捐了过来。老人虽然去世了,但他留下来的这些老物件能够给村里的年轻人好好上一堂生动的红色教育课。”
永乐店镇孔庄村史馆紧挨着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村民们来健身娱乐的同时,顺道就能走进村史馆。给孩子们讲讲历史,看看村子过去的样子,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韩宝新说。目前,村史馆已基本完工,进入最后布展阶段,预计月底正式建成,届时向村民免费开放。
像这样的村史馆,永乐店镇内还有6个,收藏着各村的老物件,展示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故事,留住乡愁,成为各村独具特色的“乡情会客厅”。
在德仁务前街村史馆,60年前陪嫁的针线首饰盒,30年前为孩子“斥600元巨资”购买的风琴,陪伴乡村医生50多年的“老伙计”——自行车和医药箱……200余件村民捐赠的老物件讲述着村子的历史变迁。馆内的一个双层首饰盒,是村民张万英结婚时的陪嫁。大红色的包浆漆依旧鲜艳,箱体两侧的“爱”字仍然清晰。“1960年我18岁,结婚时家里穷,没什么像样的陪嫁物,我叔叔给我买了这个首饰盒。”一晃60年过去了,张万英家里的条件越来越好,老房子重新翻盖了,房间宽敞明亮,儿孙们事业有成。
在马合店村,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村民卢松楠发挥专业特长为家乡助力,全程参与村史馆内部空间设计,将200平方米的村史馆,打造出七大功能展示。
在有着百年评剧历史的大务村,如今村里评剧团的行头和排练场地早就鸟枪换炮,但村史馆里特意建起评剧团特色展室,收集当年珍贵戏服和评剧老物件,守护传统文化。村党支部书记王振江说:“咱大务村百年评剧这条文化根脉不能断。”临沟屯村有着家家户户会做曹氏风筝的独特文化,订单都接到了海外。为了留下“文化根”,村里建起风筝展示馆,在传承曹氏风筝的基础上,又结合本村风筝制作技艺进行品种创新。
在大羊村村史馆里,摆放了不少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物品。“以前买东西,都是凭票的,现在用手机全能解决。”52岁的杨德民看着展柜里的粮票,对几个年轻人讲起了粮票、布票、油票那些“凭票购物”的记忆。
据介绍,村史馆的建设是永乐店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既融入村庄的乡情记忆,也成为留住乡愁、凝聚人心、传承文明的重要窗口。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会进一步将这些“乡情会客厅”打造为各具特色的村情村史文化教育基地。
(责任编辑:吴思)
【来源:通州区文明办】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