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大师一生八十余载
前半生近五十年的岁月里
几乎都在不停地辗转奔波
从雁门到恒山再到襄阳
为避战乱,又奔走荆州
……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沉浮
终于得以安住于庐山
慧远大师来到庐山之后,直至生命的终点,三十余年,不曾踏出庐山一步。这三十多年里,他在庐山做什么呢?今天的“高僧传奇”,让我们一起追随慧远大师的脚步,走进庐山。
影不出山,却广布佛法
慧远大师在庐山的活动,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讲经论著,阐发佛理
慧远在庐山设讲经台,讲论不辍;同时勤奋著述,《高僧传》记载,他的著作有五十余篇,集成十卷。
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僧人消化吸收佛教义理,同时努力使之与中国社会、中国本土文化相适应的重要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慧远大师努力调和儒家思想与佛理,极力说明儒家的名教礼法与佛理可以互补。
慧远深信因果,提倡弥陀信仰,论述超脱因果报应的往生净土方法。这一信念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组织译经,倡导毗昙
慧远大师派弟子法净、法领等人赴西域取经,组织佛陀跋陀罗译出《修行方便禅经》,使禅学得以于江南流行;请昙摩流支译出《十诵律》,以利于戒学的传播。但慧远主要的贡献,是推动了毗昙学的流传。
“毗昙”是“阿毗昙”或“阿毗昙摩”的略称,意为“无比法”“对法”,指佛教三藏中的论藏部分。在中国佛教史上,“毗昙”特指小乘系统用来解释“法相”的论著,学者把研究这类论著的学问称为“毗昙学”。
■ 与鸠摩罗什的学术交流
慧远在庐山名声大振时,鸠摩罗什也被迎进长安。
慧远主动写信问候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回信盛赞慧远。在后来的十多年里,两人的书信往来不绝。慧远把自己的《法性论》等著作寄送给鸠摩罗什,向他请教。鸠摩罗什对此十分赞叹:“汉人未见新经,便暗与理合。”于是,他把自己初译的《大品般若经》等文稿送给慧远。(注:鸠摩罗什说的“新经”是他自己翻译的《大品般若经》。)
鸠摩罗什译出《大智度论》后,慧远受邀为其作序。慧远认真撰写了序文,并把《大智度论》中的疑难向鸠摩罗什请教,两人互相致信,互相切磋。后人把他们之间关于佛教教义学上的问答汇编为《大乘大义章》。
由于慧远的影响,身在庐山的僧侣道生、慧观等北上长安,成为了鸠摩罗什的重要弟子。鸠摩罗什在长安译经三百卷,其中的重要经籍如《成实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法华论》等,也因慧远的倡导而在南方广为流布。
■ 广泛结交,广传佛教
虽然慧远足不出山,但他的交往却十分广泛。历任江州刺史都与慧远有交往。在当时南北对峙的历史背景下,东晋安帝致书问候慧远,后秦姚兴也不断赠送礼品、法器等,同时还有一批文人学士、士族名流团结在慧远周围。
慧远大师情无取舍,他不分华夷南北,也不分朝野顺逆,一律结缘,不亲不疏。在当时混乱的历史背景下,慧远大师广作结缘,使庐山僧团得以存续发展,使佛法得以弘扬。
慧远集结和培养了一批有文化的佛弟子,如慧观、慧宝、法安、道恒、僧济、僧邕等等,他们都是对中国佛教史产生了一定影响力的僧侣。
公元416年,慧远圆寂于东林寺。寻阳太守阮侃把他安葬在庐山西岭,谢灵运撰写《庐山慧远法师诔》并撰碑文,宗炳立碑于寺。其寿有时而其功业无时,至唐代,慧远大师谥为“辩觉大师”,南唐谥为“正觉大师”,宋朝谥为“圆悟大师”,后又谥为“遍正觉圆悟大师”。
“高山仰止”,庐山东林寺与慧远讲经处,成为历代佛教徒和文人学士瞻仰寻踪的圣地。
慧远大师对后世净土信仰的影响
当净土宗风行天下后,有的佛教史学者追本溯源,给净土宗立祖定宗,以慧远大师为净土初祖。
■ 期生净土,念佛三昧
慧远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表示“临津济物,与九流而同往。”意思是说,临到往生弥陀净土时,济度众生,当与九品往生者同往。弥陀净土的精神是自利、利他,慧远大师以自己所集的一切功德,回向布施于一切众生,共同往生净土。
在庐山,与慧远同求往生的人有一百二十三人,大多数是东林寺的僧人,也有少数俗家子弟。他们在东林寺法堂内,夜以继日地修行念佛三昧。
慧远大师的念佛是以观想念佛为主的念佛三昧,即六时与大众在法堂中坐禅入定,观想佛的相好庄严。
这种在禅定中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过程,掺杂着对佛理的体悟,慧远在这里,把观想念佛、禅定和体悟佛理结合在一起,把净土信仰和禅法、般若结合在一起。
慧远对净土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影响深远。他在诸多净土中选择弥陀净土,组织一百多人共誓往生西方,奉行般若、禅法与净土相结合的念佛三昧,对弥陀信仰乃至净土思想的广为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因缘际会之下,慧远大师圆寂后多年,依然在推动着净土信仰的发展,实在令人赞叹!
文章来源:上海玉佛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