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宣城记忆之十三:谢公亭和别士桥

宣城记忆之十三:谢公亭和别士桥

十三、谢公亭和别士桥

邢少山

宣城北门有谢公亭和别士桥,这都是古人送别亲友的地方。在古代,没有公路与铁路,陆路行走也比较困难,古人远行大都选择水路。而别士桥、谢公亭就在宣城北门宛溪河畔,如果要离开宣城了,便从河边上船。那时,岸边建有码头,让船只停靠,码头边有亭或桥,供人们等候。一般人都到这里来举行仪式,送别亲友。

宣城记忆之十三:谢公亭和别士桥

宣城北郊的谢公亭,是谢朓在宣城任太守时所筑,《方舆胜览•卷15宁国府》记: “谢公亭,在宣城北郊二里,简称`谢亭`。”谢公亭,不是谢朓自已叫的,是后人对它的称呼, 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谢朓在这里曾送别过亲友,其中有一位重要的人物叫范云。

范云(451~503年),字彦龙,南乡郡舞阴县(今河南泌阳县)人。南朝梁大臣,著名文学家,范缜从弟。范云六岁时,随姑父袁叔明读《诗经》,日诵九纸。八岁时,遇到豫州刺史殷琰。殷琰同他攀谈,范云从容对答,即席作诗,挥笔而成。南齐朝,进入竟陵王萧子良幕府,“竟陵八友”之一。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年),随同萧琛出使北魏,受到北魏孝文帝的称赏。还朝后,迁零陵内史。因范云与谢朓皆是南齐永明年问的文人集中的“竟陵八友” 中的文友,关系很密,范云升任,谢朓当然为之高兴,当时范云来宣城与谢眺叙旧,现在要走了,要到金陵就任,当然要送别。这次送别,选在谢亭,谢朓设帐,两人把酒临风,开怀畅饮,谢守祝范君篷程万里,步步高升。后来南朝梁元帝说这次送别是:“经谢亭而帐饮,想彦伯之高风。”(《玄览赋》) 后来,李白也有诗赞美道:“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呜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李白来到这里说,当年谢元晖送范地方谢亭美丽的风景犹在,而欢聚的场面不见了,因而此地显得异常空旷,现在只剩下一轮孤月、寂静空山及长流的碧水了。这再一次证明谢公亭确实存在,而且是当时是送别的最好地点。

宣城记忆之十三:谢公亭和别士桥

关于这,在唐朝诗人许浑也在谢公亭送别过友人,并留下诗篇,曰:“劳歌-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江苏丹阳人,大和六年进士(832年) ,任过当涂、太平县令。劳歌,本指劳劳亭,是-个著名的送别地点,在南京南面。劳歌,也指送别时唱的歌。这首诗的意思说,听罢一曲送别之歌,朋友匆匆解缆开船。红叶夺目,只是水流迅疾。酒醒之后,朋友早已走远了,留下的只是眷恋了。

宣城记忆之十三:谢公亭和别士桥

以上说的是谢公亭,下面说说别士桥。别士桥,《宣城县志卷之四》载: “镇宁桥,北门外大街,俗名别士桥。”这座桥之所以有俗名,是因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这里送别过友人,并留下一首五律诗《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苹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由滋意,啸啸班马行。”此诗写得新颖别致,情意深长,声情并茂,感人肺腑。现已选入小学课本,它与李白在宣城还写下的另一首友情诗《赠汪伦》,堪称“双绝”。

宣城记忆之十三:谢公亭和别士桥

天宝十四年(755年),李白安家敬亭山“我家敬亭厌,辄继谢公作。”(《游敬亭敬寄崔侍御》)于是与友人交往渐渐多起来,迎来送往变成常事。这一天,李白又要送走一位知已的朋友,他们从敬亭山来到镇宁桥上,两人恋恋不舍,依依惜别。“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说的是告别的地点。青山,即敬亭山。敬亭山在宣州城北10里处,它横亘对着城区。郭,城墙外的墙。白水,指宛溪、句溪河,它从城的东面绕过。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而诗人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朋友要走,实在难分难舍,李白说“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古宣州北门宛溪河畔的桥头。此地,即指古宣州别士桥。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别士桥,两人并肩缓辔,不愿分离。此地一别,友人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达出了诗人对对友人依依不舍,对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似有千言万语。这时,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忽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心情。所以李白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令人感到留恋,难舍难分,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李白最后说“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写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受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班,不是斑。诗人和友人马上要分别了,频频招手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着一“班”字,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时,李白的心情是别样的,所以这首送别诗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把宣城美景写活,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这首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情,虽感伤别离,却不让人灰心、颓废。这正是评家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绝妙的所在。后来人们把此桥称为别士桥,到明朝年间又进一步修缮。

宣城记忆之十三:谢公亭和别士桥

前几年,在改造北门的过程中,人们在澄江路与道岔河交口处发现,水泥桥下面藏着一座青石古桥。在石桥的券顶中央,"别士桥"三个字清晰可辨。在水泥桥的下面,是一座由青石砌成的单孔拱形桥,圆拱的正上方,刻着"别士桥"字样。石桥全长10多米,出宣城北门拱极门的三道城门,再走50米,就到了这个桥。从桥下走水路,往东30米就是宛溪河码头,当时宣城水运发达,别士桥一带非常繁华。宣城文物保护部门了解到,宣城市在进行文物普查时,根据桥基、桥形的特点,初步推断现存的别士桥是明代修建的。桥基、西侧下方桥拱均保存完好。因解放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床自然增高,旧时道理也填高,后桥面被修建成水泥路面,这座古桥被淹没了。这次被发现,人们非常重视,现在这历史印迹已得到保护。

谢公亭,长歌一相接;别士桥,萧萧故人情。宣城人民将欢迎更多的商客与朋友来宣城经商与做客。

欢迎你们,欢迎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