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看靳军有关格律的反智悖论

文/天外访客

再次看到头条推送的“靳体诗人”把近体诗icon的格律比作古代女人裹脚的文字,实在觉得不得不说几句了。近期以来,不断看到头条上众多诗人与少数几个反对格律诗者的唇枪舌剑,无非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本人懒惰,只在文后留些短评,不愿过多介入争端。原本,喜欢近体格律诗抑或钟情于古风icon体并无对错之分,各行其好便是,何必把时间浪费在打嘴仗上?但非著名诗人对格律的一再贬低,实在让人讶异他的风度与智商。他们这类反对格律者,部分人是既想附庸风雅,又因为懒惰而不愿学习格律。另一部分人则是有一定的水平,但确实不愿受限于格律,只想随意挥洒,笔随心走,故而把格律比作枷锁与裹脚布。但他们却犯了逻辑上和现实中的双重错误。

首先是逻辑上的谬误。为何如此说?大家想想枷锁是什么?是权利强加给犯人的。裹脚布,也是统治者为了束缚奴役妇女而强加给女性的。天下古今有哪个人愿意披枷带锁,双足被缠?而格律诗人,则是自觉自愿、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地追求着格律的完善与韵律的统一。在他们的意识里,一首诗或词就是他们心爱的艺术品,真正的诗家词人,不愿他们的作品有丝毫瑕疵,因此,才有了古人的驴背推敲、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以及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等等诗坛佳话。在格律诗人的眼里,一首完美的作品,是形、意、律、和韵的多重组合。他们在反复审慎的比较与选择中获得创作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经过精心思考和打磨的精品,他们将用一生来珍藏。请问,这与枷锁和裹脚有什么关系?

再来说说靳体诗人们在现实中的盲点。中国诗歌从古至今,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现代诗icon除外),从最初的俚语民谣到后来的文雅高端,从杂言到四、六言诗,七言icon古典到近体诗及词曲,谁敢不承认是一个进步发展的过程?谁敢说不是一个由粗到精的进步规律?真正的诗人,均知道古诗到了近体诗词,便是诗词的巅峰,故而科举才会依律而作。固然,唐诗很有一部分不是近体诗,或处于向近体诗的过渡期而不那么合乎近体规范,但你靳某今天以唐朝先贤大作来为你自己张目,请问,你之作品能及前人一二?你有倚马成诗的临场急才?再看当今近乎所有的各地诗词联大赛,有只收古风体不要近体诗的吗?到是不少只收近体诗,部分兼收古风体。难道全国诗家都只有你们少数几人高瞻远瞩,才能拯救诗坛?

当然,古风体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段光彩夺目的历史并有不少传世名篇。但汉语的四声特点决定了格律诗才更加具备吟唱与朗诵的音韵和节奏之美,否则,如何能传承千年至今不衰?

本来,谁喜欢什么体并不矛盾,也不必打嘴仗,各写各的便是。但你偏要宣称上承太白先生,近千年来中国诗坛舍你其谁,这脸皮得有多厚才有如此底气?当今,古典诗词虽生不逢时,但全国,即使头条上,真正优秀的旧体诗人也不在少数,你见有哪个诗友敢于如此大言不惭地藐视前人?哪个品高者不是谦逊学习?不然,你和那位说他的上千首作品都是精品,远胜古人的“黄姓诗词学者”比比,谁能吹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