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500篇
天监十一年(公元512年)正月二十五,元恪任命车骑大将军、尚书令高肇为司徒,清河王元怿(元宏第四子)为司空,广平王元怀(元宏第五子)进号骠骑大将军,加仪同三司。
高肇虽然位登三司,但因为失去了尚书令的要职,心里很不痛快,郁闷之情溢于言表,见者无不嗤笑。
元怿颇有才学,朝野声望也不错,有鉴于元勰无罪而被杀,又正遇大旱,高肇擅自重新审理囚徒,想以此笼络人心,他借侍宴机会对高肇道:“天子兄弟能有几人?现在差不多被翦除殆尽!过去王莽是个秃头,凭借国舅的地位篡夺汉室天下。你是个驼背,恐怕也会成为祸乱之端。”
元怿又向元恪进言道:“季氏超越名分在泰山祭祀,孔子对此非常愤慨。减少膳食之费,重新审理囚徙,这都是陛下的事情,现在却让司徒去了,这哪里是为人臣的本份呢?明君失之于上,奸臣窃之于下,祸乱的根子,就在这里。”元恪笑而不应,对高肇信任不减。
十月十八,元恪立皇子元诩为太子,生母胡充华升为贵嫔,开了不杀其母的先例,又让尚书右仆射郭祚兼任太子少师。不杀太子生母,本是一大善举,却在无意中给北魏带来无尽灾难。
郭祚,太原晋阳人,出身官宦世家,曹魏名将郭淮之弟郭亮七世孙。郭祚为官清正,忠心侍君,做事勤勉,深得元宏赏识,授官黄门侍郎,成为元宏汉化改革的得力干将。
郭祚晚年处事愈加谨慎练达,且能审时度势,因此深得元恪宠信,迁尚书左仆射,参与朝中大事。能被选为太子少师,足见元恪对他的信任。
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元恪临幸东宫,以中书监崔光为太子少傅,命元诩向他下拜。崔光辞不敢当,元恪不许,坚持让元诩拜。
元诩面向南拜了两次后,詹事王显请求允许他跟随太子一起拜,于是东宫僚属一起下拜。崔光北向而立,不敢答礼。
王足入侵南梁时,萧衍命宁州刺史李略抵抗,许诺事平之后以他为益州刺史。王足撤退后,萧衍却没有遵守承诺,李略颇有怨忿,生出反叛之心,萧衍杀了他。
李略的侄子李苗愤而投奔北魏,步兵校尉淳于诞曾任益州主簿,也从汉中投奔北魏,两人一起游说元恪攻取蜀地,并献计献策,元恪深信不疑。
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冬,元恪以高肇为大将军、平蜀大都督,统率步骑十五万入侵益州,又命益州刺史傅竖眼出巴郡之北,梁州刺史羊祉兵发涪城,安西将军奚康生兵发绵竹,抚军将军甄琛兵发剑阁,以中护军元遥为征南将军,让他镇遏梁、楚,牵制南梁主力。
游肇劝谏道:“连年水涝旱灾,百姓不宜再劳役。过去开拓疆域,都因城主归降,所以有征而无战。现在出谋划策的人真伪难辨,或者是因为他们对梁朝有怨气,借我们出气,所以不可全信。蜀地险隘,镇戍没有疏漏,怎能听信他人的一番浮言就轻易地出动大军呢?”
元恪不听,又任命淳于诞为骁骑将军,又让李苗代理龙骧将军,两人都兼任向导统军,继续进犯益州。
对于高肇来说,这是他第一次领兵出征,有着特殊的意义,如果他能一举拿下益州,朝中威望将无以复加。然而,老天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他前脚刚离开,靠山元恪后脚轰然倒塌。
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正月初十,元恪突患重病。正月十三,元恪在式乾殿驾崩,年仅三十二岁。
当天夜里,崔光、王显和侍中、领军将军于忠、中庶子侯刚等人从东宫迎接太子元诩来到显阳殿。
侯刚,代郡人,出身寒微,因善于烹调受到元恪的宠信,历任游击将军、城门校尉、武卫将军、右卫大将军,领太子中庶子。
王显想等天亮后再为元诩举行登基仪式,崔光道:“皇位不可一日无主,为何要等到天亮呢?”王显道:“必须报告皇后。”崔光道:“皇帝驾崩,太子即位,国之常典,为何要等待皇后旨令!”王显无言以对。
于是,崔光等人请求元诩停止哭泣,由他捧着策书献上印玺和绶带,元诩跪接,然后穿上礼服,走上太极殿,即皇帝位。
得知元恪已死,高皇后想以旧制之名杀掉元诩生母胡贵嫔,中给事刘腾连忙把件事告诉了侯刚,侯刚又告诉了于忠。
于忠向崔光请教计策,崔光让他将胡贵嫔搬到别的住所,严加守卫。因为这件事,胡贵嫔对他们深怀感激之情,尤其是刘腾,备受宠信。
刘腾,平原郡人,幼时坐事,受刑入宫,起家小黄门,转中黄门,因揭发元恂谋反、冯废后奸情,迁冗从仆射,拜大长秋。当高皇后和胡贵嫔宫斗之时,他站在了胡贵嫔一边,还拉拢了于忠和侯刚。
高肇大权独揽时,特别忌恨宗室中有名望者,太子太傅、任城王元澄多次被他诋毁、陷害,为了自保,被迫整天纵酒装疯,不参与朝政。
此时,高肇统兵在外,于忠和门下省的官员商议,由于元诩年幼,不能亲自执政,建议让太保、高阳王元雍(元宏弟弟)住进西柏堂处理政务,并以元澄为尚书令,总百揆,上奏高皇后,请她用手书授职。
王显一向受元恪宠信,凭借权势滥施淫威,遭众人忌恨,他担心不被元澄等人所容,就和中常侍孙伏连等人密谋停止门下省的奏议,伪造高皇后的命令,让高肇录尚书事,以王显和勃海公高猛等人同为侍中。
于忠等人听说后,当机立断,以服侍元恪治疗无效的罪名,将王显抓入监牢,剥夺他的爵位、官职。王显在被抓时大声喊冤,直阁用刀环猛击他的腋下,将他送到右卫府,当夜伤重而死。
正月十六,朝廷下令批准门下省的奏议,百官各安己职,听命于元雍和元澄,朝野内外都心悦诚服。
如今,最大的变数全在高肇身上,他坐拥十五万强兵,甘愿接受如今之局面吗?没有人敢给出明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