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駕崩,雍正繼位,這場腥風血雨的“九子奪嫡”最終以四爺胤禛的勝利而告終。雍正登基後,一方面開始布局打壓自己的兄弟們,另一方面忙着推行新政。當時清朝看似強大,實際上國庫空虛,土地兼并嚴重,雍正若想解決這一籃子問題,必須要改革弊政。這時候,有一位漢臣可謂是雍正的臂膀,他就是張廷玉。
張廷玉在安徽桐城有很高的知名度,早在康熙年間,張廷玉金榜題名,康熙聽說他是大學士張英的兒子,眉開眼笑,決定重點培養,張廷玉能力出衆,逐漸成為康熙身邊的近臣。雍正還是皇子時,康熙曾給他指派一位漢臣老師,這位老師,就是張廷玉的父親張英。是以,雍正器重張廷玉,一方面看重張廷玉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看重這層關系。
張廷玉學識淵博,在漢臣面前有很高的威望,最重要的是,他支援雍正的改革。雍正推行的“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等政策,都少不了張廷玉的功勞。《清史稿》記載,張廷玉每天天不亮就到南書房辦公,到天黑透了才回家,日日如此,殚精竭慮。雍正不止一次當衆表示:張廷玉可為漢臣表率。雍正臨死前,還下明旨,讓張廷玉配享太廟。
雍正在位13年,一共舉行5次科舉會試,雍正十一年,第五次科舉拉開帷幕,因為這一年是農曆葵醜年,是以這次科舉又稱葵醜恩科。主考官名叫鄂爾奇,他是雍正年間著名的大臣鄂爾泰的弟弟,也是張廷玉同僚多年的“老同僚”。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張廷玉的兒子考了第三名,雍正賞賜玉如意,張廷玉卻說:這是家族醜事!
科舉制度,到了清朝,已經非常成熟,全部是糊名閱卷,等到試卷名定好,才知道考生姓名,然後再唱名記錄。當時被鄂爾奇等人定在前三的卷子,揭開糊名依次是:陳倓、田志勤、張若霭。這三人分别位列一甲前三名。雍正看到名次,立即被張若霭這個名字所吸引,他立即下旨,叫人到上書房把張廷玉請來。
張廷玉此時已經62歲,但仍步履矯健,施禮完畢。雍正讓太監送來一把玉如意給張廷玉,張廷玉不敢接,連忙問何故。雍正笑道:“恩科閱卷完畢,恭喜你的兒子張若霭高中探花郎。張家教子有方,為朝廷培養棟梁,朕賞你玉如意一把!”嚴格意義上說,隻有經過殿試後,第三名才被稱為探花,雍正這麼說,等于提前認可了這個第三名。
張廷玉聽聞,立即跪下,卻不肯接玉如意,嚴肅地說:“這雖是喜事,但也可能是家族醜事,請皇上憐惜微臣名節,速将犬子降到二甲!”雍正不了解,張廷玉又說:“首先,自古科舉,是寒門子弟的晉升之路,我張家受兩代皇恩,已非寒門,犬子不宜和寒門子弟争奪鼎甲。其次,臣和鄂爾泰兄弟同僚多年,如今犬子在他門下中了鼎甲,天下何人不疑我張廷玉!恐怕到放榜時,老臣顧不得慶祝兒子高中,已名節盡毀,遭天下讀書人唾罵,好事變成了醜事。”
雍正一聽,暗暗佩服張廷玉心思缜密,于是收回了玉如意。等到放榜的哪一天,一甲第三名換成了一個叫沈文鎬的人,張若霭,則成了二甲第一名,也就是第四名。
張若霭在雍正末年以及乾隆初年,才華出衆,直入南書房,任内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大有接班父親的意思。可惜,乾隆十一年,張若霭意外患病,再也未能下床,當年病逝,死在了張廷玉的前面。乾隆聽聞張若霭病逝,歎息不已,谥号:文僖,命禮部給予厚葬。
有人認為:張廷玉父子既然沒有作弊,問心無愧,不必刻意降低張若霭的名次,但張廷玉宦海多年,思慮周祥。其實,張廷玉的兒子,即使得不到前三名,也不愁沒前途,這才是張廷玉做這個決定的底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