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景仁一首很孤獨的詩,雖然隻有寥寥數語,但是每一句都直擊人心

黃景仁的一生很不幸,這一點和大多數偉大的詩人一樣,過着颠沛流離的生活,始終是處處不如意,盡管很有才華,可是數次參加科舉考試,可是每一次都名落孫山;由于經曆了生活的磨難,也使得黃景仁的詩有着一種更為深沉的悲痛之感,這一點在其名篇《雜感》和《别老母》兩首詩中尤為突出。

黃景仁一首很孤獨的詩,雖然隻有寥寥數語,但是每一句都直擊人心

《雜感》正是在描寫個人的經曆,當時詩人已經垂垂老矣,回想起了年輕時的所遭受的苦難,于是通過文字來排解胸中的苦悶;其中的名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可謂是脍炙人口,即使是沒有讀過原文,也一定聽過那一句“百無一用是書生”黃景仁無非是自嘲,想到自己讀了那麼多的書,可是依舊沒有作為,便有了那種發自肺腑的感歎。

黃景仁一首很孤獨的詩,雖然隻有寥寥數語,但是每一句都直擊人心

《别老母》一詩寫得就更感人,這是一首無奈之作,黃景仁為了出門謀生,在寒冷的冬夜與年邁的母親告别,看到母親淚流滿面,可是自己卻無法在家中盡孝,一時之間悲痛不已,“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我即将前往河梁謀生,掀起母親房間的布簾與母親告别,彼此依依不舍,母親愁容滿面,欲哭無淚。在風雪之夜關上柴門,一步一步地走向黑夜,無法在家中盡孝,對于一位年邁的母親來說,有兒子還不如沒有兒子,其實沒有什麼差別。

黃景仁一首很孤獨的詩,雖然隻有寥寥數語,但是每一句都直擊人心

黃景仁的詩有着一種難以言說的悲痛之感,無論是《雜感》,還是《别老母》,所表現出來的正是一種無力之感,讀了很多的書,論文采無人能及,可是每一次科舉考試都無法如願;本來是一位孝順的兒子,為了生活又不得不離開故鄉,前往異地他鄉過着颠沛流離的生活,無法在母親身邊盡孝,種種的沖突,還有複雜的心理變化,在這兩首詩中展現得淋漓盡緻。

黃景仁(1749——1783),清朝著名詩人,字漢镛,又一字仲則,号鹿菲子,江蘇常州人。黃景仁從小家境貧寒,四歲時父親病逝,跟随母親相依為命,此後奮發圖強,少年時代就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華,能夠即興吟詩,文章也寫得好,但是一生卻又是懷才不遇,窮困潦倒,35歲時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着實是讓人惋惜。

黃景仁一首很孤獨的詩,雖然隻有寥寥數語,但是每一句都直擊人心

黃景仁的詩始終是圍繞一個“愁”字,為此其詩大多充滿憂愁,字裡行間流露出一種無奈,還有難以言說的孤獨之感。其實除了《雜感》和《别老母》之外,還有很多那種感傷之作,譬如這首《秋夜》同樣意境凄美,在作品中抒發窮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懷,以至于這首詩有着一種孤獨之感,讀後也是讓人感慨萬千。

絡緯啼歇疏梧煙,露華一(白)涼無邊。纖雲激蕩月沉海,列宿亂搖風滿天。 誰人一聲歌子夜,尋聲宛轉空台榭。聲長聲短雞續鳴,曙色冷光相激射。
黃景仁一首很孤獨的詩,雖然隻有寥寥數語,但是每一句都直擊人心

乾隆三十七年(1772)秋天,黃景仁在安徽學政朱筠的官署中擔任幕僚,創作這首詩時,他已經在安徽六安生活了五年,于是在夜裡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秋夜》,以此來排解内心的苦悶,進而使得整首詩充滿了憂愁,每一句都很傷感,成為了黃景仁後期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首聯和颔聯由景入情,然後再層層推進,通過周圍的環境,以此來呈現當時的心境,這也是一種比較傳統的寫法,不過黃景仁寫得很細膩,一字一句無不流露出憂愁之感;秋色蒼茫,稀稀疏疏的梧桐樹葉上籠罩着一層煙霧,絡緯的鳴叫聲時斷時續,還有了陣陣涼意,此時已是異常的寒冷。輕雲飄動,一輪明月已經快要沉入大海,滿天星辰閃爍,陣陣秋風吹拂而過。

黃景仁一首很孤獨的詩,雖然隻有寥寥數語,但是每一句都直擊人心

頸聯和尾聯重點描寫當時的心境,正好與前面的幾句形成對應,使得這幾句顯得無比傷感,也非常的孤獨;在萬籁俱寂的秋夜,絡緯的鳴叫聲顯得格外響亮,聲音沖破寂靜的黑夜,在亭台樓閣之間回蕩。雄雞此時在報曉,熹微的曙光在清冷的夜色中交融,可我卻并不開心,反而比以前更加的傷感,也更加的孤獨。

黃景仁的詩大多描寫生活中的困境,還有對于現實的無奈,以至于其詩意境極悲,每一首都有着一種孤獨之感;在這首《秋夜》一詩中,盡管是即興之作,可是字裡行間依舊還是能夠感受到詩人的孤獨,還有身處異地他鄉的無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