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景仁《别老母》:都說養兒能防老,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

清代詩人黃景仁是黃庭堅的後裔,在四歲時喪父,家境清貧,他十幾歲時便開始為生計奔波。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冬,黃景仁拜訪了安徽學政朱筠,謀到了在朱筠的幕府中校勘文章的工作。在辭别母親時,黃景仁寫下了《别老母》一詩,原文如下: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黃景仁《别老母》:都說養兒能防老,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

“搴帷拜母河梁去”,我掀開門簾依依不舍地與母親告别,準備啟程。詩人面臨着兩難選擇,一方面是全家人的生計,另一方面是年歲已高的老母親。如果留在家裡盡孝,那麼全家人的生計便成問題;如果離開家到幕府任職,那麼就無法奉養母親。再三思量之下,詩人做出了艱難的抉擇,辭别母親,準備啟程。此時,他的内心一定是痛苦的。

黃景仁《别老母》:都說養兒能防老,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

“白發愁看淚眼枯”,白發蒼蒼的母親愁容滿面,欲哭無淚。詩人看到,當白發蒼蒼的母親聽到自己要遠行的消息之後,愁容滿面,欲哭無淚。正所謂,兒行千裡母擔憂,母親不舍得詩人離開,内心痛苦到極點,竟再也哭不出一滴眼淚了。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詩人也舍不得離開母親。但在臨别之時,母子二人隻能相對無言,各自悲傷。

黃景仁《别老母》:都說養兒能防老,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

“慘慘柴門風雪夜”,在這幽暗無光、風雪交加的夜裡,我掩上柴門,凄慘遠去。詩人終于下了狠心,丢下傷心的母親,轉身離去。這個離别的冬夜,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借助積雪反射的微光,詩人關上柴門,頂風冒雪,踏上征程。這一刻,仿佛所有的寒風、所有的雪花,都灌進詩人的心裡。詩人懷揣着一顆凄凄慘慘的心,在茫茫的冬夜裡,獨自前行。

黃景仁《别老母》:都說養兒能防老,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

“此時有子不如無”,我不禁感慨,養兒子又有什麼用呢?此時,母親倒不如沒有我這個兒子啊。在關上柴門的那一刻,詩人百感交集,想起了“養兒防老”的古訓,但自己作為兒子,不僅不能奉養老母,還讓母親為自己擔心。如果母親沒有我這個兒子,她可能還能舒心一些。想到這裡,詩人不禁心傷欲絕。

黃景仁《别老母》:都說養兒能防老,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母親的恩情,作為兒子又能報答多少呢?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養兒防老”的古訓,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兒子們出于種種原因,留在了山高水遠的他鄉,也留下了無法奉養父母的遺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