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晚期,諸侯國之間互相兼并,而諸侯國内,卿族與公族鬥争持續不斷,至戰國初期,中華大地基本形成了以齊、楚、燕、韓、趙、魏、秦諸侯強國抗衡、稱雄,史稱“戰國七雄”。但是戰國時代的情況是,于“戰國七雄”之外,尚有其他弱小的諸侯國存在,其中衛國便是其中之一。
自公元前230年秦國攻打南韓展開滅國之戰開始,至公元前221年滅齊國,十年間即結束了自春秋以來長達五百多年的諸侯割據紛争的局面,依次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君主集權的秦朝,唯獨周王朝較早分封的衛國至公元前209年,由秦二世廢衛君君角為庶人,至此衛國絕祀。
秦一統天下,獨留名存實亡的衛國
據《史記·衛康叔世家》記載,管叔、蔡叔、霍叔為一己之私,以“疑周公不利于成王”為由煽動以武庚祿父為首的殷民叛亂,即“三監之亂”。周公奉周成王之命“興師伐殷”,最終平定“三監之亂”,“殺武庚祿父、管叔,放蔡叔”,且“以武庚殷馀民封康叔為衛君,居河、淇間故商墟”。
據《史記·衛康叔世家》記載,衛國雖為姬周王朝較早分封的諸侯國,但至衛昭公時,“三晉強,衛如小侯,屬之”。衛成侯十六年,衛國“更貶曰侯”,至衛侯嗣君五年,“更貶号曰君,獨有濮陽”。
秦并六國,結束諸侯割據,卻留下僅有一城衛國,至秦統一六國且郡治天下。千百年來,關于衛國獨存于秦統一之後,可謂衆說紛纭。“曆史倪說”認為,此舉大有秦以姬周資深諸侯國衛國見證王朝更替與興衰的意味,即秦從周之附庸到郡治天下,比之分封諸侯,秦勝于周。
秦國統一天下,秦王即皇帝位
一、有記載的嬴姓諸侯雖多,僅一支成功
姬周王朝興起于西部,且與嬴氏同為殷商諸侯國,而今衛國為僅存的姬周後裔諸侯國,見證嬴姓興衰意義重大。
據《綱鑒易知錄卷二·夏紀》記載,嬴氏後裔有個叫費昌的“見二日東出,焰西沈”,于是審時度勢,歸順商湯。嬴氏後裔歸商湯,屢建功勳,至中衍後逐漸成為商之重臣,列土封疆,成為一方諸侯,《史記·秦本紀》記載,“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
秦在中衍的玄孫中潏的時候,有個兒子叫蜚廉。蜚廉又生惡來,此時的殷商由纣王主政。惡來有力,蜚廉善跑,父子兩人憑借勇力服務于商纣王。周武王伐纣時,惡來被殺。彼時,正在北方為商纣王采石的蜚廉獲悉殷商覆滅、商纣王被殺的消息,便在霍太山築壇報祭殷纣王,死後便安葬于此。
除了惡來,蜚廉另一個兒子季勝尚存,蜚廉家族得以繁衍生息。後來,季勝的兒子孟增有寵于周成王,時稱宅臯狼。孟增(也稱宅臯狼)生子衡父,衡父又生下造父。
雖然惡來革因周武王伐纣而被殺,但子孫得以繁衍。後來,惡來革家族的子孫便借造父受封趙城之寵而姓趙氏。
周孝王三年,“王命主馬汧、渭之間”。此處提到的為周王室養馬的人叫非子,是惡來革的子孫。非子專心為周王室養馬,并且帶來了良好的效應,“馬大蕃息”。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為“附庸之君,邑于秦,使續伯翳後”。非子便是被後世稱為“戰國七雄”之一的秦國的開國始祖。
為挽救周王朝頹勢,周孝王決議複興,非子養馬便是其一
秦至家主秦襄公時,犬戎破鎬京,殺周幽王。當此周王朝危急存亡之時,秦襄公敏銳地把握機遇,立即領兵赴鎬京“勤王”,并與晉文侯、衛武公一起參與了“救周,平戎”。
救周平戎之列國兵馬
秦的曆代家主時刻密切關注“國際局勢”,從未放過任何一次機會。秦襄公為周王室鞍前馬後,意在撈取更多的政治利益,果然于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後,不但“命秦襄為諸侯”,還被“賜以岐、豐之地”,實作了秦發展曆史上一次巨大的飛躍。
??秦襄公受周天子封
二、始列諸侯的見證者
“曆史倪說”認為,衛國雖小,而且早已為三晉附屬,秦滅魏,卻未及衛,可以了解為,因“犬戎破鎬京救周”、“周平王東遷洛邑”而列諸侯,秦發展曆史上關鍵時刻,衛國是參與者之一,而今秦統一天下,衛國“當仁不讓”。
據《綱鑒易知錄卷三·周紀》記載,犬戎破鎬京後,“晉文侯、衛武公、秦襄公将兵救周,平戎”。秦襄公為周王室鞍前馬後,意在撈取更多的政治利益,果然于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後,不但“命秦襄為諸侯”,還被“賜以岐、豐之地”,實作了秦發展曆史上一次巨大的飛躍。
據《綱鑒易知錄卷三·周紀》記載,周平王東遷洛邑後,除秦襄公外,其他參與者也獲封賞,即“命衛侯和為公”,爵位提高一級;“錫晉侯仇命”。
周平王封賞有功諸侯
衛國為姬周王朝的姬姓諸侯國,且較早建國,戰國之時,以忽略不計的實力存在于諸侯強國的夾縫中,由其“分享”秦之榮耀最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