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人又何嘗不是呢?不管是在哪個國度,哪個時代,孝的形式可能不同,但内涵是一緻的。
那麼,何為孝?
孝就是尊敬長輩,即盡孝心奉養父母或其他長輩,順從父母或長輩的意志,以長輩的利益為最高利益,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良傳統。有孝則家安,家安則國泰,國泰則天下太平。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孝子。東漢時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複。正是由于黃香始終把孝字放在心上,才是父親随生出寒冬卻依舊溫暖,身處豔陽天,卻心頭一陣涼意,黃香也實作了自己的價值,——由此可見,“孝”是一種責任。
“闵氏有賢郎,何曾怨厲娘;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的單衣順母的闵子骞;“葬父貸孔無,仙姬陌上逢;織線嘗債主,孝感動蒼穹”的董永賣身葬父;“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摸“的王祥卧冰求鯉;”慈母怕聞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的王裒聞雷泣墓……試想假如董永不能心系孝道又怎能有賣身葬父,感動蒼穹的信念?假如沒有王祥對母親的孝敬,又怎有卧冰求鯉的感動?。——孝是一種發自内心的信念。
古代聖賢尚且如此,在如今社會的我們又是如何做的呢?當天氣轉涼的時候,你記得提醒父母注意保暖了麼?當父母心情不好時,我們又在哪裡呢?這些姑且不說,甚至有些人将父母養育自己當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難道“孝”在當今社會已經消失了嗎?當然不是。
就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錄音帶,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試想,一個未成年的孩子,竟然用他瘦小承擔了如此多的責任,他這麼小,卻盡到了當今無數人都不能盡的孝。
孝心,是夜空高挂的一輪金黃圓月,皎潔無暇,溫娴明朗,普照大地;孝心,是順勢蜿蜒的一條透徹小溪,清可見底,不染污濁,流入山谷;孝心,是一望無際的綠茫茫的草原,滿目翠綠,映入眼簾,點綴缤紛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