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去徽州研學,其中有一項活動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挖竹筍。
到達徽州後的第二天早上,我們團隊乘大巴前往一個小村子,我們将在那裡挖竹筍。到達目的地後,我們進行了各種準備活動:首先,老師給我們交待了安全事項;然後,每兩個人發了一把小鋤頭。十點四十,挖竹筍活動正式開始。
我和呂成意共用一把鋤頭,拿到工具後,我倆風一般地跑上了山坡。我提議往高處走,因為那裡人更少,挖到筍的可能性就更大,于是我們又爬了五十米才開始搜尋。我瞪大眼睛四下裡搜尋,就好像哈勃望遠鏡掃描無限的星空一樣,生怕漏下一根筍。結果找了20多分鐘,連竹筍的影子都沒看到,而且還累得氣喘籲籲,滿頭大汗。我本來此行信心滿滿,因為我們跑得快、來得早,而且所到的地方人迹罕至,應該很容易就能找到筍的,結果卻是一無所獲,我感到非常沮喪。呂成意那邊也沒有結果,我隻好提議休息一下再找。
我倆坐在地上休息,無意間我的右腿掃開了一攤葉子,裡面有一根短短的東西從地裡竄了出來——是竹筍!我不由得大喊了一聲,呂成意也湊過來看。隻見枯枝敗葉下面有一個大腳趾粗的墨綠色疙瘩露出地面,下寬上窄,還夾雜着幾片小嫩綠葉,有點像我小時候玩的一種積木。我拿起鋤頭,先在離筍稍遠的旁邊用力挖了幾下,形成了一個以筍為中心的“環形坑”;然後又小心翼翼地貼着筍施工,生怕不小心把筍砍斷。不一會兒,筍的根便顯露了出來,這時候再用鋤頭就不友善了,于是我把鋤頭遞給呂成意,随手操起一根短木棍繼續挖。呂成意也找了一根木棍加入進來,一時間泥土紛飛,樹葉四散,筍的身體慢慢顯露出來。這時我決定把筍弄斷,我捏住竹筍的底部,逆時針一擰,再往上一拉,一個5厘米長、一厘米粗、全身包裹着綠皮的竹筍就這樣被挖了出來!
我們把筍身上的泥土弄幹淨,仔細端詳了一下:它渾身墨綠,上面的部分顔色更深,下面則更加鮮嫩,好像一個小棒槌。我把筍收好,準備繼續找下一個。結果剛一站起來,突然腳下一個趔趄,差點一頭撞到旁邊的竹子上,原來是因為我跪在地上太久了,腿都麻了。再低頭一看,不知不覺中我已經變成了一個活着的兵馬俑,渾身都是泥土——因為挖筍太賣力、太專注了,把身上弄髒了都沒注意到。但我顧不上這些,趕緊又繼續幹活去了。
又過了一會兒,老師招呼全體同學下山,挖筍活動結束了。和别的同學相比,我和呂成意的收獲比較可憐。不過,雖然隻找到了一棵很小的筍,但我們依然很滿足,因為我們付出了努力,并在努力的過程中獲得了幸福和歡樂。隻是下一次再挖的時候,要先向當地有經驗的老農請教,看什麼地方的筍比較多,那樣才會收獲更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