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讀後感(集錦10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産生了許多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字經》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字經》讀後感1
我家有五本《三字經》。有爸爸從書店和從網上買的,有叔叔送的。我最喜歡“新課标國小國文閱讀叢書”《三字經》。
這本書是從亞馬遜網店購買的。《三字經》是元朝初年教育家王應麟編寫的,主要是教小朋友們讀書。書的内容包括教育、天文、地理、民間故事、傳說等。三個字一句,有378個句子、1134個字,很好讀的。《三字經》到今天有700多年了,很多小朋友都喜歡讀,都在老師、爸爸、媽媽的帶領下讀了。
我喜歡的這本書,有簡單的說明文字,有63個有趣的小故事,還有漂亮的圖畫,特别是書裡的文字都有拼音,我自己都能閱讀,不用問爸爸、媽媽。
放假以來,我把《三字經》原文都讀了十多遍了,有一小部分我都能背着了。但是,爸爸媽媽要求背下來,我還要加倍努力。《三字經》的内容好多不知道說什麼,爸爸媽媽說不用着急。這一段時間,通過讀裡面的小故事也知道了一些内容。如,我讀“曹操之子”小故事,知道了三國時期的大英雄曹操,有曹植、曹丕、曹彰、曹沖四個兒子,都是他的親兒子,但是他們的愛好相差很大。曹植很有才氣,曹丕喜歡劍術,曹彰很喜歡跟猛獸打打仗,曹沖非常聰明,爸爸說這就是“性相近,習相遠”,哦,原來是這樣的。
寒假裡,我還讀了《秘密花園》,還讀了《聲律啟蒙》,還讀了《國小生校園詩朗誦》等書籍,通過讀書,複習了拼音,認識了很多文字,知道了一些知識。我要長期堅持下去,養成好的習慣,為成功努力。
《三字經》讀後感2
在這個寒假裡我背完了《三字經》這本中華國學經典。它的每個句子都有三個字組成,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容易背誦。
《三字經》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和中華民族的發展曆史,還有在曆史長河中湧現出的傑出人物。至今這些語句中所蘊含的故事還在我的腦海中浮現。“炎宋興,受周禅”,我很喜歡這句話。因為這句話中所講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開封。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後,他為了防止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便決定把将軍們的兵權收回來。于是他就大擺宴席,把所有的将軍都請進宮中,正當大家喝的盡興時,趙匡胤發話了:“我總擔心你們的部下有一天會把黃袍披到你們的身上。不如你們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做個閑官,買房置業,快快活活度個晚年,這豈不是更好嗎?”第二天,将軍們都紛紛遞來了辭呈。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老師告訴我們《三字經》是我們祖先留給後人的文化瑰寶。我們要認真閱讀,反複吟誦,才能達到增長知識,明事理的目的。我今後還要多朗讀它,《三字經》會讓我終生受益。
《三字經》讀後感3
最近,媽媽給我買了本《三字經》,我可開心了。
書中寫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就是: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隻是由于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别。而我了解是,人小的時候都是一樣的,隻是學習方法和教育方法不同,長大了就會有好,有壞。是以,我們平時交朋友,要交善良,愛學習的朋友,不能交行為不好,不愛學習的朋友,否則你學了他會走上歧途的。在我們周圍就有這樣的例子。有一個同學他原本學習很好,品質也不錯。可是他一不小心交了一個愛打遊戲的朋友,結果他每個星期都泡在網吧裡,沒錢用還到家裡偷拿,成績更是一落千丈。真是不應該啊!
書中還寫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是:一塊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樣的,如果不通過學習,就無法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我的了解是,即使你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但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不經曆磨練,長大了隻會一事無成。我曾經讀過《傷仲永》的故事,仲永小時候是那麼聰明,被稱為神童。但後來稍大一點後就不再發奮努力,他的父親隻是帶着他四處參加宴會,浪費了時間,荒廢了學業,最後成了一個平平常常的人。真是讓人心痛啊!
雖然,《三字經》到我手上才幾天,雖然,我隻讀了其中的一兩句,但我已經喜歡上了這本書,相信它會讓我明白許多道理,我一定好好讀完它。
《三字經》讀後感4
《三字經》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蒙學著作,自問世以來,一向是中國兒童啟蒙的必讀書,影響極其深遠。《三字經》篇幅雖然短小,資料卻十分豐富,被譽為“袖裡通鑒綱目”。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國學經典之一。它易讀、易記、易解。《三字經》資料豐富多彩,有自然常識、有曆史故事、有道德正常、也有人生哲理。它教會我們知識,也教會我們做人做事,還教會我們要認真讀書以及如何讀書。
《三字經》中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一件玉器隻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适宜什麼是不适宜。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個性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我十分喜愛“孟母教子”的故事。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學了許多喪家哭泣的言語動作。孟母就把家遷到市鎮上,孟子便整天學着模仿商人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旁,孟子最後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是很重要的。
《三字經》教導我們要孝順父母,要好好學習,友愛兄弟姐妹,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覺得我們就應要好好地學以緻用,并且還要好好的傳承下去。
《三字經》讀後感5
幼稚園的時候,爸爸媽媽就開始教我讀《三字經》,但那時我僅僅是作為口頭禅,背背而已,不能深刻了解其中的含義,并且也隻會其中的幾句。真正開始讀《三字經》還是到了三年級上半學期,教師把它作為一項作業布置下來。當時心裡真的覺得教師太可惡,把這種無用的東西當作業,又深奧又難背。
于是乎,每一天讀幾句《三字經》就成為我們的重要“任務”,每一天早晨,巷子裡總能聽到我朗朗的讀書聲。爸爸對《三字經》十分崇拜,他教我背誦的方法也很管用。漸漸地我喜歡上了《三字經》。因為它就像是一部百科全書,正如古人所說的那樣“熟讀三字經,便知天下事”。其中一個個小故事,便成為我成長過程中的指路明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三遷》的故事讓我對父母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多了些感恩的心;“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黃香溫席扇蚊》的故事讓我明白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孔融讓梨》的故事使我懂得謙虛才能使人偉大;“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懸梁刺股》的故事又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深知不付出艱辛的勞動,永遠不可能獲得學習上的成功。
《三字經》,你就像一位的教師,感激你讓我看到了自我的不足。你就像一盞明燈,成為我人生的導師。我将把中華傳統的美德中華傳承、延續下去。同時期望我們所有的小朋友,能夠在《三字經》的指引下,天天提高,健康成長。
《三字經》讀後感6
我看過很多很多書,一半左右的書都是我從圖書館裡借來的,偶爾幾次還會借幾本三字經的書。一本三字經的書叫《财智三字經》,它的三字經跟我們學的三字經不一樣,這本書還有第一單元到第五單元,在看過幾頁三字經的時候,也會偶爾相伴幾個故事,第一單元到第四單元都有兩個故事,第五單元有八個故事。三字經下面還有圖,圖下面還告訴我們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有一頁是這樣的:人民币和美元國與國币流轉元角分十百千可積累能換算。
圖上畫的是:有三個小朋友想交換錢,第一個小朋友說:我希望換100日元。第二個小朋友說:我希望換一美元。第三個小朋友說:我希望換6元人民币。第一個小朋友拿着6元人民币,第二個小朋友拿着100日元,第三個小朋友拿着1美元,他們三個都能交換。很多故事告訴我很多道理,有的故事告訴我有錢要慢慢用,要不富翁也會變成窮人;也有的告訴我,錢是一分一分的掙來的;還有的故事告訴我,富人教窮人,窮人也能成為富人;還有個故事告訴我,我們不應該買不該買的東西,如果你買了,也許最後就是痛苦。
《三字經》讀後感7
記得讀幼稚園暑托班的時候,那裡的老師教會了我背三字經,小時候隻要我一背,總是能得到親戚朋友的表揚,那時隻是覺得三個字三個字的背着好玩好聽,卻不知道什麼意思,有什麼用。
這個寒假,媽媽給我買了本《三字經》的書,書上對與每一段三字經都有釋文和相應的故事,我讀了一下子明白了,《三字經》是集合了古代人民的智慧,教我們做人的道理的一本書。
我覺得作為一名一年級的學生,學習上,書中“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教育我從小就應該好好讀書,學習禮儀道德和做人的道理,記得一年級下冊國文書中有“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的話,讀了《三字經》,我知道人“一生之計在于少年”。書中“香九齡,能溫席。教于親,所當執。”,所描述的黃香為父暖床的故事,很令我感動,以前覺得爸爸媽媽還年輕,我們還小,隻有他們照顧我們的道理,現在看來,孝敬父母也可以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書中“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教人弟弟尊重兄長,兄弟互相謙讓。我覺得在和小夥伴一起玩耍時,就應該這樣。書中還有講述《四書五經》及古時候君王的許多故事,都很有趣,衍生出很多做人的道理,有的曆史我不清楚,還不能了解的很深透,我相信随着我看的書變多,認識的增加,我對《三字經》這本書還會有更深刻的了解,《三字經》值得我去再讀第二遍,第三遍……
《三字經》讀後感8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我國古代曆史文明送給每一個中國人的珍貴遺産,它易讀、易記、易了解。《三字經》裡面包含了自然常識、曆史故事、道理正常。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還教會了我們要勤奮學習。
裡面的故事都有着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告訴我們人就像玉一樣,不打磨雕刻,就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我們必須得活到老學到老,使自己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又比如“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這段話講得是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親,冬天把被窩捂熱後再請父親睡。讀了這個故事,我很受啟發,我覺得我要向黃香學習,多為父母做些家務,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小時候,父母、老師的教育十分重要。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不就是說人在小時候,性格本來是善良的,他們的性格十分相近,長大後因為其他因素的影響,性格便相差甚遠。這就說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前途一半是靠自己,另一半就是靠親人的悉心教導,這才能使孩子步入正軌。這些都是教育的功勞,是以教育是很有必有的!
《三字經》讀後感9
我小心翼翼地翻開這本《三字經的故事》,映入眼簾的是幾句琅琅上口的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香九齡,能溫席這個故事講的是,黃香出生在一戶貧苦人家,父親和母親都是農民,他們早出晚歸,常常天沒亮就起床幹活,到深夜才回家。是以黃香十分心疼父母,進而更加孝敬父母。有一年的冬天,天異樣寒冷,但黃香的父母為了讓孩子上得起私塾,依然努力耕作。很晚了,父母還沒回來,九歲的黃香為了讓父母回家後多點溫暖,躲進父母冰冷的被褥裡,用自己的體溫為父母溫席。這個故事成就了一個千古佳談,黃香這個名字在民間婦孺皆知。
讀完這個故事,我對孝敬父母的黃香肅然起敬。是啊,孝敬父母是我們的責任、義務。父母毫無怨言、不辭勞苦地支撐着一個家,我們作為子女的難道不該孝敬、順從、回報他們嗎?你想想,黃香當時的年齡比我們還小,卻懂得孝敬父母,我們可以說是他的大哥哥、大姐姐了,卻不能體諒父母的辛苦,反而讓他們操心,擔憂,成為他們的負擔。
我們在家也是個實實在在的“小公主”小皇帝,平時幾乎不幹家務活,甚至自己的事都要父親母親代勞,簡直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過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現在讀了有關黃香的故事,對比自己的所作所為,我感到無比内疚。比起黃香,我不但不能為父母分憂,反而給父母增添麻煩。是以,我要以黃香為典範,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三字經》讀後感10
在我床頭的書架上有一本《三字經》,那是二年級的時候媽媽幫我買的。我經常會拿出來讀一讀,我知道《三字經》要朗朗呤誦和細細品讀才能更好的領悟其中的精髓。
人的一生都在不斷地學習,兒童時期是學習的黃金時期。正如《三字經》裡所說:“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這段話告訴我們:小孩子不努力學習,這是很不妥當的。如果幼年不好好讀書學習,那麼到老的時候還能有什麼作為呢?是以我要更加努力地學習,因為我知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三字經》中這一段:“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我也印象特别深刻。這段話說的是:宋朝著名文學家蘇洵(号老泉)年少的時候不努力學習,直到二十七歲才開始發奮讀書,當他年事已高的時候尚且悔恨自己的年幼無知因而發奮補救。我們這些小孩子更應當趁早努力讀書,用心思考問題。通過這段話我也更深刻地體會到:“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深刻道理。是以我們應該珍惜眼前的大好時光奮發圖強,要不就真的隻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了。
《三字經》中的經典還有好多好多,真是舉不勝舉。我每次讀它都如同沐浴在先賢的靈光下,受益匪淺。它真是我們一生中不可不讀的國學經典,以後我一定要多讀這類的經典。
【《三字經》讀後感(集錦10篇)】相關文章:
1.《三字經》讀後感(集錦15篇)
2.《三字經》讀後感集錦15篇
3.三字經讀後感(集錦15篇)
4.三字經讀後感集錦15篇
5.《三字經》讀後感集錦10篇
6.《三字經》讀後感悟
7.★《三字經》讀後感
8.《三字經》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