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第三個年頭後,曾一度被打上運動式标簽的“雙創”大業,正進入深水區。其核心标志:大企業尤其國有企業等真正有創新基礎、創業資源的實體已加入主戰場。
例如,國務院辦公廳剛剛公布的第二批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示範基地名單中,長虹等21家國企和大企業赫然在列。
今年4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考察中央企業開展“雙創”成效展并主持召開座談會時指出,“雙創”不僅是小企業生存之路,也是大企業繁榮之道。國有企業特别是央企,要通過“雙創”探索混合所有制發展的新模式。
截至目前,央企已搭建各類“雙創”平台409個,使用者注冊數近204萬,極大地帶動了創業就業。
1、多元度的雙創探索
據創頭條(Ctoutiao.com)記者梳理,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裡,很多國企已經在“雙創”領域進行了多元化的積極探索。
一是,通過合作或自建等方式參與衆創載體的建設。
依托自身的規模和資源優勢,參與衆創空間的建設已經成為了不少國有企業的選擇。
如2015年,中信國安集結自有資金及優勢資源,15億元巨額打造最具規模的國際化創客産業營運平台,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組建的中科創客學院,成為我國第一個由國立科研機構成立的創客學院。
國家資訊中心釋出的資料顯示,截止2016年12月底,中央企業已搭建各類雙創平台409個,比2015年增長66%,制定印發各類雙創制度145個,設立或參與創業投資基金67支。
二是,聚焦自身主業,建構産業生态圈。
例如,大唐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圍繞內建電路主業,為以車輛為核心的車聯網、以機器為核心的智能制造、萬物互聯的物聯網,打造集內建電路晶片、內建電路應用和解決方案為一體的生态圈。
成立大唐創新港泛IC産業孵化平台,為創業企業提供泛IC産業設計、測試開發、專家技術輔導、技術人才教育訓練等創業指導服務。
三是,體内孵化及體外孵化,幫助企業創新轉型。
相比起收購,企業親手“孵化”出的新業務、新項目與自身比對度更高,是以企業也尤其青睐孵化與自身産業轉型和技術更新相關的創業項目。
中國鋼研集團公司設立500萬元“青年創新基金”,重點支援35歲以下青年科技人員科技創新活動,孵化新技術;繼續投入不少于5000萬元的科技創新投資基金,建立常态化機制,支援創新成果轉化;利用大慧投資公司股權基金等,支援具備産業化和工程化的産業苗子。
中國電信集團旗下天翼創投曆經4年的發展,其基于内部員工的創業孵化項目已累計征集了1700個,其中175個項目成功入孵,18個項目實作公司化運作,對外投資總額近5000萬元。
2、搭平台+資源輸出:探索大中小企業融合發展路徑
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沁新表示,“雙創”絕不僅僅是中小微企業的事,更是國有大企業轉型更新所必需的。
國有企業對雙創熱情較高,其好處也顯而易見。
一方面是化解過剩産能。企業通過“共享”的方式,建立開放平台,把自己内部各類實驗室、實驗裝置等資源,有條件向社會開放和共享,為小企業進入制造業降低門檻,并把他們的能力對接到大型企業當中。
另外,大企業可以利用其各地的閑置廠房,參股各類民營孵化器,在盤活閑置資産的同時為旗下的各類創業投資基金提供豐富的創業項目資源。
另一方面,在實踐中探索企業轉崗分流的路徑。這就需要企業建立相适應的激勵機制,解決職工創業就業的難題。
例如,航天科工建立靈活的工作制度,實行“核心+彈性”工作時間制、工作地點彈性制,支援員工在崗創業,創業時間2年,特殊情況不超過3年;建立回崗保障制度,為企業員工自主創業、企業内部再創業掃清制度障礙。
2015年,李克強總理就曾指出,大企業發揮旗艦作用,形成千帆競發态勢,需要有衆多中小企業的配套服務,為大企業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敏感的人已經嗅到,雙創的風向已從最早的扶持小微企業發展逐漸進入到了更深的層次,從草根創業、中小微等市場化創新主體向體制内創新,特别是在國有企業裡迅速蔓延。
國有企業參與“雙創”,來自于自身轉型更新所必需。一方面有國家政策推動和支援,另一方面,也有着推動産業發展的使命。
在技術儲備上,國有企業擁有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科研機構,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重要科研成果和關鍵技術儲備。在資金上,國有企業體量龐大,也容易擷取到更多的融資管道和融資支援。在人才上,國企通過依托重點工程和重大科技專項,培養和造就了一批能夠站在行業科技前沿的各類領軍人才。
可以說,“雙創”戰線上活躍着越來越多國有企業的身影。國有企業在“雙創”中所釋放的能量,已經遠遠大于中小微企業的影響。
3、雙創不等于大學生創業,國企的加入意義重大
雙創大幕開啟以來,因“大衆創業”、“大學生創業”的标簽,其遭受的質疑從未間斷。但這僅僅是雙創的一個方面而已,且越來越不成其為主流。
無論在資金、技術、經驗上,年輕人及大學生都有所欠缺,創業成功率不高、項目半途夭折的現象較為突出,隻是“雙創”隊伍中的生力軍。
相對于大學生創業,中小企業是實施“雙創”的重要載體,在增加就業、促進增長、科技創新與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得不關注的現實是——生存關一直是衆多中小企業的難題。
有資料顯示,小微企業存活五年以上的不到7%,能撐過十年以上的企業不到2%。特别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創業成本、門檻更低,但競争也更激烈,成功率很低。
是以,相較于小微創業者的單打獨鬥,國企以産業鍊、生态鍊的形式去做雙創,不僅確定了成功率,而且還能幫助企業自身完善生态鍊條。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經濟的主要力量,也理應在雙創大業中發揮更重大的作用。
從公開的資料來看,目前國資監管系統企業資産總額達到144.1萬億元,上繳稅費約占全國财政收入的1/5,增加值約占全國GDP的1/7,2016年進入世界500強的國有企業有83家